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古代藥學著作。共七卷。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編著於(約公元480-498年前)。陶氏認為《本經》自“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熱交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等問題,於是給予整理、作注。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為《本草經集注》。本書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之中見到。

基本信息

著作介紹

《本草經集注》《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約公元480-498年前)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編著。陶氏認為《本經》自“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熱交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等問題,於是給予整理、作注。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為《本草經集注》。

該書共7卷,載藥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這是藥物分類的一個進步,但每類之中仍分三品。又創“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藥有防風、防已、秦艽、芎勞等,治黃疽通用藥有茵陳。柜子、紫草等。這對臨床選擇用藥,有很大的助益。對藥物的產地、採集時間。炮製、用量、服法、藥品真偽等與療效的關係,均有所論述。本書問世後有很大的影響,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的。

該書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之中見到。

南朝博物學家陶弘景把千仞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蒐集起來,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了另一次總結,整理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共得藥物七百三十種,書中,他首創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和治療屬性分類的新方法。首先把七百多種藥分為草、木、米食、蟲獸、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七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了我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陶弘景還首創治療性能對藥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例如,祛風的藥物有防風、秦艽、防己、獨活等,就歸在同一類。這種分類方法便於治療參考,對醫藥的發展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內容介紹

《本草經集注》《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七卷,梁-陶弘景撰,約成書於5世紀末。此書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補入魏晉年間諸名醫增添的內容(即《名醫別錄》),加上陶弘景本人的注釋而成。全書共收藥物730種,其中《神農本草經》365種,《名醫別錄》365種。

書前首列“序錄”及作者釋文,其下是藥物各論,諸藥分隸於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6類,又把基原不明或已經不用之藥歸入“有名未用”類。此分類法以藥物自然屬性分類,比《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先進。在此書之前,世間流傳的《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內容均較混亂,《本草經集注》採用統一體例整理各藥條文,成為早期經典本草的範本。陶弘景注文及其創設的“諸病通用藥”、“七情表”等,豐富了早期藥學理論,並方便臨床用藥。

書中用朱筆寫《本經》,墨字書寫《名醫別錄》,個人見解則用小字注於藥物正文之後,使全書出處分明,源流清晰,後世藥書多繼承這種嚴格標註文獻出處的傳統,使中國本草學文獻脈絡明晰。作者在注文中補充大量有關藥物形態、鑑別、產地、效用等內容,對確定藥材品種,保證用藥安全均有重要意義。另外,書中補充了眾多藥物製劑、炮炙、採收、劑量等資料,又在序錄中設“解百藥及金石等毒例”,此為最早之中藥解毒專篇。總之,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所創立的本草分類法及新體例,多為後世本草著作所仿效。

《本草經集注》原書僅存殘篇,因其主要內容被收入《證類本草》,故得以保存至今。現有日本森立之所輯《重輯神農本草經集注》七卷(1847年)、1961年尚志鈞輯《本草經集注》傳世。

著作特點

《本草經集注》《本草經集注》

首先,它改進了藥物的一般分類法。《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僅僅概括地指出藥物有毒或無毒,較為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藥性,又難於尋檢,容易造成治療上的差錯。陶弘景把三品分類發展到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種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為我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

其次,對於藥物的性味、產地、採集、形態和鑑別諸方面的論述,有顯著提高。再次,總結了諸病通用的藥物。例如祛風的藥物有防風、防己、秦艽川芎、獨活等,就歸在同一類,叫做“諸病通用藥”。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參考,對醫藥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此書問世後,影響很大,我國古代的第一部藥典—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修訂完成的。但《本草經集注》也存在不少問題。李時珍對其採取一分為二的評價,說“其書頗有裨補,亦多謬誤”。

著作貢獻

《本草經集注》 書影《本草經集注》 書影

《本草經集注》在本草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新修本草》以後,一直到《證類本草》,都是沿襲著《本草經集注》體系發展的,直至明末李時珍《本草綱目》問世以後,才代替了它。
《本草經集注》共收藥730種,它把藥物從三品分類法改成按自然屬性進行分類,計分成七類,即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其後代的本草著作分類,就基本上是在這一方法基礎上的發展。書中還創用"諸病通用藥"的分類,即以病為綱,把每一病證之下可用的藥物列出,這種分類法也是後世本草學另一種分類方法的雛型。在藥物學方面的另一種發展,是對各種藥物進行加工製作,即所謂炮炙,目的是去除雜質、便於保存、減除毒性、增強藥效等等。劉宋時期的雷(xiao)著成《炮炙論》,書中記載不同藥物的炮製方法計有17種,形成具有中藥學特色的一門科學,即中藥炮製學。對藥物的產地、採集時間。炮製、用量、服法、藥品真偽等與療效的關係,均有所論述。本書問世後有很大的影響,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的。

殘卷

《本草經集注》《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存有兩種殘卷,一是出土於敦煌石窟的殘卷,一是出土於吐魯番的殘卷。

敦煌本殘卷只存一卷,也即“序錄”部分,原卷長十七米,正背兩面均書寫。1908年日本人桔瑞超及吉川小一郎受龍谷光瑞之命,在中亞細亞進行探險時,由敦煌攜往日本。此卷正面及背面小部分為其他文獻內容,背面有720行屬《本草經集注》的序錄,但缺卷首。據文字內容最末兩行寫有“開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遲盧麟於都寫本草一卷。辰時寫了記”的記錄,羅振玉氏認為此段文字與原文書法不同而認為應是六朝時的作品。此殘卷1955年群聯出版社有影印本。

吐魯番出土的殘卷為一28.5×27厘米的殘片,卷上只有燕屎天鼠屎的全文,及豚卵後半部的注文,還有鼴(鼠泉)的前部正文,應是《本草經集注》中獸類藥的部份內容。

此兩件一在日本龍谷大學(一說在英國倫敦博物館),一在德國普魯士學院

本書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本草綱目》之中見到。

南朝博物學家陶弘景把千仞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蒐集起來,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了另一次總結,整理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共得藥物七百三十種,書中,他首創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和治療屬性分類的新方法。首先把七百多種藥分為草、木、米食、蟲獸、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七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了我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陶弘景還首創治療性能對藥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例如,祛風的藥物有防風、秦艽、防己、獨活等,就歸在同一類。這種分類方法便於治療參考,對醫藥的發展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作者介紹

陶弘景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齊梁間道士、道教思想家醫學家,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卒謚貞白先生。入齊,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征左衛殿中將軍。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辭官赴句曲山(芳山)隱居,從孫岳遊學,並受符圖經法,遍歷名山,尋訪仙藥。梁武帝禮聘不至,卻每每就諮朝廷大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於老莊,並受葛洪道教影響,亦雜有儒佛觀點。主張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將儒家封建等級觀念引入道教理論。善書法,尤精行書,長於醫藥、歷算、地理。在整理古籍《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吸收魏晉間藥物學的新成就,撰有《本草經集注》七卷,所載藥物凡七百三十種,對後世本草學之發展有很大影響。另又著有《真誥》,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四五歲常以蘆荻為筆,在灰沙上學寫字。十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深受影響。長大以後,“神儀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諸王侍讀的官,深受統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累書邀之”,他不至;接著,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麼,為什麼不出山呢?”他先寫了一首詩,後畫了一幅畫作為回答。詩為《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陶隱居集》)。畫的內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一頭散放水草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著金籠頭,被人用牛繩牽著,並用牛鞭驅趕。梁武帝看了詩和畫,領會他的用意,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但是“國家每有吉凶徵討大事,無不前以諮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由於王公貴戚,“參候相續”,干擾也很大。後來,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上”,關門讀書,與世無爭。

陶弘景陶弘景

陶弘景在醫藥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對《神農本草經》的科學整理。《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代以前勞動人民積累的藥物知識,共收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成上、中、下三品。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採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詳細的記載。對各種藥物如何配伍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的藥物知識農漸豐富起來。到了南北朝時期,漢代的這本《神農本草經》,不僅輾轉傳抄,“遺誤相繼,字義殘缺”,而且內容 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
因此,陶弘景便對本草學做了一次較全面的總結。他從自己名醫別錄編中挑選出了三百六十五種新品種附入《神農本草經》,使原書只有三百六十五種的藥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種,並予以一一訂正、調整、分類注釋,編成《本草經集注》一書。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要藥分劑補正》
《永類鈐方》
《無冤錄》
《醫方藥性合編》
《歷代名醫蒙求》
《赤水玄珠全集》
《四海類聚方》
《食物本草》
《本草選》
《藥鏡》
《配方百篇》
《雷公藥性賦解》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本草彙編》
《炮炙大法》
《藏府標本藥式》
《證治匯補》
《雞峰普濟方》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景岳全書》
《本草乘雅半偈》
《銀海精微》
《續名醫類案》
《外科精義》
《十四經發揮》
《外科證治全生集》
《釐正按摩要術》
《經效產寶》
《醫學入門》
《濟生方》
《理傷續斷方》
《御藥院方》
《五十二病方》
《顱囟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養老奉親書》
《外科正宗》
《引書》
《本草正義》
《衛生寶鑑》
《本草從新》
《醫宗金鑒》
《明醫雜著》
《醫說》
《重樓玉鑰》
《本經逢原》
《本草綱目拾遺》
《傷科補要》
《開寶本草》
《小品方》
《名醫類案》
《證類本草》
《醫學綱目》
《格致餘論》
《脈訣》
《類經》
《婦科玉尺》
《外台秘要》
《本草經集注》
《本草崇原》
《萬病回春》
《食療本草》
《太平聖惠方》
《本草品匯精要》
《吳醫匯講》
《針灸甲乙經》
《回回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
《臨證指南醫案》
《飲膳正要》
《千金要方》
《外科精要》
《難經》
《本草綱目》
《針灸大成》
《溫病條辨》
《本草備要》
《脈經》
《神農本草經》
《新修本草》
《醫學源流論》
《傅青主女科》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抱朴子》
《本草備要》
《本草綱目》
《瀕湖脈學》
《保嬰撮要》
《本草經集注》
《本草品匯精要》
《本草求真》
《本草圖經》
《本草崇原》
《本草分經》
《本草拾遺》
《本草述》
《本草述鉤元》
《本草通玄》
《本草蒙筌》
《本草萬方針線》
《本草原始》
《本經逢原》
《本經疏證》
《筆花醫鏡》
《本草綱目拾遺》
《參同契》
《察病指南》
《備急灸法》
《白喉全生集》
《本草三家合注》
《本草便讀》
《本草乘雅半偈》
《百大名家合注傷寒論》
《本草思辨錄》
《本草崇原集說》
《本草從新》
《愛廬醫案》
《本草衍義》
《保嬰易知錄》
《本草正義》
《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本草匯言》
《敖氏傷寒金鏡錄》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扁鵲心書》
《辨舌指南》
《辨證錄》
《本草經疏》
《病機沙篆》
《博濟方》
《不知醫必要》
《本草經疏輯要》
《蒼生司命》
《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保赤新書》
《保赤要言》
《本草發揮》
《本草發明》
《(魚孚)溪外治方選》
《保嬰金鏡錄》
《本草綱目必讀》
《本草問答》
《八十一難經圖解》
《本草醫方合編》
《本草飲食譜》
《本草用法研究》
《本草綱目萬方類編》
《本草韻語》
《本草征要》
《本草匯》
《本經便讀》
《痎瘧論疏》
《本草彙纂》
《本事方釋義》
《本事方續集》
《本草集要》
《白喉條辨》
《本草經解要》
《便易經驗集》
《辨脈平脈章句》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辨疫瑣言》
《辨證良方》
《(魚孚)溪陸氏醫述》
《辨證施治》
《辨證施治綱要》
《百科百效全書》
《病機匯論》
《保赤存真》
《病理概論及各論》
《病症辨異》
《博愛心鑒》
《保赤彙編》
《博物知本》
《補註難經》
《補註神農本草》
《補註洗冤錄集證》
《不謝方》
《本草權度》
《采艾編翼》
《保赤全書》
《本草詩箋》
《藏府標本藥式》
《藏象學說的理論與運用》
《曹滄州醫案》
《草木圖會》
《草藥手冊》
《本草實錄》
《白氏外經》
《扁鵲偃側針灸圖》
《白氏內經》
《本草類方》
《本草選》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