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點里程
南京- 0 興衛村站- 7 南京東-9 紫金山-14 滄波門-21 光華門-27 中華門-33 西善橋-41建寧-45 江寧鎮-58 銅井67 慈湖-75 馬鞍山-78 採石-85 黃梅山-91 當塗-99 毛耳山-104塔橋-108 蕪湖東-114 蕪湖-125
寧蕪線
寧蕪線自江蘇省南京至安徽省蕪湖,全長92千米。是聯結皖南至華東、大上海的重要交通幹線。(是沿江鐵路的一段)
里程表
南京南 - 馬鞍山 - 當塗 - 蕪湖
南京南 0
馬鞍山 45
當塗 63
蕪湖 92
寧蕪線,中華門至蕪湖,上海鐵路局管轄,全長121.05千米。1958年,修復了中華門至堯化門間的聯絡線,寧蕪線全線貫通。
寧蕪線,源於江南鐵路,1933年7月從蕪湖破土動工,1935年4月修成中華門至孫家埠175公里線路,耗時不足兩年,建設速度之快為舊中國鐵路建築史上罕見。其後又擴展修築中華門至堯化門段,與滬寧鐵路接軌。至此,江南鐵路全線告竣。其建築成本十分低廉,每公里造價僅三萬元,創鐵路建築業低成本紀錄。
抗日戰爭時期,江南鐵路局被日軍占領,僅中華門到蕪湖維持通車,並與南京市內的鐵路(俗稱“小火車”,詳情見《南京鐵路史話——小火車篇》)合稱為南寧線,線路、橋樑、設備均遭受破壞,元氣大傷。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為擴大內戰搶修津浦鐵路,於1946年拆除了江南鐵路。1948年再度輔軌營業,但已無往日的繁華景象。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中華門至蕪湖的鐵路收歸國營,改稱寧蕪線。
隨著蕪銅線、皖贛線、宣杭線以及蕪湖長江大橋的相繼建成,今天的寧蕪鐵路已成為南京通往華南的便捷通道,蕪湖也因此逐步成為皖東南的交通重鎮,其在中國鐵路網中的地位亦非昔日可比。
據南京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寧蕪鐵路的改線起點可能從堯化門開始,隨後走玄武、白下,這一帶都要改線。寧蕪鐵路改線之後將整體“搬到”了繞城公路的外面。根據規劃,寧蕪鐵路改線後將引入南京南站,屆時寧蕪鐵路長約16.7公里的城中路段將不再跑火車,沿線居民將告別困擾已久的噪音污染之苦。
地理氣候
寧蕪鐵路位於江淮之間,沿線以平原為主,全年氣溫變化的特點是冬寒夏熱,春秋溫和。屬於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帶氣候型,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由於氣候的過渡型特徵,冷暖氣團交鋒較為頻繁,天氣多變,降水變化大,年平均溫度16℃。夏季最高氣溫可達38℃;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8℃。年降水量1106.5毫米,6月中旬—7月初為梅雨季節。全年日照時數(絕對日照)平均為2000-2600小時,≥0℃的日照時數平均為1800-2240小時;日照百分率(相對日照)介於48-59%之間。鐵路沿線各地日照時數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占全年的29.0-32.8%、20.1-21.3%。7—8月極端最高氣溫有時高達40℃,一般也在35℃左右。
安全隱患
儘管因橫穿鐵道被撞死撞傷的慘劇屢屢發生,還是有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抄近路”。從2000年5月29日到6月1日,寧蕪鐵路線南京南站一帶4天中竟又發生3起因橫穿鐵道造成的死傷事故。2000年5月29日夜裡23時32分,在寧蕪線板橋鎮古雄一帶,當地一名68歲老太從親戚家回家時,為抄近路,沒走道口,而從鐵路線經過,被飛速駛來的406次客車當場撞死。5月31日下午15時許,家住建鄴區的中年男子魏某因在鐵路線上行走,在石門坎牌樓一帶被一列貨車撞倒,後經送醫院搶救脫險。6月1日上午,慘劇再次發生,安徽泗縣的打工者、49歲的女子茂某同樣在石門坎牌樓處橫穿鐵道,被522次客車當場撞死。據交通部門觀測,由於寧蕪鐵路平交道口多,既“割斷”了南京數十條道路,也對人民民眾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脅,事故頻頻發生。2004年1月份,在南京市人大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市人大代表劉光德(秦淮區中華門街道正學路社區黨支部書記)等10人,正式聯名提出“建議更改寧蕪鐵路行駛線路”的建議。
中國著名鐵路
中國大陸擁有全世界第三大的鐵路運輸系統,規模僅次於美國及俄羅斯。以鐵路連線的鄰國計有:哈薩克、蒙古、俄國、朝鮮、越南與寮國(興建中)等國家。中國《鐵路線路設計規範》中規定,新建鐵路和改建鐵路(或區段)的等級,應根據它們在鐵路網中的作用、性質和遠期的客貨運量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