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瘴瘧指南》,瘧疾專著。二卷。明·鄭全望撰於1609年。作者鑒於福建、廣東地區瘴瘧流行,遂予悉心研究,頗有心得。後得宋·李待制(佚名)所輯《瘴瘧衛生方》 ,以為可取。遂以之為基礎,附以己見編成此書。書中論述瘴瘧源流,傷寒、內傷與諸症之鑑別,以及瘴瘧藥用宜忌、預後等。內容全面、條理清晰。但對本病病因、病理等方面雜有某些不切合實際的論述。現有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作者
鄭全望,公元1368-1644年,明代醫家。字靈渚。信州(治今江西上饒)人。自幼體弱多病,乃長益甚,乃自取《內經》、《難經》等書研讀,復采傳奇驗方,自療而愈。萬曆壬寅(1602)年,四方疫癘大作,諸醫皆術窮,鄭氏遂取宋李待制《瘴瘧衛生方》,加以發明,以治閩廣間地方病。並在此基礎上,析其原委、調劑,附以己意,編成《瘴瘧指南》(1609年)。
自序
余賦性孱弱.幼嬰多病.迨丁年尤甚.嘗患內傷.諸藥罔效.於是悉取內經.難經.甲乙經.東垣十書.傷寒六書各論.及薛氏等書.至於殊國僻壤.奇方怪疾.皆沿波溯源.推詳考索.循古人之餘而為之.不知其已瘳已.人情莫不欲言其所自.知交親承是謬.推庸多奏效.妄意遂謂凡病不出傷寒內傷之範圍也.壬寅秋.天時熱甚.入冬仍不寒.四方疫癘大作.其證似瘧而寒熱不閒.似傷寒而三陽經少陰太陰經證齊.似內傷而氣口脈不大於人迎.向所妄意以自信者.胥失之矣.彼以傷寒治者七日逝.以內傷治.以瘧治者.先後亦逝.間有染輕本固者.稍淹浹旬.終歸不起.至一發不能言者.其死尤速.惟輕而不服藥者.百起一二.即老醫宿匠.計與術兩窮矣.然天地之大德曰生.塞極必有以通之者.有宋李待制之書在也.書名瘴瘧衛生方.專是一證.始以風壤闊越.一涉獵而置之.而後乃知其寶也.論證則辨晰周詳.用藥則簡易平順.此真妙於治也.且諸書瘧部亦嘗及瘴瘧矣.本末未甚悉.豈身履其地.傳不獲習乎.待製造端王張討潤.皆因宦彼地.得其真詮.是書賴以全.予始以一二及十百.因沿鄉曲面流疏遠.隨手應心.刻期色起矣.予秘之.是以人命為私也.告之同業.懼不能遍.謀梓以廣之.區區之公而已.客有告之者曰.夫瘧何有於瘴哉.閩廣之間.山深雨淫.積嵐為瘴.黃霧隱天.中人作苦.吾信界在中土.土不同方.風亦殊俗.曠絕千里.嵐瘴何從.母乃巧於署名以炫技乎.余曰.否否.諸疾之作.由天時也.四時之變.由氣數也.人身肖天地與氣順逆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其征在國.國實以人.天氣流轉.山澤通之.以時驗變.以人驗時.奧氣不藏.時之變也.物直槎夭.人直疾病.山川不必同.而氣至則行之矣.故吾信不必閩廣而氣類之.此瘴瘧之所由作也.且如癸卯之冬.四山花木盎然.如春甲辰夏仲菊華如秋六月反擁絮.春秋隕霜不殺.注謂四時失其序.則其施必悖.月令仲夏行秋令.民殃於疫.在昔識之.蓋天失其序. 氣旁行.於是乎在邇.年以來冬復大暖.草木禽蟲不含不蟄.殆物得氣之先.與韓昌黎雪擁藍關句.李唐嶺南尚雪.今絕無之.馴至洛陽.杜鵑天氣.自南而北.不尤信乎.客因領之.予又謂瘴瘧於文為瘧.章言疾彰於外.內無實也.為瘧如虎.反爪向人也.以瘧施無實之人.故多瀕於死.李待制之調劑.思深哉.不揣愚陋.次其源委.附以鄙見.別傷寒內傷諸瘧之形似.詳藥餌之宜用宜禁.驗病色之可治弗治.編曰瘴瘧指南.車僭妄之罪固無所逃.然於活人.或有小補.庸有未盡.以俟後之君子.
萬曆三十七年歲次己酉十月朔信州鄭全望撰。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