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簡介
戴思恭(公元1324~1405年),字原禮,號復庵,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是明代著名醫學家。戴思恭家傳學儒,從小勤奮向上,博學廣納,曾拜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朱丹溪為師,因戴思恭刻苦好學,穎悟絕倫,故最受朱丹溪賞識,得到的傳授最為精深。戴思恭學成回鄉,以其高明的醫術聞名乾江浙一帶。明朝洪武年間,戴思恭被征為正八品御醫,授迪功郎,因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深的醫術,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看重。1398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即位,將戴思恭提升為大醫院史。戴思恭著有《證治要訣》12卷,《論證要訣類方》4卷,《推求師意》2卷。在其學術思想方面,戴思恭對氣血的闡發,對痰證郁證的發揮以及脈症並重、辨證施治等論述,雖宗于丹溪之論,但其闡發頗有獨見,對後人啟發很大。他將朱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論”中陰與陽主要是論述陰精與陽火的關係,推廣到泛論氣血的盛衰,提出了“氣屬陽,動作火”的論點,是對氣機生理病理的童要闡述。他認為治火而能做到審證求因,按因施治,才可避免實實虛虛之禍。他還提出“血屬陰,難成易虧”的論點,認為“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明生,形役則陽亢。”指出陰血虧傷產生諸多病變,保養陰血對人體健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他對六郁辨證詳審,記載了氣、溫、痰、熱、血、食等六郁的症狀和脈象,指出了中外四氣不同的治郁大法和治郁的主要藥物。對於痰證的論治,他也一宗丹溪之說,將痰飲的病因病機作了精闢的概括:“因氣成積,積氣成痰。”他稱痰飲能變生很多證候,治療時要先考慮病因,不要被諸多證候所牽制,而當以治飲為先,痰飲一消則諸證自愈。戴思恭對痰飲的論治,議論清晰,方法明確且多樣,常被後世醫家所取效。與此同時,他大部分時間在臨床上用來驗證丹溪之學。在辨證中脈症並重,以臨床症狀為基礎,又常常決之於脈象。在處方用藥上,也極為高超。戴思恭不愧為“學純粹而識深遠”的醫學大家。作者介紹
汪機(1463-1539),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祁門城內朴墅人。其家世代行醫,祖父汪輪、父親汪渭均為名醫。汪機少時勤攻經史,後因母長期患病,其父多方醫治無效,遂拋棄科舉功名之心,隨父學醫。他努力鑽研諸家醫學經典,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醫術日精,很快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治癒了母親頭痛嘔吐的疾病,且“行醫數十年,活人數萬計”,醫學著述十餘部,《明史李時珍傳》說:“吳縣張頤、祁門汪機、杞縣李可大、常熟繆希雍,皆精醫術”,為當時名冠全國的4位醫學大師。汪機注重醫德,強調不可輕視人之生死,對重危病人,“竭力治之,至忘寢食”。明嘉靖年間(1522-1566),縣內瘟疫流行,死亡相繼,哭聲載道,汪機傾囊購藥,免費施治,救人不可勝計。汪機生活簡樸,不喜奢靡,布衣蔬食,不追求名利,“至義之所當為,視棄百金如一羽”,在當地老百姓中素負盛譽。
汪機一生究心醫學,撰寫醫學著作,直至古稀之年,仍刻意鑽研,握筆不輟。其著述態度相當謹嚴,如《傷寒選錄》,數十年始完成,《醫學原理》亦8年而成,朝究暮繹,廢寢忘食。此外他的著作還有《運氣易覽》、《續素問鈔》、《針灸問對》、《脈決刊誤集》、《推求師意》、《外科理例》、《痘治理辯》、《本草會編》、《醫讀》、《內經補註》、《石山醫案》共13種。其中影響較大者,首推《石山醫案》。此為門人陳桷“取機諸弟子所記機治療效益,裒為一集”,全書3卷,尤其是《營衛論》一篇,提出了固定培元學說,奠定了新安醫學流派的理論基礎。
汪機在學術上,既受金、元各家影響,又不拘一格。其著作最顯著的特點,是善於匯集各家之說,在闡發中醫基礎理論方面有獨到的見解,由此也奠定了汪機一代名醫和新安醫學奠基人的位置。正因為如此,時隔數百年後,2000年,在“千年徽州傑出歷史人物”評選中,汪機以其醫學大家的身份得以入選僅有30人的徽州千年歷史人物。
內容簡介
《推求師意》,醫論著作。二卷。書中論述各類病證的病因、病理、證脈、治法等,均本其師朱震亨之學,予以推求發揮,對於朱氏的養陰學說及其臨床運用有較深入的分析。本書原無刊本。嘉靖年間由汪機編錄,題名《推求師意》,並由汪氏門人陳桷校刊,編入《汪石山醫書八種》。
線上閱讀地址
http://www.mst1739.com/yidao/yuedu_one.php?id=620&name=%CD%C6%C7%F3%CA%A6%D2%E2&pian=52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九)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