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基本解釋
在學校接受學習教育的人;接受他人的教導並幫助傳播和實行的人;
古代一種自我謙虛的稱呼,多用於晚輩對於長輩請教或學習或尊師等行為。
就是學習他人東西的人。
拓展解釋
“學生”一詞還強調了學生的責任:先學而後生。學生不僅僅是受教育者或是在校學習的人。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生是生、化的意思。作為一個學生,應該先學而後生,不僅首先要充分的學習和領會老師的知識和智慧,還要在老師的知識和智慧的基礎上有所生、化,有所提高。
詳細解釋
學習養生之道《莊子·達生》:田開之見周威公,威公曰:‘吾聞祝腎學生,吾子與祝腎游,亦何聞焉?’”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學養生之道也。
在校學習的人
《後漢書·靈帝紀》:“﹝光和元年﹞始置鴻都門學生。”李賢註:“鴻都,門名也。於內置學,時其中諸生……至千人焉。”唐韓愈《請復國子監生徒狀》:“國子舘學生三百人。”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一:“大致是書院剛成立不久,學生們即愛議論時政,臧否人物。”
借指向人家學習某種知識或經驗、技能等的人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麼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
晚輩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名臣》:“宰相王溥父祚,少為太原掾屬。宿州防禦使既老,溥勸其退居洛陽,居常怏怏,及溥為相,客或候祚,溥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祚曰:‘學生勞賢者起避耶?’”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學生》:“陳省華對客,子堯叟等列侍,客不安,省華曰:‘學生列侍,常也。’”
明清讀書人或官場中自稱的謙詞
《金瓶梅詞話》第七四回:“西門慶道:‘也是淮上一個人送學生的。’”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個個是學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說岳全傳》第十回:“學生祖上,原系世代武職,故遺下此劍,今學生已三代改習文學,此劍並無甚用。”
基本信息
學就是學習,生是人的意思,學生,就是學習的人。學生一般指正在學校或其他地方(軍隊等)學習的人。受教育的人或在研究機構,工作單位學習的人也自稱學生。一般的分類有:國小生、中學生、大學生(專科生/高職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本質屬性
學生是現實社會的成員之一具有人的主觀能動性;
具有思想感情;
具有個性特徵。
學生是處於人生階段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的人
具有發展的潛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學生身心發展的可能性與可塑性轉化為現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
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
學生在社會占主導地位
學生學業有成時將走進社會;
學生的學習氛圍,與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
學生與招生
從招生環節看,就是在積極招“錢”引資。學生招得越多,學校的收入就越多。尤其在擴招這一塊,多招一個學生,中學是一萬至兩萬,大學是六至七萬。一場市場大競爭每年都就此展開,分數線一降再降,直降到生員枯竭,實在不能再降為止。有什麼辦法呢?國家雖然重視教育,但沒那么多錢,學校的發展和正常運轉要靠這部分錢補充,教職員工的福利要靠這部分錢來出,多一個學生就多了一個財源。從管理環節看,就是認真看好這些錢。學生進門了,第一是不能讓他跑掉,第二是不讓他中途開小差。這些“錢”進門之後,首先吃住條件要儘量滿足,暫時沒有條件的,也必須好言相待,大膽許諾,先安頓下來為是。至於什麼思想教育,嚴格管理都在其次。對於學生思想道德紀律等出現的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能逼得太狠,逼跑了一個,就損失好幾萬元,怎么向領導交代?
學生與教學
從教學環節看,就是進行錢的保值升值。這裡存在兩方面的矛盾:是要打造品牌,中學看升學率,大學看就業率,品牌是無價資產,如果出廠的都是廢品,找不到買主,誰還來你這裡投資?因此深加工還得細一點。
是不能過細過嚴,要過於嚴格,完全按產品出場標準,勢必有一部分產品出不了廠,混了四五年,花了那么多錢,連個出場證都拿不到,誰還往你這裡送錢?因此又得寬鬆一點,混到年頭都推向市場了事。
首先,教師是一個職業,從業者擇業的首要考量是生計問題,不做教師,一樣要擇它業而從,概與其人道德品質沒有必然聯繫,所謂“蠟炬成灰淚始乾”之說,純屬無稽之談,更不用說以現而今的就業形勢,你今天上午10點請辭教鞭,包管下午1點之前就有不下20位等待應聘的競爭者,所以您大可不必抱什麼“家有二斗糧,不當孩子王”的叫天屈,嫌這份差事不好,您盡可以另謀高就。
其次,教師不是學界泰斗,更不是什麼學科帶頭人,他們的工作好比商店裡的售貨員們把貨架上的商品想方設法地賣與客人一樣,把他們肚子裡一知半解的知識原封不動傳授給就讀的學生,趕上個把熱愛教育事業的稱職的教師,也無非象張秉貴、李素麗一樣能讓顧客把消費這樣勞神費力的勾當編排得比絕大部分從業者稍微舒坦一些罷了,所以“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樣明顯不般配的稱號早就該廢除了,更不用說那些禽獸不如的流氓“叫獸”,還有那些衣冠禽獸的所謂“老師”,新聞上都有,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最根本的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義務教育制度(政府負責提供免費教育,而公民必須盡接受教育的義務,這才是義務教育的正解,而絕不是什麼政府義務提供免費教育,因為義務是對公民而言,責任才是對政府而言),基礎教育作為公益事業是由政府從財政撥款來興辦的,而財政撥款從何而來呢?當然是稅收(由於中國現行的稅制是流轉稅制,不是消費稅制,所以每一個中國公民,不管是支出一分錢,還是收入一分錢都是完稅的經濟行為,換言之,13億中國公民只要你喝水喘氣,就沒有一個是不納稅的),所以,每一位公民都通過日常的經濟行為納了稅,為政府的各項財政支出買了單,這其中當然包括基礎教育,所以每一個小公民---學生都是通過納稅的形式付過了學費才得以到公立學校就讀的。私立學校當然更是不用贅言了,辦學和辦企業、辦醫院一樣都是為了獲取利潤的。
概論及總結
綜上所述,學生與學校的關係和顧客與商店的關係一樣都是消費關係,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學校的學生都已經為他們的學習生活買過單了,來學校就是為了實現他們的支出價值,來完成這個消費過程,所以,學生-這個群體和社會上其他的消費群體一樣是全社會消費關係中的消費一方,而學校-這個群體和社會上其他的供應群體一樣是全社會消費關係中的供應一方,而教師-這個群體和社會上各個供應群體中的從業者一樣,是為了學生-這個消費群體服務的,是學生的學習消費提供了教師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提供了學校完成國度財政運轉的機會),所以說:學生是教師的衣食父母。其它相關
學習方式
中國人口眾多的現實,使得我們的教育對學生個性的關注度不夠。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個性,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足。隨著中國人口發展的逐步趨於合理,這種狀況會慢慢改變。合理的教學模式是,既注重學生共性的培養,又關注學生個性的提升。更為合理的模式是,針對每一個學生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於是個性化教育就成為教育發展的趨勢。當然,這種趨勢得以實現的條件是中國人口的合理髮展,並且有相當的經濟支撐。分類
根據大多數地區的學習機關國小、中學、大學而分為:國小生、中學生、大學生(本科生、研究生、碩士、博士、博士後等)特別是博士後,很容易形成誤解,就是“博士後是博士以上的學位”實際上博士後站是一種工作站,具有流動性。凡符合條件的博士可在國家認證地博士後流動站申請成為博士後,期間做相應地研究項目,期滿了以後可以出站。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博士後制度,激勵廣大博士後研究人員奮發努力,在科研工作中做出更大成績,全國博士後管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研究決定,給期滿出站,並且工作達到一定標準的博士後(一般為兩年)研究人員頒發《博士後證書》。所以說"博士後"其實是一種工作,而擁有"博士"學位是申請成為"博士後"必要條件等等。按學生的發展潛能來分類,學生可以分為好學生、有爭議學生和另類學生。
好學生
好學生,又可稱之為學生的“得意門生”。他們學習成績優秀,品行優良,學習的態度積極,思路寬廣,很少有依賴性,極富自主性和創造性,深受教師的歡迎與喜愛。這樣的學生非常多。每當教師談到他們的學習成就時,就會如數家珍般地談論他們的學習和各種表現。學校教育就是要培養出一大批類似於上述學生的人。然而,這樣的學生在學校通過考試、智力測試或教師的提名很容易地被鑑別出來。
有爭議學生
這一類學生是教師爭議的對象,他們不太遵守社會或學校的規範,經常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善於思考,想像力豐富,出乎常理。但卻經常受到挫折和煩惱,因為各種規章制度常與他們的行為表現相牴觸,無法在這中規章制度下學習與生活,所以在學校里常被教師當做“壞學生”而無法發揮他們各方面的潛能。而創造能力強的人在個性特徵上表現為:自信心強,抱負大,有較強的獨立性,有反抗意識和自我意識,有強烈的自我表達需要,對不愉快有更大的耐心,情緒表現廣泛。
在今日精英教育色彩強烈的教育制度下,學下都會以每年培養出多少好學生或多少獲獎學金的學生為榮,這並沒有多大的過錯。但如果我們給這部分學生以更多的關心、關懷與理解,而不是歧視他們,懲罰他們,他們在學校也同樣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心理
健康狀況初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從收集到的調查問卷分析,高中生在人際關係、自信等方面與國中生已構成了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國中生階段就已經表現出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進入高中階段表現的更明顯;
國中生性格比較
為了進一步分析中學生的性格特徵,我分別為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性格特徵調查結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女生在人際關係以及自信方面的問題比男生更突出。
中學生中較自信占15%,不太自信占37%,一般的占48%。隨著年級的增高,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因此,老師及時對同學進行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之花,健康與否不僅會給個人、家庭以及學校教育帶來許多困擾,甚至可能還影響危及到社會引發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性格缺陷的根源。
健康根源
針對引發問題的根源不同,所採用的解決手段與方法也應有所不同,以便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導與幫助。調查表明,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社會原因:主要是社會理想與信念的擾亂,中學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錯誤的傳媒導向以及網路的污染,使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個人原因:中學生正處於性格塑造時期,心理經常會產生個性想法,如不及時糾正,容易誤入歧途;
家庭原因:如今的父母對孩子期望太高,使孩子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壓力,加上錯誤的家教策略,還由於“代溝”的存在,缺少溝通與理解,孩子們心理容易顯得不夠健全、和諧;
學校原因:由於功課負擔太重,考試頻繁,加上有些老師教育方法失當,容易使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發展
學生髮展就是通過教育的影響和薰陶,使之發展成為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的要素、結構及其質量,表達了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充分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和發展學生、健全個性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從教育目標的角度來看,學生髮展包括六個方面。身體素質
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指的是在那些與生俱來的自然特點:如身高、體重、骨骼、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神經系統、大腦生理特點,以及生理機能特徵,如運動素質、反應速度、負荷限度、適應能力、抵抗能力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雖然,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更多地變現為自然的成長過程,但學校教育在促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個性的同時,不能違背學生身體發展和成長的規律,如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等。同時,學校要創設一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環境,如學校校址選擇應合理,學生每天應有適當的活動時間,教室應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合適的照明度以及低背景噪音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身體獲得良好的發展,使學校成為有利於學生生命安全,看上去富有吸引力的場所。
道德素養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思想文化,其中倫理道德思想占了極大的比重,道德教育歷來是教育中的核心問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道德教育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湧現了一大批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藝家、科學家、教育家、軍事家等偉大人物,這些偉人的道德行為無不成了後世的楷模,並深深地融入到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動力。
學生道德素養的發展包括三個方面道德常識
道德常識指的是《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等學科中的有關內容;有關“兩史一情”方面的知識;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際時事,關心地球,關心人類等。道德態度
道德態度,即學生具備對自我、家庭、學校、社會的負責態度。必須讓學生首先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如對自己的健康、安全、學習、生活負責,關心自我,關心生命。其次,要培養對家庭的責任感。如今的學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長的殷殷目光在期盼著自己孩子的成長、成才,學生的學習、生活,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都應對自己的家長負責,如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合理承擔家務,以奮發的學習熱情和進取精神回饋父母的期盼等,促進家庭的完美、幸福、安康。再次,要培養對學校的責任感。學習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因此,學生要對學校引以為豪,遵守校紀校規,愛護學校公物,敬愛學校師長,與同學交往時表現出合乎道德準則的行為,以及為創建一個美好的校園環境而盡心盡力等。最後,要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學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的生活、學習、工作都與社會發生不可避免的聯繫,社會的進步有賴於人的努力,每個學生都對社會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離開社會,個人也將無法生存。因此,學生有責任遵守社會公德,遵紀守法,具備愛國情操,團結協作等,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道德行為
對待個人: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誠實可信、惜時守信;勤勤懇懇、儉省樸素;刻苦好學、會學善學、合作互助、興趣廣泛、學有所長;彬彬有禮、熱情大方。對待家庭: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對待他人:寬厚待人、樂於助人、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崇尚禮儀。對待學校: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真誠合作、交往得體。對待社會:珍惜勞動成果、愛護公物、遵紀守法。對待國家:愛國責任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對待國際:樹立中華民族意識、國際理解意識、各民族相互依存意識、國際和平發展意識、保護環境、關心地球、關心人類。
認知能力
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指的是認識過程的發展,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感覺
感覺是感官、大腦對外界事物做出反應的能力,人的感覺是對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感覺是認識的感性階段,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它同知覺緊密結合在一起,為思維提供材料,並成為人的興趣和探究行為的推進器。夸美紐斯提出“感知——記憶——理解——判斷”的教學思想,他認為,知識的開端來自感官,智慧的開端不僅在於學習事物的名稱,而且在於真正感知事物的本身,科學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必須依靠感官的證明,只有感知過的知識才是可靠的,科學愈是依賴感官知覺,科學的可靠性就愈成比例地增加。因此,教師要想使學生獲得一種真正的和可靠的知識,都應通過實際觀察與感官知覺。知覺
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表象或外部聯繫的綜合反映,它要比感覺複雜、完整。知覺是不同感覺相互作用的結果。客觀事物通常只有部分直接作用於感官,要認識事物的整體,必須要有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補充,由於每個人知識、經驗的不同,會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知覺。實踐是知覺的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知覺得到完善,並趨於精確。知覺是感覺和思維之間的重要環節,它通過對感覺材料進行加工,為思維活動做好準備,但它仍然屬於感性認識階段。記憶
記憶是人迅速地回想、再認已習得的信息的能力,包括識記、保持、再現三個方面。識記就是識別和記住事物特點及其相互聯繫的能力;保持就是把看到或感知的事物留存與腦中;再現就是腦中留存的事物復現出來,通過再現可以恢復過去所保留下來的知識和經驗。個人記憶的快慢、準確、牢固和靈活的程度會隨目的任務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所記住的內容也會隨個人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每個人的學習都與記憶有關,否則學習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增進或改善記憶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如複述、組織、記筆記等。記憶雖然很重要,但它並不是唯一的。傳統教育由於過分注重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而招致了很多的批判,究其原因在於把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全部看成是記憶的過程。由於記憶力不是全部的學習能力,只是學習能力中的一種,而且也屬於較低層次,沒有生產性,不能推陳出新。如果將記憶力代替所有的學習能力,那么,學習就會變成全部陳舊知識的累積,學生永遠不會獨立獲取知識。因此,學校教育在重視學生記憶力培養與訓練的同時,更應注重思維與想像力的培養。思維
思維是指理性認識,即人們通常所指的思考,是人腦對事物所作出的間接和概括的反映。它一般包括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是指藉助於事物的形象進行思考的思維方式,邏輯思維是指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進行思考的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對學生而言,年齡越小,形象思維越占主導地位,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抽象思維也逐步發展起來。對學校教育而言,根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開發一些遊戲化活動,創設生動有趣的畫面和形象等措施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傳統教育重記憶、輕思考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民對21世紀知識激增,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社會迫切要求人的思維活動過程加快,學會思考;要求人的思維方式由封閉型轉變成為開放型,具備動態地把握事物的思維方式,通過對事物過程的分析來認識事物的規律;要求人的思維由單向型轉變為多維型和系統型,從平面思維發展到立體思維,增大容納信息的思維空間,多角度認識同一事物,並在動態的思維過程中強調思維的創造性。這些思維方式是人面對未來複雜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心理狀體。因此,對學校教育來說,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有利於增強思維的負載量,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技巧,學會批判性和創造性地思考,以便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求得發展自己的一席之地。想像
想像是指對已有的表現按一定的要求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過程,也是對過去已經形成的那些暫時聯繫進行新的綜合加工的過程,是一種具有極大自由度的思維形式。一個沒有想像的世界是不可想像的。在生活中,人們常常藉助於想像,使自己的思維具有極大的自由,這種任意馳騁的思想,會使人突破個人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從有限世界進入無線世界中,從而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在科學發現的過程中,想像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科學發現中,科學家往往把問題的提出作為科學的生命,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大多都是通過想像而獲得的。因此,鼓勵學生進行想像是增長知識、發揮創造性的有效途徑。
情感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的心理表現。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與情感是緊密結合的,情感是認知發展的動力,它制約著人的認知過程。它以興趣、願望、熱情等形式構成人的動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起著驅動、誘導、調節的作用。由情感所構成的心理狀態會對當前進行的信息加工起組織協調作用,可以促進或組織學習、記憶、推理、操作和問題解決。
驅動作用:即激發個人的熱情、好奇心、驚異感等,推動人趨向目標的達成,或抑制其積極性,使人稍遇到困難便淺嘗即止。
誘導作用:即情感可以激發想像力,使創造性得到很好的發揮,人只有在激情高漲的推動下才能藉助想像思維的力量,突破思維的障礙,思維的創造性也得以充分地發揮。對學校教育而言,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來調控認知過程,通過師生間的情感溝通以及教師對學生的適當鼓勵和對學生的情感傾注,能極大地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個性
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的影響下而形成的人的比較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徵,即個人的心理面貌。按通常的理解,心理特徵包括: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徵,即能力;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即氣質;完成活動任務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方面的特徵,即性格;活動傾向方面的特徵,如動機、情趣、愛好、信念等。這些個性心理特徵並不是孤立的,而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對人的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
個性心理特徵包含6個方面:
①抱負,即學生具體的奮鬥目標和生活目的,它是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動力;
②獨立性,即獨立思考,不受傳統的束縛,具有獨特的簡介;
③好勝心,即積極的競爭心理、堅強的自信心以及自我體驗等;
④堅持性,即堅強的意志及自覺程度;
⑤求知慾,即科學的求知慾和強烈的好奇心;
⑥自我意識,即虛心,意識到自己的優勢與存在的不足。
文化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向社會各個領域內滲透,全球的信息化趨勢,促使未來的人必須具備合理的文化科學素質。文化科學素質是有多種不同知識有機結合、互為聯繫、互為整體、縱橫交錯、網路化而形成的,它不僅包括個人知識結構的建立,還包括科學的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知識的發展。
掌握知識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學科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大量的、一般的知識外,還必須使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建立,除了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動態地把握、掌握對其今後發展的基礎知識。在知識總量不斷增加的今天,學生應構建一種具有開放性、整體性、變革性的知識體系,即要帶著各自的價值、目的、信念及其獨特的方式與自然和社會對話。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講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而是與學生共同探究知識;學生也不再作為知識的簡單接受者接受教師預先安排好的知識體系,而是要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念直接共享知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學生必須自行改造自己的學習過程,開放性地、動態性地掌握知識。
信息素養的發展
當代的素質教育是以信息技術為背景的,信息技術和網路世界運用於教育的功能已越來越明顯。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外展功能,即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任何層次的信息或網路學習資源,因為在網路學習環境中,匯集了大量的數據、教學軟體、興趣討論等學習資源,可以使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與他人分享;內聚功能,即信息技術和網路世界已將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置於人們的面前。面對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為了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將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緊迫任務,滲透於素質教育資源的開發之中。
信息素養就是對信息的需求、檢索、評價和有效使用的能力,包括:文化素養,即對有關信息的感知與了解;信息意識,即對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和使用;信息技能,即對信息的確定、檢索、評估、處理及決策的能力。總之,在當今網路環境中,匯集了大量數據、檔案資料、程式、教學軟體、興趣討論組、新聞組等學習資源,網路學習資源一方面可以為成千上萬學習者同時使用,沒有任何限制,另一反面每個成員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與他人分享。因此,面對信息社會的挑戰,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學校教育必須使學生形成對信息的需求,培養查找、利用和創造各種具有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由此拓展學生對信息本質的認知,力圖通過信息的多樣化呈現方式提高他們適應資訊時代需要的綜合素質。科學素養的發展。
一個國家科學水平的高低,與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密切的關係,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對於素質教育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許多國家中,自然科學在學校課程占據著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了解科學知識的本質,準確地把科學概念、原理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根據科學價值的標準來進行判斷,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等。因此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特別是中國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美國一批學者提出科學素養的基本內涵的6個範疇:概念性知識,即構成科學的主要概念、概念體系或觀念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科學的倫理價值,即科學所具有的價值標準,或稱之為科學態度或科學精神;科學與人文,即科學與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文化要素的關係;科學與社會,即科學與政治、經濟、產業等社會各方面的關係;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及差異等。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科學素養包括三個方面: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主要是指一些概念性的知識,諸如一些事實、法則,有關自然世界的理論。它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是培養和形成其他素養的載體。對科學方法的理解,指的是了解科學知識如何產生,如何發展,以及科學研究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等。對科學事業的理解,指的是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繫,了解科學套用問題,了解包含在科學之中的問題、爭論,以及它們的解決方法。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即對科學所具有的價值標準的認識,主要指探索、懷疑、實證、理性。因此,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占了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