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書卷首有“元山道人”的原敘一篇,自稱為本書的作者,但無年月。實不知為何人何時之作。內容有總賦,包括寒、熱、溫、平四賦,其次為用藥發明,總論用藥大法;再次為主治指掌,記90種常用藥的功用和主治;再次為用藥須知;最後(卷三、卷四部分)分別將玉石、草、木、人、禽獸、蟲魚、果品、米谷、蔬菜等9部中主要藥物的性味、功能和主治編成歌賦,便於習誦。以其深客群多醫家喜愛,故版本較多、流傳較廣,適用於初學藥性的名著。
作者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生於1180年,卒於1251年。他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李杲學醫於張元素,盡得其傳而又獨有發揮,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脾胃內傷學說。李杲亦被稱之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稱其為補土派的代表。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等。
版本
現存幾十種清刻本及多種近代刊本。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