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醫學叢書。十六卷。清·程文囿輯。刊於1826年。本書取“述而不作”之義命名。作者將平素摘錄醫書的札記分類彙編而成此書。除引原文外,並附記出處,但不加任何按語。卷一-二《醫學溯源》 ;卷三《傷寒提鉤》 ;卷四《傷寒析疑》 ;卷五-十二《雜證匯參》 ;卷十三《女科原旨》 ;卷十四《幼科集要》 、卷十五《痘疹精華》 ;卷十六《方藥備考》 。書中引錄資料較多,條理清晰,是一部切於實用而又頗具文獻價值的參考書。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作者
程文囿,清代醫學家。字觀泉,號杏軒。安徽歙縣人。生活於乾嘉(1736-1820年)間。少業儒術,長改習醫,鑽研方書,遂精醫術。以醫書浩繁難檢閱,乃積數十年之力,上自《內經》,下至近代名醫,綜貫眾說,編成《醫述》十六卷(1826年)。書中輯歷代醫籍三百餘種,兼及經史子集,保存中醫學術資料甚富。尚有《程杏軒醫案》 (亦名《杏軒醫案》 )三集(1829年刊)集所治疑難病證之驗案,對真寒假熱、實證類虛、陰極似陽等證,辨析甚明,且遣方用藥靈活多變,於學者多有啟迪。門人倪榜、許朴等繼其術。
內容簡介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使吾無身,吾有何患?余則曰∶吾所以有大樂者,為吾有形。使吾無形,吾有何樂?是可見人之所有者惟吾,吾之所賴者惟形耳。(張景岳)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亦無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老子》)
心為臟腑之主,總統魂魄,兼該志意。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設能善養此心,而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而不爭,與時變化而無我,則志意和,精神定,恚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臟俱安。邪亦安從奈我哉!(《類經》)
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醒,多惡則憔悴無歡。凡此十二多不除,則營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葛洪)
《經》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靜而無躁擾,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風寒暑濕之宜避,行立坐臥之有常。絕欲以養精,內觀以養神,毋勞怒以耗氣,則真陰之水自充,五內之火自熄。(《明醫指掌》)
問居常調衛之法若何?曰∶每至日西,身中陽氣之門乃閉,即當加意謹慎。《經》謂暮而收拒,毋擾筋骨,毋見霧露。收者,收藏神氣於內也;拒者,捍拒邪氣於外也。如晨門者,昏閉明啟,尚何暴客之虞哉?(《醫門法律》)
養耳力者,常飽;養目力者,常瞑;養臂指者,常屈伸;養股趾者,常步履。(《褚氏遺書》)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斷,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嵇叔夜)
人身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春氣融融,故能生物;秋氣肅肅,故能殺物。明乎生殺之機者,可與論養生。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