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劉涓子鬼遺方》,外科專著。十卷。晉末·劉涓子撰,因託名“黃父鬼”所遺而得名。宋代以後存有兩種殘本。其一為題《劉涓子鬼遺方》的五卷本,流傳較廣,系北齊·龔慶宣重新整理而成者。即宋刻五卷本,至今猶存。
成書傳說
《劉涓子鬼遺方》據說是晉末的劉涓子在丹陽郊外巧遇“黃父鬼”時所遺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專著,又稱《神仙遺論》。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為十卷,今本則只存五卷,後劉涓子後人傳與北齊龔慶宣而傳世,原書又稱《癰疽方》,經龔慶宣整理後,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著書序言
昔劉涓子,晉末于丹陽郊外照射,忽見一物,高二丈許,射而中之,如雷電,聲若風雨。其夜不敢前追,詰旦,率門徒子弟數人,尋蹤至山下,見一小兒提罐,問何往?為我主被劉涓子所射,取水洗瘡。而問小兒曰:主人是誰人?云:黃父鬼。仍將小兒相隨,還來至門,聞搗藥之聲。比及遙見三人,一人開書,一人搗藥,一人臥爾。乃齊唱叫突,三人並走,遺一卷《癰疽方》並藥一臼。時從宋武北征,有被瘡者,以藥塗之即愈。論者云:聖人所作,天必助之,以此天授武王也。於是用方為治,千無一失。姊適余從叔祖涓子寄姊書,具敘此事,並方一卷。方是丹陽白薄紙本瀉,今手跡尚存。從家世能為治方,我而不傳。其孫道慶與余鄰居,情款異常,臨終見語:家有神方,兒子幼稚,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尋卷診候,兼辨藥性,欲以相傳囑。余既好方術,受而不辭。自得此方,於今五載,所治皆愈,可謂天下神驗。劉氏昔寄龔方,故草瀉多無次第。今輒定其前後,蔟類相從,為此一部,流布鄉曲,有識之士,幸以自防。
齊永元元年太歲己卯五月五日龔慶宣撰。
道慶曰:王祖母劉氏有此鬼方一部,道慶祖考相承,謹按處治,萬無一失。舅祖涓子兄弟自瀉,瀉稱雲無紙,而用丹陽錄。永和十九年,資財不薄,豈復無紙,是以此別之耳(案:永和只十二年,且去宋武甚遠,疑元嘉之訛)。
目錄
卷第一黃父癰疽論
卷第二金瘡、癰疽、被打瘀血證治方
卷第三癰疽、發背、乳癰等證治方
卷第四
九江黃父癰疽論
釋癰疽色診
相癰疽知是非可灸法
相癰疽知有膿可破法
癰疽、瘡癤、熛疽等證治方
卷第五
癰疽、諸瘡、疥癬等證治方
內容例舉
黃父曰:夫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久則血澀不行。血澀不行則衛氣從之不通,壅遏不得行,火不止,熱勝,熱勝則肉腐為膿。然不能陷膚於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曰癰。 黃父曰:何為疽?岐伯曰:熱氣浮盛,當其筋骨良肉無餘,故曰疽。疽上皮肉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薄以澤,此其候也。 黃父曰:及如所說,未知癰疽之性名,發起處所,診候形狀,治與不治,死活之期。願一一聞之。岐伯曰:《癰疽圖》曰: 赤疽發額,不瀉,十餘日死。其五日可刺也。其膿赤多血死,未有膿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者,百神在額,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禽疽發如軫者數十處,其四日腫合,牽核痛,其狀若攣,十日可刺。其肉發,身振寒,齒如噤,欲痓,如是者十五日死。 抒疽發頂若兩耳下,不瀉,十六日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見膿而癰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百神在耳下,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丁疽發兩肩,比起有所逐,惡血結流內外,榮衛不通,發為丁疽。三日,身腫痛甚、口噤如痓狀,十一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蜂疽發背,起心腧,若連肩骨,二十日不治,死。八日可刺。其色赤黑,膿見青者死,不可治。人年一十八、二十四、三十五、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者,百神在肩,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陰疽發髀,若陰股始發,腰強,內不能自止,數飲不能多,五日堅痛。不治,三歲死。 刺疽發,起肺腧,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二十九、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百神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脈疽發頸項,如痛身隨而熱,不欲動悄悄,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駭而不精,上氣嗽,其發引耳,不可以腫,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 龍疽發背,起胃俞若腎俞,二十日不瀉死,九日可刺。不刺,其上赤下黑,若青膿黑死,發血膿者,不死。 首疽發背,發熱八十日 (一方云:八九日) 。大熱汗頭引身盡。如嗽,身熱同同如沸者,皮頗腫,淺刺之。不刺,二十日死。 榮疽發脅,起若兩肘頭,二十五日,不瀉死。九日可刺。膿多赤白而可治也。人年一歲、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百神在脅,不可見血,見血即死。 行疽發如腫,或後合相從,往來不可,要其所在,刺之即愈。 勇疽發股,起太陰,若伏鼠,二十五日不瀉死。其十日可刺。勇疽發膿青黑者死,白者尚可治。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一。百神皆在尻尾,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摽叔疽發背,熱同同,耳聾,後六十日腫如聚水,其狀若如此者可刺之。但出水後及有血出,即除愈也,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者,百神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疒旁)疽發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瀉死。其十二日可刺。(疒旁)疽者,白膿不太多,其瘡上癢,赤黑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百神在足,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沖疽發小腹,痛而振寒熱,四日五日悄悄,六日而變,可刺之。不刺之,五十日死。 敦疽發兩指頭若五指頭,七八日不瀉死。其四日可刺。其發而黑,擁者不堪,未過指節可治(一方不呼為敦疽,恐是刺寫。《明堂》引為敗疽)。 疥疽發腋下若兩臂、兩掌中,振寒熱而嗌乾者,飲多即嘔,心煩悄悄,六十日而漸合者,如此可有汗,如無汗者死(一方云:床疽。《明堂》亦引為床疫) 筋疽皆發脊兩邊大筋,其色
蒼,八日可刺。若有膿在肌腹中,十日死。 陳乾疽發兩臂,三四日痛不可動,五十日身熱面赤,六十日可刺。如刺無血,三四日病癒。 搔疽發手足五指頭起節,其色不變,十日之內可刺。過時不刺,後為蝕,有癰在腋,三歲死。 叔疽發身腫,牽核而身熱,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膿刺之以除。 白疽發膊,若肘後癢,自痛傷,乃身熱多汗,五六處有者死。 心主癰疽,在股脛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黑疽發腫,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過時不刺為骨疽。骨疽膿出不可止,壯熱,碎骨,六十日死。 脅少陽有癰腫,在頸八日死。發膿血者十日死。 瘡疽發,身癢後痛,此故傷寒氣入髒,篤發為瘡疽。九日可刺之,不刺九十日死。 腰太陽脈有腫,交脈屬於陽明,在頸十日死,發腫七十日死。 尻太陽脈有膿腫,癰在足心少陽,八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或八十日死。 頭陽明脈有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陰有腫癰,在足太陽十七日死。發膿血百日死。 肩太陽脈有腫癰,在頸八日死。發膿血百日死。 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腋淵一歲死,發膿血三歲死。 黑疽發淵腋死。 黑疽發耳中如米大,此疽不治死。 黑疽發肩死。 黑疽發缺盆中,名曰伏疽,不治死。 赤疽發於髀樞,半夜可治,出歲死。 黑疽發肘上下,不死可治。 髀解除指本黑頭赤死。 黑疽發掌中,不死可治。 赤疽發陰股,軟可治,堅死。 赤疽發肥腸死。 黑疽發脿臏,軟可治,堅不可治。 赤疽發掌中,不可治。 黑疽發跗上,堅死。 足下發久腫癰,色赤,死。 癰高而光者不大熱,用薄雍其肉平平無異而紫色者,不須治,但以黃芪並淡竹葉湯申其氣耳。癰平而痛,用八物黃芪薄。大癰七日,小癰五日,其自有堅強色診寧生破發背及乳岩,熱手近不得者,令人之熱熟,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散外摩發背大黃膏。若背
生破無毒在乳者,熟之候,手按之,若隨手起,便是熟,針法要膿看,以意訊息之。胸背不可過一寸針。良久不得膿,即以食肉膏散,差瓮頭肉癰口中人體熱氣,歇服木瓜散。五日後癰欲瘥者,排膿內寒散。 凡破癰之後,病人便連綿欲死,內寒熱腫,自有似癰而非者,當以手按腫上無所連,是風毒耳。勿針,可服升麻湯,外摩膏破癰口當合流下三分,近一分針,唯今極熱,便不痛。破癰後敗壞不瘥者,作豬蹄湯洗之,日再,下湯二日,故可用。冬六七日,湯半劑亦可用,胸中斷氣。斷氣者,當入暗中以手按左眼,視右眼見光者,胸中結癰,若不見光者,瘭疽內發,針傷脈,血不出住實不瀉,留成癰。腎脈來者大漸小陰結,若肌肉痹癰為發寸口,如此來大,如未漸小矣。有黑色者,是石留黃毒。有赤色者,是丹砂毒。有青色者,是硇砂毒。有似鹽顆者,是鍾乳毒。有黃水者,是杏桃人毒。有白水者,是附子、乾薑毒。有膿者,熱肉麵等毒砂發,白雄鴨頂上血一合,已來取黑鉛湯一茶碗,調服之解鍾乳發。雄雞肘上血一合,將針粉湯一茶碗調服之,解附子發。取附子皮三升,豉半升,相和,以水一升,煎約一茶碗,服之解丹砂發。取黑鉛、黃芪、防風、伏龍肝各半兩,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解。
歷史評價
有關外科癰疽方面的認識,魏晉以後,服石之風漸盛,癰疽的發病率大增。客觀上要求提高對癰疽病的認識和改進治療,《鬼遺方》正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基本上是一部癰疽證的專著。此外,還涉及金瘡、瘀血、外傷治療,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鏃等等,全書計載方140餘首,其中治療金瘡外傷跌仆的方子總計34首;對癰疽的辨證論冶,尤其詳盡,可稱為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外症癰疽及金瘡方面的專著。
書中對癰與疽首先從病機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確的鑑別,對癰疽等證的辨膿,已經十分精細。除辨別成膿與否以外,還特別指出發病部位與愈後的關係,說明嚴重癰疽症引發全身性感染的預後嚴重。
《鬼遺方》在治療癰疽外證、石發中毒,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它是根據癰疽的不同情況而給予辨證治療提出了許多解毒的治療方法。如對鐘乳石中毒,書中用“雄雞肘上血一合,將鐵粉湯一茶碗調服之”。又如丹砂發,書中用“黑鉛、黃芪、防風、伏龍肝各半兩,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劉涓子鬼遺方》代表著我國南北朝時期外科的發展水平。
本書現存最早版本為北京圖書館所藏之宋代刻本,新疆吐魯番曾出土本書殘卷二頁。清代也有若干刻本,人民衛主出版社1956年出版仿宋刻影印本。
其卷一論癰疽病因,各種癰疽的鑑別;卷二述金瘡外傷治法;卷三為癰疽、發背及婦人妒乳、乳結腫等病的治法;卷四為黃父癰疽論及癰疽治方;卷五除癰疽方外,尚有疥癬、面(疒^查)、發頹、婦人乳腫、瘭疽、小兒頭瘡、熱毒,以及竹木刺傷,火傷……等藥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兩書中還保存了大量《劉涓子鬼遺方》的佚文。其二為題《劉涓子治癰疽神仙遺論》的一卷本,內容主要是癰疽證治。此外,1902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劉涓子方》殘葉二紙,是本書的一種早期傳本內容。本書是我國現存較早的外科專書,較全面地總結了晉以前的外科學成就,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1949年後有影印本五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