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醫說》,醫史著作。十卷。宋·張杲撰。刊於1224年。本書廣泛集錄南宋以前的各種文史著作中有關醫學典故、傳說等史料,歷代醫家、醫書、本草、針灸、診法以及多種病證、養生、修養調攝等共49類。各類史料註明出處,內容豐富,採摭頗廣,但也不無蕪雜之弊。現存宋刻本,十一種明刻本等。作者
張杲,字季明,宋新安(今安徽歙縣)人。他的伯祖張擴,字子充(《中國人名大辭典》作:“張擴,宋歙縣人,字子元。”今從《歙縣誌》作子充),曾受業於龐安時;聽說蜀人王朴擅長太素脈,就前往從王學習。一年後,得素書諸訣歸來,為人治病,神妙莫測。後來以醫術聞名於開封、洛陽一帶,受范忠宣賞識。張杲祖父張子發,曾受業於張子充門下,盡得其妙。父親張彥仁,繼承家學,而醫術更精。張杲又繼承家學,喜歡鑽研醫學。他從諸書聽商錄涉及醫事者,編寫成《醫說》十卷(見《直齋書錄解題》 。 《文獻通考》張杲作張景,秀明撰,是傳寫之誤)。前後蒐集約30餘年,分47門。前7門綜述古來名醫、醫術以及針灸、診視之類;再是雜證28門,雜病6門,婦人、小兒2門,瘡及五絕、痹、疝3門,而以醫功報應結束。其間有雜采小說,頗涉神堅的。然而它取材豐富,頗有啟發,而且古人的專門禁方,也往往在內,在醫學史上頗有貢獻。張杲又兼通術數,著有《〈周易〉罔象成名圖》一卷(見《宋史·藝文志》)。其子張九萬,是鄴郡(今河南安陽)庠,聰明能文。
內容簡介
該書初稿撰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至張杲晚年定稿,初刊於嘉定十七年(1224年),共10卷,分49門。首卷述宋以前著名醫京120餘人,繼述古代醫書、本草、針灸之由來,以及史書記載之神醫、神方、診法之事跡,採取邊述邊議形式,廣開見聞。其次,論述各類病證,包括傷寒、諸風、勞瘵、吐血、頭風、眼疾、口齒喉舌耳、骨哽、喘嗽等內外婦兒各類疾病治療驗案,富實際臨床參考意義,其它尚包括論中毒、解毒、奇疾、食忌、服餌、藥忌、養生、金石藥戒等論述,保存了許多當時的文人或醫家的見解,在醫生應重視醫德方面,本書有較多論述。
有疫行於世,遂有行醫者也。昔之行醫者,每每懸壺於行以濟蒼生,眾皆然其所為,或列傳於記之;或樹碑於頌之。未嘗聞訟之於公堂;弒之於刀下者也。故名醫遍布,中醫聞達於天下。何也?環境使然耳!
今之行醫者,過街之鼠也。惴惴然以濟蒼生;惶惶然以行使命。何也?亦環境使然而明哲保身也!
曾有疫瘧於世,行醫者奮而阻之,勝。眾皆欣欣然,或以“白衣天使”頌之;或以“生命衛士”歌之。此亦久也!世皆庸醫乎?世皆黑醫乎?未聞醫之聲而責之;未睹醫之行而杖之。何也?政腐而民怨,以醫之清名而平民憤,為政者之慣技耳!故訟醫、弒醫之風日甚也!為政而斂財者常有;行醫而暴富者不常有。然也!
昔之行醫者,每每鶴髮童顏;今之行醫者,常常英年早逝。余嘗聞京城醫之均壽,五十又七耳。何也?苛政猛於疫也!
食糟糠而濟蒼生;折陽壽而不辱命,今之行醫者也!醫將不醫亦近也。誠如是,疫未至而人先亡也!信乎?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