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皖贛鐵路建於1958年,1981年全部建成,1982年通車,其中灣沚至 孫家埠間43公里,由原 寧蕪鐵路改建而成。鐵路全長570千米,自安徽省蕪湖經江西省 景德鎮到 貴溪,溝通安徽、江西兩省的鐵路幹線,為單線鐵路。北邊寧( 南京)銅(陵)線相接、連寧蕪鐵路,南邊連線浙贛鐵路和鷹廈鐵路。途中在宣城與 宣杭線相交。沿線穿越皖南新安江谷地和贛東北丘陵區。沿線物產豐富,稻米、 小麥、 棉花、竹木等農副產品和“ 祁紅”、“屯綠”等名茶,就產於這一帶。景德鎮的瓷器更是中外馳名。這裡還有豐富的礦藏,如螢石、鉛、鋅等。皖贛線的開通將大大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皖贛鐵路沿線有很多重要城鎮和歷史名城,如 宣城、 寧國、 歙縣、 屯溪、 景德鎮等。此線的建成有利於各城市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史略
皖贛鐵路,經過安徽、江西3個市、11個縣,溝通滬寧杭蕪等重要城市的縱深腹地,是中國一條重要的鐵路線路。它走過80多年艱難的歷程,有其曲折複雜的 歷史。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六月,清朝政府翰林院編修旌德人呂珮芬(胡適之妻江冬秀的外祖父)倡議開辦皖贛鐵路,得到安徽紳商的贊同。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在蕪湖成立安徽省私營鐵路公司。該公司原主張這條鐵路從蕪湖經灣沚、宣城、寧國、績溪、歙縣、屯溪、休寧、祁門,進入江西省景德鎮。因鑒於蕪湖經宣城、廣德到浙江一
線客貨較多,決定先建蕪湖至廣德鐵路,即民國八年修《蕪湖縣誌》所載蕪廣鐵路。並決定招收股本庫平銀400萬兩。先後收集到股本銀200萬兩,聘請挪威人薛文與勞克和日本人菅野道三為工程師。至1911年4月,已用掉庫平銀200萬兩,僅完成蕪湖至灣沚32公里的路基橋涵。1914年3月,該公司無力續辦,經北洋軍閥政府批准撤銷。
1913年(民國二年)1月,清政府時期曾任廣西巡撫的李經義等12人,要求北洋政府興建橫貫寧、皖、贛、湘四省的寧湘鐵路。同年3月得到批准,並決定將私營蕪廣鐵路路基橋涵收歸國有。1914年3月,由交通部會同財政部與英商中英有限公司簽訂寧湘鐵路借款契約。在附屬檔案中規定:以庫平銀100萬兩用於收回安徽省已修建的鐵路(即蕪湖至灣沚的路基橋涵)。1915年寧湘鐵路局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無很快停止的跡象,繼續貸款無望,1916年該局結束,從此寧湘鐵路的修建任務就擱置起來。
1932年6月17日, 國民黨政客張靜江、李石曾拉攏上海財團,打著繼承孫總理遺志,建設東方大港(乍浦)的幌子,修築蕪乍鐵路,得到南京國民黨政府鐵道部的批准,成立商辦 江南鐵路有限公司。先籌款80萬元修築蕪湖至宣城段。1933年2月,鐵道部同意以極不合理的36萬元(安徽商辦鐵路公司花了200萬兩庫平銀),將前蕪廣鐵路蕪湖陶溝至灣沚的32公里線路讓給江南鐵路公司。1933年3月開工,1934年11月25日通車到宜城孫家埠。當時建築鐵路所需的器材,完全依靠長江水運。因此,江南鐵路有限公司設於蕪湖。原址在今 蕪湖西站1號門的北邊直抵怡和公司(現 燃料公司的煤棧),為二層樓坐東朝西,面臨長江。董事長為張靜江(國民黨元老)兼任總經理,但不親自視事,只偶爾來巡視一下,由襄理(即副經理)協助辦理。襄理 周賢頌是鐵路專家,主管運輸、機修和工務等業務。協理周君梅是張靜江的女婿,主管總務和財務,實際是張靜江的財務代理人。
1936年5月, 京贛鐵路工程局成立,開始全線勘測設計,南京至孫家埠段利用江南鐵路公司已成線路,孫家埠至貴溪新建,設立皖境及贛境兩段,分別於1936年9月和1937年2月開工。1937年7月和10月相繼鋪軌,至1937年11月南京、宣城淪陷時停工。淪陷時全線路基橋涵已基本完成,南北兩端都部分鋪軌。1938年夏,日軍進逼中原,國民黨政府嚴令當地駐軍破壞路基橋涵、隧道,拆除軌道。從此一度興建的皖贛鐵路就成了殘破不堪的歷史陳跡。機車經浦口、 徐州、 鄭州,轉運至漢口,以後在 桂湘線上行駛。 祁門等地部分路基做了公路。蕪湖淪陷以後,侵華日軍因軍事需要,在灣沚大橋被炸毀處,下木樁,架木橋,通行火車至宣城孫家埠約一年時間,後因洪山暴發,衝垮木橋才停駛,線路中斷。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所謂“江南鐵路復軌”,只不過是南京至蕪湖段復軌通車。至於蕪湖至宣城段,不僅沒有復軌,反而將鐵軌、枕木拆卸運至內戰前線鋪築鐵路,為進攻東北解放區作準備。線路被弄得百孔千瘡,有的地段路基被夷為平地。人民鐵路人民修。新 中國成立以後,1956年、1958年和1959年,經過有關部門三次進行調查、勘測、設計。1969年8月份,蕪湖地區及沿線各縣相繼成立了“皖贛鐵路建設指揮部、所”。當時,省鐵路建設指揮部指揮 孟家芹,副指揮 劉征田、李洪及蕪湖軍分區黃成定副司令員。地區鐵路建設指揮部指揮張思靖,副指揮丁友三、夏隆光、 劉登瀛及軍代表原12軍某團參謀長蔣樟樹。蕪湖縣鐵路建設指揮部原在陶辛公社(現陶辛鄉)董家祠堂辦公,後於1971年2日間遷往由宣城劃歸蕪湖縣的灣沚鎮辦公。縣鐵路建設指揮為魯海如,副指揮齊英翔、梁家慶、奚家炳,軍代表侯庭珍。
1970年11月全線正式開工。皖贛鐵路安徽省建設指揮部組織施工的火龍崗至寧國段,到1973年6月30日,104公里路基已基本建成。1974年2月鋪軌至寧國,4月通車臨管。1976年10月1日,景德鎮南昌間通行旅客列車。1981年7月1日,火龍崗寧國間臨管延伸至績溪。12月全線通車。嶄新的列車日夜賓士在江南大地上,為江南人民帶來歡樂和幸福。皖贛鐵路起自蕪湖縣的火龍崗(八里灣0公里),經蕪湖縣(灣沚)、宣城、寧國、績溪、歙縣、屯溪、休寧、黟縣、祁門,進入江西景德鎮,再經波陽縣、樂平、萬年至貴溪。沿線經過地區盛產竹木、茶葉和其他經濟作物。工業多為中小型農業機械、紡織器材、造紙、水泥、化肥及農藥等,物產十分豐富。這條鐵路的建成,對發展交通運輸,促進工農業生產,加速商品流通,支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電氣化
2008年04月 皖贛鐵路複線前期工作啟動,根據 鐵道部統一安排,30日前完成競選檔案交驗,方案競選工作5月底前完成。據悉,皖贛鐵路起於安徽蕪湖火龍港,經宣城、績溪、黃山至江西景德鎮,全長342.5公里,途經九個縣級以上城市,由於歷史原因,該線路設計標準低,載重能力差,營運 列車14對, 貨運列車27對。此前已有部分路段完成了複線 改造,此次改造的線路北起宣城,南到景德鎮全長200多公里,改造後皖贛線將成為快速的 電氣化複線鐵路。這對減少浙贛線的鐵路運能壓力,加快中部崛起,促進鐵路沿線的經濟發展,最佳化交通配置,擴展長三角經濟輻射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鐵路二線
皖贛鐵路二線2009年四季度開工,時速300公里:2008年12月鐵道部和安徽省就加快安徽重點鐵路項目建設在黃山市舉行高層會晤,並共同簽署了加快安徽重點鐵路項目建設的會議紀要,雙方明確,安徽境內2009年將開工建設3條鐵路。鐵道部發展計畫司司長 楊忠民透露,京福高鐵安徽段2009年三季度開工,時速350公里,建設工期4年; 皖贛鐵路二線2009年四季度開工,時速300公里,建設工期3年, 皖贛鐵路線電氣化改造同步進行;黃山至杭州鐵路客運專用線,2009下半年開工,按雙線、時速200公里以上的標準建設,黃山至杭州有望半小時內到達。2009年安徽將開工的鐵路建設重點項目,還包括新建 合肥南站為安徽省城的鐵路客運樞紐;新建、擴建蕪湖、宣城、黃山、績溪等火車站。
里程表
沿線車站
皖贛線共有車站69個。線路自蕪湖站向南引出,過埭南站後,折向東南,過寧國站後,又折向西南,過黃山站後,折向正西,過倒湖站後,進入江西省境正南而行,直達浙贛線上的貴溪站。皖贛線途經蕪湖縣、宣城市、寧國市、績溪縣、歙縣、黃山市、休寧縣、黟縣、祁門縣和江西省的浮梁縣、景德鎮市、樂平市、萬年縣、貴溪市,是連線安徽、江西兩省的重要鐵路幹線。
延線景點
皖贛鐵路北起安徽省的蕪湖市,南迄江西省的貴溪縣,全長550公里,沿線風光瑰麗神奇,令人如痴如醉;民俗風情丰姿異彩、名特物產聞名天下。特別是中段的皖南名山雲集、奇景遍布,黃山、九華山、齊雲山、龍虎山等天下名山,宛如一道天然畫屏,排列在沿線;蕪湖、宣城、歙縣、屯溪、景德鎮等歷史文化名城鍾靈毓秀、風物奇麗,歷來為遊客所追慕。
第一站:蕪湖地段,有蕪湖市各景點、佛教聖地九華山等;
第二站:宣城地段,有敬亭山、涇縣桃花潭、皖南事變舊地、郎溪山水等景點;
第三站:徽州地段,有歙縣各文物景觀、黃山風景區、太平湖、屯溪老街、黔縣小桃源等,有條件可由此去千島湖遊覽;
第四站:江西地段,有景德鎮陶瓷博覽區、明街、蓮花塘等景點,龍虎山風景區等。遊歷全程,約需10天左右時間。
參考資料
[1] 安徽省發改委入口網站 http://www.ahpc.gov.cn/information.jsp?xxnr_id=10055559[2] 鐵道網 http://www.railcn.net/news/railway-building/68831.html
中國著名鐵路
中國大陸擁有全世界第三大的鐵路運輸系統,規模僅次於美國及俄羅斯。以鐵路連線的鄰國計有:哈薩克、蒙古、俄國、朝鮮、越南與寮國(興建中)等國家。中國《鐵路線路設計規範》中規定,新建鐵路和改建鐵路(或區段)的等級,應根據它們在鐵路網中的作用、性質和遠期的客貨運量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