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書以中醫臟腑生理學為中心,以《內經》和《難經》等古典醫著為基本內容,分為神經、循環、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統及整體概論等七篇加以論述。試圖以現代解剖和生理學知識闡釋和充實中醫臟腑生理之內容,有利於中醫基礎理論的革新。
作者

李聰甫,中醫學家。致力於中醫藥事業70年。多年從事李東垣脾胃理論的研究與探索,倡“形神學說為指導、脾胃學說為樞紐”的整體論,結合臨床,確立“益脾胃、和臟腑、通經絡、行氣血、保津液,以至平衡陰陽”的治療大法。在中醫人才的培養、中醫文獻的整理研究方面,卓有貢獻。
李聰甫在長期的中醫藥理論與實踐工作中,自礪不已,學驗俱豐。先後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10部,計250餘萬字。代表著作有《麻疹專論》、《中醫生理學之研究》、《李聰甫醫案》、《李聰甫醫論》,主撰《〈脾胃論〉注釋》,合著《金元四大醫家學術思想之研究》,主編《傳統老年醫學》,並有日文翻譯出版。
自參加國家工作以來,李聰甫先後擔任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二、五屆湖南省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政協副主席,第二、五、六屆湖南省政協常務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湖南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中醫學會會長、名譽會長,《湖南中醫雜誌》名譽主編等。1988年4月,83歲高齡的李聰甫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長期以來,李聰甫緊密結合臨床實踐,潛心於《內經》和《脾胃論》的研究,提出了以形神學說為指導、脾胃學說為樞紐的整體論。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李聰甫在實踐中對這一學說的認識不斷深化。他認為,這一學說反映到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上,則可歸結為形神的合一,人體生命活動依賴於形神的對立和統一。形,是形體的概括,屬陰;神,是功能的表現,屬陽。“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神是形體的主導。若形神失調,則疾病生矣。治法上要使“臟腑以調,經絡以通,營衛以和,氣血以流”,促使機體內外整體活動調節恢復平衡。而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實已寓於其中。故“形神”是人類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貫串於臟腑、經絡、營衛、氣血各方面新陳代謝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之中,是維持和推動生命活動的源泉和動力。因此,他強調,形神學說是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李聰甫在深入研究李東垣《脾胃論》時,亦貫穿了形神合一論說。他提出,形神合一所形成的整體機能活動,是以脾胃元氣的升降為樞紐的。他認為“人之以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雖然脾胃同是“後天之本”、“倉廩之官”,而主體在胃。胃氣旺盛與否,決定脾氣的盛衰、宗氣的強弱和營衛運行的暢阻。其與四髒相關的整體生理功能的關係是:脾為太陰之髒,惡濕喜燥,燥則脾的清陽之氣上升以煦心肺,心肺和煦,則下濟肝腎;胃屬陽明之腑,惡燥喜潤,潤則胃的濁陰之氣下降以濡肝腎,肝腎濡潤,則上滋心肺。如此,則形成以胃納脾運為中心的五臟生理動態相對平衡,進而聯繫六腑、經絡、營衛、氣血等功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在這一學術思想指導下,通過數十年臨床實踐,李聰甫總結出調理脾胃、協和臟腑、疏通經絡、流暢氣血、保存津液等治療大法,並據此精心主撰了《〈脾胃論〉注釋》一書,進一步闡發了東垣理論,並有不少創新性的見解,引起同道的廣泛興趣和重視。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