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預覽
魏柳洲先生輯《續名醫類案》六十卷,脫稿未久,先生尋逝,幸已邀錄四庫館書,不致散佚。提要病其編次潦草,蓋未經刪定之故也。雄不才,僭刪蕪復,而卷帙猶繁,未能付梓。爰先錄其所附按語為《柳洲醫話》,以示一斑雲。鹹豐元年冬十一月後學王士雄書於潛齋...
相關介紹
1.醫話:中醫的隨筆記錄。內容記載讀書體會﹑臨症心得﹑學術評論﹑見聞掌故等。清陸以湉撰有《冷廬醫話》,王士雄撰有《潛齋醫話》。
2. 魏之琇(1722-1772年),清代醫家。字玉璜,號柳州,浙江杭州人。世醫出身,幼因貧於質肆幫活,夜則燈下苦讀,先後達二十年,竟通醫術,並以醫濟世,頗有醫名。以明·江瓘之《名醫類案》尚有未備,遂予以補充,著《續名醫類案》。另有《柳州醫話》等,均行於世。
3.王士雄,字孟英,號潛齋,又號半痴山人,晚號夢隱,浙江海寧人,後遷居杭州,生活於清代嘉靖至光緒年間,約公元1808~1890年。其曾祖父王學權以醫名,曾著《重慶堂隨筆》,以後其家世代為醫。孟英十四歲時父病不起,致使家境貧困,因此立志繼承先人遺業,學習醫學。先後用時十年,博覽群書,致使學業大進。再加之其一生中經歷多次溫熱、霍亂、疫癧流行,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臨床上對溫病的認識均十分深刻,頗有體會,成為享有盛名的溫熱學派著名醫家之一。著有《溫熱經緯》、《王氏醫案》、《霍亂論》、《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潛齋醫話》等。
摘錄
[一]傷寒邪結陽明,發為狂熱,猶是宿食,宜吐之。非若燥糞便硬,可下而愈也。
[二]傷寒邪熱甚則正餒,不可誤認為虛。
[三]傷寒初愈,臟腑尤多熱毒,時師不察,驟投參、芪、術、附溫補,其遺患可勝言哉!
[四]凡診病,淺見者反若深慮,多令病家無所適從。
[五]龔子方治傷寒無汗,用大梨一枚,生薑一小塊,同搗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湯煮熟服。制放甚佳,愈於甘露,且免地黃之膩。
[六]傷寒發散過投,氣微欲絕,雖有實證,亦宜獨參猛進,貧者以重劑杞、地,少入乾薑。
[七]實邪宜下,人便稀識,可為浩嘆!
[八]傷寒狂躁,脈至洪大無倫,按之如絲者,以全料六味減苓、澤,加麥冬、杞子,用大砂罐濃煎與之,必數杯而後酣寢汗出以愈。古時此法未聞,惟仗人參之力取效。本陰竭之證,乃峻補其陽使生陰而愈,故用參每多至數斤。設在今時,非猗頓之家不可為矣。
[九]內真寒而外假熱,諸家嘗論之矣,至內真熱而外假寒,論及者罕矣。
[十]景岳治王生陰虛傷寒燥渴,用涼水是矣,而又雜與桂、附各數兩。治法未能無疵。至舌苔成殼脫落,恐桂、附使然也。
[十一]喻氏治傷寒以救陰為主一語,為治傳經證之秘旨。
[十二]躁脈多凶,疫病熱郁之極,脈亦躁也。
[十三]疫證脈雙伏,或單伏,而四肢厥冷,或爪甲青紫,欲戰汗也。宜熟記。
[十四]房勞外感,即謂陰證而與熱藥,殺人多矣。
[十五]虛人肝腎之氣上浮,宛如痰在膈間,須投竣劑養陰,俾龍雷之火,下歸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