基本信息
《濟生方》,又名《嚴氏濟生方》,宋•嚴用和撰。成書於宋寶祐元年(1253)。原書共10卷,有論治70篇,方約400首;鹹淳三年(1267)又寫成《續方》,收前書未備之醫論24篇,方90首。二書後均散佚,現在版本為輯複本:一是清紀曉嵐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8卷本《濟生方》,有醫論56篇,收方240餘首,內容或缺論,或缺方,或少藥,或論不對題,殘缺較甚,1956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一是根據《醫方類聚》、《普濟方》等多種醫書,並參照日刊本《濟生方》等重新整理,將《濟生方》與《續方》合二為一的輯複本,有醫論85篇,方520首,內容較前一版本充實完整,基本接近原貌,198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名《重訂嚴氏濟生方》。
內容概述
嚴氏撰著該書,據其多年心得,結合臨床實際,廣采古人可用之方,兼收已驗之效方,以雜病各門為綱,下列總論,病源,病機,再附主方,每方詳述主證,組方,炮製,服法等,條分縷析,綱目清晰,方論結合,議論豐正。書中收方廣泛,漢、唐、宋以來諸家名方及民間驗方均有採錄,其中尤重《和劑局方》、《三因極一病證方》二書方論。對所摭常用古方善於化裁,如仲景治療腎虛的腎氣丸,經嚴氏加味牛膝、車前子後,擴大了原方適應範圍,使之成為治療虛(腎虛)實(水濕)挾雜證的名方—濟生腎氣丸。嚴氏創製新方,講究剛柔相濟,佐使合宜,用藥平正穩妥,如歸脾湯、小薊飲子等,由於制方既切實用,又不峻猛,柔中有剛,兼顧全面,故很受後世醫家推重,如吳澄稱“予最喜嚴氏《濟生方》之藥,不泛不繁,用之輒有功。”(《古今通變仁壽方•吳澄序》)。
影響
該書不僅在方藥上有其特色,而且重視臟腑學說對臨床診治疾病的理論指導意義,尤其強調先天之本的腎(命火),和後天之本的脾的作用,故臨證診治常脾腎並重,在補氣調脾的同時,又提出“補脾不如補腎”之說。好用溫補藥物。這一認識對明代溫補學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