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湯液本草》三卷,元·王好古撰。作者認為本草、湯液(經方)為醫家正學,故以“湯液本草”名書。上卷為總論,收入李杲《藥類法象》、《用藥心法》二書內容,王好古本人則總結古代文獻中有關理論,編入五臟苦欲補瀉用藥味、臟腑瀉火藥、五宜、五傷、五走、服藥可慎、論藥所生、天地生物有厚澕堪用不堪用、氣味生成流布、七方、十劑等藥性理論內容。卷中、下為中藥各論,收集藥品228味,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獸八部分,分別述其氣味良毒、歸經功用。其功績在於總結了張元素、李杲等金元諸名醫的藥學理論,對後世亦產生較大影響。《四庫全書總目題要》稱:“好古受業於潔古,而講肄於東垣,故於二家用藥尤多徵引焉。”“此書所列,皆從名醫試驗而來,雖為數無多,而條例分明,簡而有要,亦適於實用之書矣。”本書現存版本較多,最早者為至元元年(1335年)刻本,常見者為《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四庫全書》本。《湯液本草》遠傳海外,日本即曾刊刻本書。
民國十二年(1923年)中醫學社重刻《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作者
王好古(約1200—1264年),字進之,號海藏。金元間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性識明敏,博通經史。舉進士不第,遂遣心於醫學。曾任趙州醫學教授,兼提舉內醫學。初從易水名醫張元素游,元素歿,以年幼於師兄李杲二十歲,復師事李杲,盡傳其學。王好古博覽醫籍,其學術思想受張元素、李杲影響,並多所發揮。其治傷寒證重視內傷“陰症”,認為“傷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陰證毒為尤慘,陽則易辨而易治,陰則難辨而難治。”於陰證鑑別頗精審,為後世醫家所重。王氏著述甚富,計有《陰症略例》、《湯液本草》、《本草實錄》、《醫壘元戎》、《此事難知》、《仲景詳辨》、《活人節要歌括》、《斑論萃英》、《痘疹論》、《傷寒辨惑論》、《光明論》、《標本論》、《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錢氏補遺》、《十二經要圖解》等。
圖書
內容簡介
本套叢書具有以下特點:①書目權威:叢書書目先由全國中醫各學科的學科帶頭人、一流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論證、篩選,然後經專家顧問委員會審核、確定,均為中醫各學科學術性強、實用價值高,並被歷代醫家推崇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很強的權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現存版本中精選其中的最善者作為底本,讓讀者讀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嚴謹:聘請具有深厚中醫藥理論功底、熟諳中醫古籍文獻整理的專家、學者精勘細校,最大限度地還原古籍的真實面貌,確保點校的高質量。
目錄
卷上
五臟苦欲補瀉藥味
臟腑瀉火藥
東恆先生《藥類法象》
用藥法象
藥性要旨
氣味厚薄寒熱陰陽升降圖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藥類法象
標本陰陽論
五方之正氣味
東恆先生《用藥心法》
隨證治病藥品
用藥凡例
制方之法
用藥各定分兩
用藥酒洗曝乾
用藥根梢身例
用圓散藥例
升合分兩
君臣佐使法
治法綱要
藥味專精
湯藥煎造
古人服藥活法
古人服藥有法
察病輕重
海藏老人《湯液本草》
五宜
五傷
五走
服藥可慎
論藥所生
天地生物有厚薄堪用不堪用
氣味生成流布
七方
十劑
卷中
草部
……
卷下
書摘
五臟苦欲補瀉藥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芍藥。虛,以生薑、陳皮之類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苦以補腎,熟地黃、黃柏是也。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鹹補之,澤瀉。以甘瀉之,人參、黃 、甘草。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虛,則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證,錢氏益黃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瀉黃散瀉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瀉之,桑白皮。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五味子補之。如無他證,錢氏阿膠散補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脾。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以瀉白散瀉之。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
以鹹瀉之,澤瀉。虛,則熟地黃、黃柏補之。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只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以上五臟補瀉,《內經·髒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精,詳看本論。
……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九)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