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指南》 針灸著作 ①即《醫技便巧針灸指南》。四卷。作者佚名。刊於1925年。本書卷-三針灸指南說,泛論有關性命,攝養等內容;其後又有山靈示德圖、行樂圖,似與醫學無關;卷四載病症的針灸取穴,將穴位分頭陽()、頭陰(後)、胸腹、背脊、手陰、手陽、足陰、足陽等,並附其中的要穴圖。種分法與前人略有不同。 ②三卷。余純編。全書分歌訣總要、穴位總要。病狀總要三部分。1953年由上海明善書局出版。
主要內容
《針灸指南》一書是金元時期著名針灸醫家、文學家竇漢卿的針灸文集,書中收集了竇漢卿關於針灸的十二篇論著,作者根據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從臨床實際出發,對腧穴、針刺方法、氣至、得氣及針刺宜忌等方面作了重要闡述。
首篇《針經標幽賦》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針灸施治的理論原則和具體操作方法。作者在《針經標幽賦》起首即論述了經脈的起止、走向及流注情況,指出經脈的生理功能是流注氣血,並認為各經氣血盛衰各異,“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刺激經絡腧穴可調節臟腑。這些理論均是對《靈樞·經脈》篇所云的“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進一步論述。
竇氏在《針經標幽賦》中生動形象的描述出氣至、得氣,“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燕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不僅把得氣,氣至這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而且還指出根據氣至的遲速,可以判斷臨床療效與疾病的預後。
竇氏在《氣血問答》一篇中,以問和答的形式,對一些關於針灸理論、施治方法的問題進行解答闡述。其中對針灸理論中“同身寸”的取法作了解述,“問:身寸之寸擬何寸為寸?答曰: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環,取內側紋兩角為寸,各隨大小取之。”此“同身寸”理論形象描述了“一寸”的取法,經過後代醫家的實踐、研究,把此取法簡化為大指橫紋兩角,方便了取穴。
另一組問答:“周身之穴各有兩,如補瀉時只刺病所,兩穴俱刺耶?答曰:不然,隨病左右而補瀉之,左則左補瀉,右則右補瀉。”學習過程中就曾有過相同的疑問,在身體左右相同位置各有一個,針灸施治時,應隨病位在左或在右而在相應的一側取穴針刺。
竇氏在《真言補瀉手法》中,提出“手指補瀉”,即針刺治療時醫家通過一定的操作,用手指作用於針體或局部,以通過行氣、調氣達到補瀉的目的,而非靠調節呼吸出納。此外,竇氏提出“動、搖、進、退、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等“十四法”,並闡述了各種手法的具體操作。
竇氏用針灸治病時,偏重用針。全書除了《氣血問答》略及灸法外,其他篇章都是論述針刺之法,而不涉及艾灸之道。並旗幟鮮明的指出:拯救之法,莫如用針。他在《針經標幽賦》中說:“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在《流注通玄指要賦》中又說:“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聖理之深。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口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寥寥數語,將針灸治病的要點、療效和精華,全部揭示出來。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