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與阿位伯和西歐鍊金術著作多以手稿形式留存不同﹐歷代有很多注本﹑刻本行世。除託名者外﹐現在傳世的最早注本是五代後蜀煉丹家彭曉的《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重要的注本多出於宋﹑元﹐如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俞琰的《周易參同契發揮》。明清注本數量更多﹐《道藏》和《四庫全書》都收有若干種注本﹐現存注本總數約30種。現代研究中對它的基本內容的理解存在著分歧。中國煉丹術分為內丹術(呼吸內功等)和外丹術(實驗室藥物反應化學)。近年研究趨向於承認﹐《周易參同契》中內﹑外丹內容並存﹐其中除了總結性的理論外﹐以外丹為主﹐內丹為輔。歷代內丹家從這裡的外丹術借用名詞術語和理論原則﹐例如把“鉛汞龍虎”比喻為人體體液。
《周易參同契》中提到的煉丹藥物有﹕鉛﹑汞﹑丹砂﹑膽礬﹑雲母﹑礬石﹑砂﹑磁石﹑銅﹑金等。書中談到不少化學知識。例如﹐載有“河上咤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河上咤女指水銀﹐說它易於蒸發﹐加熱則成蒸氣而飛散。書中還指出了黃金在高溫下的化學穩定性﹐以及胡粉(即鹼式碳酸鉛)在高溫下遇炭還原為鉛。
書中敘述最詳細的部分﹐也是書中的核心內容﹐就是先製備鉛汞齊﹐再製成“還丹”。原文記載共分三變﹕第一變是將15兩金屬鉛放在反應器四周﹐加入6兩水銀﹐再用炭火加熱﹐便生成鉛汞齊。魏伯陽認為“火”也參加反應﹐是反應物。所以他說﹐要用6兩炭的炭火微微加熱﹐鉛與水銀﹑炭火這三種“物質”相互含受﹐發生了變化﹐生成了汞齊(稱為黃輿)。所述汞二鉛五的鉛汞齊﹐是符合近代文獻固態鉛汞齊成分。第二變在放置中進行﹐隨著歲月的流逝﹐鉛汞齊失去部分汞﹐崩解而成為細粉﹐但汞並未完全失去。第二變的產物按其外觀稱為“明窗塵”。第三變是進一步研磨和混合﹐並把這種藥料送入加熱試用過的鼎器中﹐用泥密封上下器縫﹐務必使其完整和堅固。然後加熱﹐以熊熊火焰包圍鼎器﹐晝夜值班不懈﹐開始是緩和加熱﹐最後施以強熱﹐注視有無異常。要特別謹慎﹐注意調節它的溫度。經過適當的時間﹐反應物的顏色成為紫色﹐開爐一看﹐就是要得到的產物“還丹”。該產物為氧化汞和氧化鉛的混合物。書中有一個三字一句的“鼎器歌”﹐是升華裝置的記述﹐把大自然的模型模擬縮小到丹房之中。
《周易參同契》給予後世煉丹術以巨大的影響。中國煉丹術又稱“鉛汞術”﹐即由此書主要談鉛汞反應而得名。內丹術借用外丹術的名詞和理論﹐也由此而來。許多煉丹藥物的隱名﹐如“明窗塵”﹑“黃輿”﹑“咤女”﹑“嬰兒”﹑“青龍”﹑“白虎”也都由此而來﹐最初指鉛汞及其化合物﹐後來又指別的物質﹐導致了一名多物和一物多名的現象。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