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太素》是在《黃帝內經》的一種18卷傳本基礎上,增補整理校訂而成。
作者及其簡介
楊上善,隋唐間醫學家,里籍不詳,約生於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卒於唐總章三年(公元670年)。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6年)為太醫侍御,唐高宗顯慶時(公元656—660年))任通直郎、太子文學、太子司議郎。
楊氏醫術精湛,享譽當時。他對《黃帝內經》深有研究,唐初曾奉敕整理校訂古代醫書,編修《黃帝內經》,對《素問》、〈靈樞〉重新編次注釋,撰成《黃帝內經太素》30卷,又名《黃帝太素》 。楊氏除在每卷之中細分若干篇目外,在各卷之首仍保留了原20篇的篇目,並以《說文》和《爾雅》等書為依據,對經文注釋、校勘,訓詁優於王冰注本。闡發經義,補正次注甚多,使經文易於理解;改編經文,各歸其類,無破碎大義之失,對研讀《黃帝內經》有較高參考價值,可以用來校今之《素問》和《靈樞》 。
主要內容
本書是早期分類編纂、研究、註解《黃帝內經》的《黃帝內經太素》的語譯本。本書以與其成姊妹篇的《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中的《黃帝內經》條文為底本,保持了原書體例、分類,對缺佚之卷有所增補。原文部分儘量減少了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只對原文中生僻古奧的字詞和術語做了簡要注釋。語譯部分以直譯為主,參以意譯。全書30卷(缺卷第一、四、七、十八、二十),仍保持《黃帝內經太素》的體例、分類。對全書每卷原文中的生僻古奧字詞或中醫術語,在自然段末予以注釋。語譯工作是本書重點,以直譯為主,間或參以意譯。全書譯文深入淺出,曉暢通達,既反映了原書原意,又便於讀者學習研究,是語譯《黃帝內經太素》的上佳之作。 本書是早期分類編纂、研究、註解《黃帝內經》的《黃帝內經太素》的語譯本。本書以與其成姊妹篇的《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中的《黃帝內經》條文為底本,保持了原書體例、分類,對缺佚之卷有所增補。原文部分儘量減少了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只對原文中生僻古奧的字詞和術語做了簡要注釋。語譯部分以直譯為主,參以意譯。全書30卷(缺卷第一、四、七、十八、二十),仍保持《黃帝內經太素》的體例、分類。對全書每卷原文中的生僻古奧字詞或中醫術語,在自然段末予以注釋。語譯工作是本書重點,以直譯為主,間或參以意譯。全書譯文深入淺出,曉暢通達,既反映了原書原意,又便於讀者學習研究,是語譯《黃帝內經太素》的上佳之作。
有關針灸的著作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套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現在,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民眾所信賴。 |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