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後備急方》

《肘後備急方》

《肘後備急方》是一部治療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書。包括傷寒、溫病、各科雜病、外傷、寄生蟲病等多種病症。

基本信息

簡介

《肘後備急方》《肘後備急方》

《肘後備急方》原名《肘後救卒方》,三卷,東晉葛洪所著。葛氏從他所撰百卷方書《玉函方》中擷其簡易驗便之方而成。後經梁·陶弘景行增補、分類,編著成《補闕肘後百一方》。金代楊用道又據《證類本草》再作增補,而成《附廣肘後方》。傳世版本實為經陶楊二氏增補之本。歷代刻本甚多,現有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人民衛生出版社據萬曆本影印。

《肘後備急方》共8卷,是一部治療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包括傷寒、溫病、各科雜病、外傷、寄生蟲病等多種病症。書中所載常見病證的藥物及簡便療法,包括內服方劑、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具有便、廉、驗的特點,十分實用。書中還記錄了相當寶貴的醫學史料和實用的方劑,有不少醫學史上的重要發明發現。

書中對一些急性傳染病如"虜瘡"(即天花)的描述,具有重要的醫學史價值。

醫學內容

《肘後備急方》《肘後備急方》

《肘後備急方》中收載了多種疾病。該書主要記述各種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發作的治療方藥、針灸、外治等法,並略記個別病的病因、症狀等。這部書上描寫的天花症狀,以及其中對於天花的危險性、傳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確。書中還提到了結核病的主要症狀,並提出了結核病“死後復傳及旁人”的特性,還涉及到了腸結核骨關節結核等多種疾病,可以說其論述的完備性並不亞於現代醫學。書中還記載了被瘋狗咬過後用瘋狗的腦子塗在傷口上治療的方法,該方法比狂犬疫苗的使用更快捷,而且有效,從道理上講,也是驚人的相似。另外,對於流行病、傳染病,書中更是提出了“癘氣”的概念,認為這絕不是所謂的鬼神作祟,這種科學的認識方法在當今來講,也是十分有見地的。書中對於恙蟲病、疥蟲病之類的寄生蟲病的描述,也是世界醫學史上出現時間最早,敘述最準確的。

醫書特色

《肘後備急方》 書影《肘後備急方》 書影

西元四世紀前葉,葛洪編著的《肘後備急方》。這部醫書之所以有“肘後”兩字,意思是說可以把它藏於“肘後”衣袖之內而隨身攜帶,以便醫生在進行緊急診療時,能隨時取出參考套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肘後備急方》的性質,跟我們現在所稱的“臨床診療手冊”確是很相似的。

由於為了“備急”,所以這本書內所介紹的藥物,多數是那些能夠“就地取材”容易得到的。有些藥物,即使是一時之間不能就地取得而需購買,其價格也多半是比較低廉的。葛洪在書的自序里,批評有些人編著的醫書雖然標榜為“備急”,卻往往不能簡要地闡述病症性質,而所介紹的藥方,又多是居住於窮鄉僻壤的貧苦病家所不能立時辦到的珍貴藥材。葛洪有鑒於此,所以他在書中更多地採集了民間的單方與驗方,從驗(有效應)、便(便利)、廉(價廉)三方面去著眼。

作為“備急”,書的開頭首先記述了急救,其中有搶救卒中(中風)、昏迷、暴死、急腹症等。在搶救突然昏迷病人的措施里,記述了用指甲陷壓患者唇上的“人中”穴位,或者灸唇下的“承漿”穴位,這是行之有效的簡易急救法。此外,還介紹了用半夏研成粉末,吹入患者鼻中;或是將乾菖蒲搗碎製成如棗核大的藥丸,置於患者舌下以急救昏迷。

對於常見的疾病,《肘後備急方》作了較詳細的記述。其中有:傳染病與寄生蟲如霍亂傷寒瘧疾結核病、天花、麻瘋、腸寄生蟲病等;營養缺乏病如腳氣病;胃腸道疾病如飲食困難、食物中毒;精神神經病如癲癇、狂躁,外科如膿腫、腫塊、蟲獸咬傷、疥瘡、皮膚病。還有五官科疾病、藥物中毒、酒醉、誤吞異物、突發等。症狀的敘述則有咳嗽、中風、水腫黃疸、腰痛、眩暈等等。

作者簡介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撲子,是丹陽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人。

葛洪葛洪

他的父親曾在東吳做官,擔任會稽太守。東吳被晉消滅之後,他又作了晉朝的郡陵太守。祖父葛雲,也曾做過東吳的大官,以煉丹著名,人稱葛仙公。葛仙公的弟子是鄭隱,葛洪就是從鄭隱處學習了煉丹術。後來葛洪又從師鮑玄,鮑玄見他年輕有為又聰慧上進,就把他女兒嫁給了他,就是著名的女灸法家鮑姑。
葛洪自幼十分好學,13歲時,父親去世了,家境敗落,十分貧苦,他靠上山砍柴換取文具,用來學習。他經常寫字,常抄書直到深夜。也從不與別人嬉戲,沉著穩重,又十分好學。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醫學家、道家、煉丹家和藥物學家
他的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書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備在肘後(帶在身邊)的應急書,是應當隨身常備的實用書籍。

醫書影響

《肘後備急方》《肘後備急方》

《肘後備急方》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部重要醫書,原名《肘後救卒方》,系東晉前期偉大的醫藥學家、煉丹術家、道家葛洪(約公元283~343年)選取《玉函方》中簡易有效的藥方編撰組成。《肘後備急方》是一部集大成的急救醫方書,內容包括內科雜症、外科急症、傳染性熱病、寄生蟲病、五官、婦、兒等。據原著者稱,該書收集了張仲景、華佗等前代名醫的醫方和周、甘、唐、阮諸家備急。改編者陶弘景又增加了大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內容。從今本《肘後備急方》來看,也確實保存有如扁鵲法、長桑君方、仲景方、華佗法、范汪方、小品之刪繁方、支大醫方、劉涓子鬼遺方、席辨方等我國早期醫學典籍的內容。據現代研究,書中部分疾病、醫方、醫技的記載,都是我國乃至世界醫學最早的。現將其一一列舉,以期能使我們對這一時期處於領先地位的中國醫藥狀況有一初步認識,從而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醫藥學。

1 疾病之最

1.1 天花病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有如下描述:“此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

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後,瘡瘢紫黯,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世人云,元徽四年,此瘡從西東流,遍于海中……以建武(公元25~55年)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其義是說該年有一種流行病,發病時,不多久從頭到腳,全身長出一個個像火瘡那樣的大瘡,瘡里滿是白色的膿漿,這些瘡,此起彼落,舊的潰破,又長出新的,治療如不及時,嚴重者會死亡,治好的則會留下紫黑的瘡疤。這種病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5年)在南陽的戰爭中,從俘虜中傳染得來,固命名叫“虜瘡”。據考證[1]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花病”記錄,且是對天花發疹的順序、形態、預後及診後表現都有描述的記載。

1.2 腳氣病葛洪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腳氣病,在《肘後備急方・治風毒腳弱痹滿上氣方第二十一》中有:“腳氣病之,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痹或兩脛小滿,或行起忽屈弱,或少腹不仁,或時冷時熱,皆其候也。不即治,轉上入腹,便發氣上,則殺人。”文中所述“腳氣病”即現代醫學中的維生素B1缺乏症。現代醫學將腳氣病分為3種類型:一種是濕性滲出型腳氣,症狀是兩腿浮腫、浮水;第二種是乾性腳氣病(神經型),症狀是患者皮膚有麻癢的感覺,甚則“腳溺”不能行走,就是葛洪說的“行起忽弱,微覺痛痹”;第三種是心臟病型腳氣病,這類患者常出現水腫,不及時治療,病邪則上攻而影響心臟危及生命。上文“不即治,轉上入腹,便發氣,則殺人”,與現代醫學腳氣病症狀和危害性描述相符。

1.3 恙蟲病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中有:“山水間多有沙虱,其蟲甚細不可見。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蟲在水中著人。及陰雨日行草中,即著人,便鑽入皮里。”其診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過三日之後,令人百節強,疼痛寒熱,赤上發瘡,此蟲漸入至骨,則殺人”。現代研究:恙蟲病是一種急性傳染病,是由於感染了一種叫做“東方立克次氏體”的病原體引起的。而研究發現東方立克次氏體是無法侵襲人體的。它需要一種媒介的幫助,就是恙蟲。恙蟲的幼蟲叫恙蟎,恙蟎有好幾百種,其中只有顏色發紅的紅恙蟎和地里恙蟎傳播恙蟲病。這種恙蟎,葛洪在當時就發現了,稱之沙虱。葛洪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朴子・內篇・登涉》中描述沙虱說:“其大如毛髮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可以針挑取之,正赤如丹。”據考證[2],這是世界上對恙蟲病最早的認識和記載。

1.4 腰椎間盤突出症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治卒患腰脅痛諸方第三十二》中有:“治腎氣虛衰,腰脊疼痛,或當風臥濕,為冷所中,不速治,流入腿膝,為偏枯冷痹,緩弱,宜速治之方。”此文中葛洪明確指出該病為本虛標實證,以腎氣虛在先為本,風寒濕邪後入侵為標。症見初為腰部疼痛,然後轉移至臀和下肢,致下肢發生疼痛,最後發展到肌肉萎縮行動不便。這些描述與後世對腰突主要病因的論述相吻合:積累勞損致肝腎不足,或伴風寒濕邪侵襲(受涼)致病。據考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記載。葛洪對上述四種疾病的記載,反映了當時醫療技術的認知水平,其對“天花病”、“腳氣病”、“恙蟲病”的認識為預防醫學和流行病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病因病機的認識反映了當時對骨傷科慢性病認識的最高水平,為後世更好地診療該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技術之最

2.1 最早的導尿術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治小腹滿,不得小便方”中記載:“細末雌黃,蜜和丸,取如棗核大,內溺孔中,令入半寸,亦以竹管注陰,令痛朔之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導尿術記載。此法比傳統認為孫思邈《千金方》中的蔥管導尿術還早250多年。

2.2 最早的洗胃術葛洪在“治食野葛已死方”中最先運用了洗胃術,“以物開口,取雞子三枚,和以灌之,須臾吐野葛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洗胃術記載。

2.3 最早的瘡癰引流術在《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中有“毒病下部,生瘡者……深導之,又方生漆塗之,綿導之”,“又方煮桃皮,煎如飴,以綿導之”。據考證這是最早提出的引流之法。

2.4 最早的咽部異物剔除術在《肘後備急方・治卒誤吞諸物及患方第五十一》中有“治小兒誤吞針,用磁石如棗核大,磨令光,鑽作竅,絲穿,令含,針自出。”就是說選用一塊如棗核大的磁石,磨光滑,鑽孔穿線,叫病人口含,鐵針就可被吸出來。據考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咽部異物剔除術。

2.5 最早的下頜關節脫位的整複方法《千金方》中記載引用《肘後方》中治療關節脫位的整複方法:“葛氏方治卒失欠頜車蹉跌張口不得還方,令人兩手牽其頭,暫(漸)推之,急出大指,或昨傷也。”據考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顳頜關節脫位的整複方法,此法現今仍常用於臨床。

2.6 最早的骨折小夾板療法的套用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肘後備急方》治療“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傷蹉跌方”運用竹片外固定治療骨折的方法,“地黃爛搗熬之,以裹傷處,以竹編夾裹,令遍縛,令勿動,勿令轉動,一日可十易,三日差。”據考證這是最早的小夾板外固定療法。

2.7 最早的器物灌腸法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治大便不通,土瓜根搗汁,筒吹入肛門中,取通”。這表明當時已經有器械灌腸,而且是加壓灌腸,通過對筒中吹氣,幫助克服壓力,使藥物入直腸以達到通便的目的。據考證這是最早的器物灌腸法。

2.8 最早的口對口呼吸搶救法葛洪曰:“治自縊死,心下尚微溫,久猶可治方……徐徐抱解其繩,不得斷之,懸起發,令足去地五寸許,塞兩鼻孔,以蘆管內其口中至咽,令人噓之。有頃,其腹中礱礱轉,或是通氣也,其手撈入,當益堅捏持,更遞噓之。”據考證這是最早的口對口呼吸搶救法。葛洪在創傷外科學裡提出和創用的診斷、治療創傷外科和中醫急症的方法對創傷外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對骨折脫位整複方法的獨創,為我國骨科治療創傷骨折及關節脫位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其所創的夾板外固定法,開創了中國骨傷科治療骨折的新紀元,成為此後1500多年來,中醫骨傷科乃至現代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常規大法之一。葛洪在創傷外科方面的學術成就是輝煌的,體現了我國古代醫藥學家的智慧。

3 針灸推拿

3.1 最早的指針療法指針療法是指以指代針治療疾病的一種推拿療法,包括:指甲掐穴(掐法)、指端按壓穴(點法)和指端搗擊穴位(搗法)等手法。《肘後備急方・救卒中惡死方第一》中有:“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第九》有:“令臥枕高一尺許,拄膝,使腹皮氣入胸,令人抓其臍上三寸便愈。”另《肘後備急方・治卒心痛方第八》有“閉氣忍之數十度,並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據考證[6]這是最早的指針療法。

3.2 最早的捏脊療法最早的捏脊療法見於《肘後備急方・治卒心痛方第九》中,云:“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據考證這是現代臨床常見的捏脊療法的最早記載。

3.3 最早的隔物灸法《肘後備急方》中葛洪共記載針灸醫方109條,其中灸法99條,並首次多處記載了隔物灸,且有灸方7首,書中還記載了鹽、蒜、椒、麵餅、黃蠟香豉、雄黃等灸物。據考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隔物灸記載。《肘後備急方》中有很多推拿手法記載,部分推拿手法和治療方法是首次記載,在中醫推拿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推拿影響很大。文中所載的諸如指針療法、捏脊療法和隔物灸法至今仍在臨床和民間廣泛套用著,發揮著解除疾病痛苦的作用。東晉以前的醫學文獻,對灸法的論述不夠完備,大多存在著詳於針而略於灸的傾向。《肘後備急方》則補充了前人的不足,對灸做了重點論述,所載灸法甚多,涉及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套用廣泛,尤其是對施灸部位、灸用壯數、注意事項等論述頗詳,且開創了隔物灸法,使灸法逐漸從針灸學中獨立出來,奠定了灸療學科的雛形,極大地推動了後世灸療學的發展,對發展中國針灸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4 其他方面

4.1 最早的被動免疫療法思想在《肘後備急方・治卒為犬所咬毒方第五十四》中記載:“凡犬咬人……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現代醫學認為此法開免疫療法的先河。同為本篇還記有:“犬尋常,忽鼻頭躁,眼赤不食,避人藏身,皆欲發狂。”被此“犬齧者難治”。據考證[5]這是最早的關於瘋狗的記載。葛洪還明確提到瘋狗咬人的潛伏期問題,“凡犬咬人,七日一發,過三七日不發則脫也,要過百日,乃為大免耳”。這與現代狂犬病潛伏期為90天是相符的。

4.2 最早的舌下含劑治療心臟病法《肘後備急方・治胸膈上痰疒陰諸方第二十八》有:“膈中之病,名曰膏肓,湯丸經過,針灸不及,所以作丸,含之,令氣勢得相薰染,有五膈丸方:麥門冬十分去心,甘草十分,炙,椒、遠志、附子、炮乾薑、人參、桂、細辛各六分,搗篩,以上好蜜丸,如彈丸,以一丸含,稍稍咽其汁,日三丸,服之,主短氣、心胸滿、心下堅、冷氣也。”據考證[3]這是最早的舌下含劑治療心臟病法。

4.3 最早的美容學專著《肘後備急方・治面瘡黑髮禿身臭方第五十六》為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美容專篇[8]。該篇不僅有豐富的美容學知識,還首次記載了很多治療損美性疾病的方藥和美容妝飾方。

4.4 創用臨床檢驗《肘後備急方》對急症診斷除了直接“目驗”(望診)外,還創用了一些臨床檢驗方法。在“治中蠱毒方”記載診蠱法:“欲知蠱與非蠱,當令病人唾水中,沉者是,浮者非。”在“治卒中溪毒方”中比較詳細地描述了“中水毒”的試驗診斷方法:“欲知是中水毒,當作數升湯,以小蒜五寸咀,投湯中,莫令大熱,熱即無力,捩去滓,適寒溫以浴,若身體發赤斑文者又無異證,當作他病治之。”這種檢驗方法在當時即客觀又簡便,而且具有創造性。

4.5 最早的救溺倒水法在搶救溺水時,《肘後備急方》記載:“屈死人兩腳著人肩上,以死人背向生人,背負持走,吐出水,便活。”據考證這是最早的救溺倒水法。葛洪在“治卒為犬所咬毒方第五十四”中提到的以狂犬腦組織外敷傷口的預防治療措施,雖然沒有具體的理論根據,其療效也無從肯定。但長久以來這種“以毒攻毒”的治療思想,卻為後代醫家廣泛採用,同時此法也為被動免疫的發展提供了啟示性的基礎。“舌下含劑”治療心臟病,開創了治療心臟病的新方法,給後世醫家提供了參考。葛洪對美容學的貢獻表現為:①為後世研究美容學提供了大量的依據;②倡導的美容方法,其中很多仍然被採用;③其記載的美容方藥科學合理,療效顯著;④對美容學的發展啟示頗多。其創用的臨檢方法簡單、有效,對後世臨床檢驗學科的發展有很強的促進意義。其創用的搶救溺水法與現代臨床運用的搶救方法極其相似,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很深遠的影響。葛洪是我國醫藥發展史上一位具有劃時代影響的醫藥學家,《肘後備急方》是一部具有深遠意義的醫藥專著。挖掘和整理其成就是保存、繼承和發展我們中醫藥文化事業的基礎。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