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胡適

胡適(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安徽績溪上莊村人,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19年被選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委員,同年接辦《每周評論》。1922年創辦《努力周報》,1924年創辦《現代評論》,1932年創辦《獨立評論》。1945年3月任中國出席聯合國大會代表。1949年1月,被聘為總統府資政。曾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嘗試集》、《中國哲學史大綱》等書。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胡適 胡適
公元1891年,12月17日未時出生於江蘇省松江府川沙縣(今上海市 浦東新區)。公元1893年,隨母親馮順弟前往台灣其父胡傳任所。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母親離開台灣返回上海,後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績溪縣上莊村,進家塾讀書。其父胡傳病逝於廈門。
公元1904年,與 江冬秀訂婚,從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國小堂。
公元1905年,進澄衷學堂。
公元1906年,考取中國公學。
公元1908年,入中國新公學,兼任英文教員。
公元1910年,留學美國,入康奈爾大學選讀農科。
公元1915年,入 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於約翰·杜威。
公元1917年,在《 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同年,通過哲學博士學位的最後考試,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回安徽績溪與江冬秀結婚。
公元1919年,接辦《 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挑起問題與主義論戰。
公元1920年,離開《新青年》,在南京大學暑期學校講學。
公元1921年,作《 杜威先生與中國》。
公元1922年,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創辦《努力周報》。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與蔡元培、李大釗、陶行知、梁漱溟等聯名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 
公元1924年,與 陳西瀅、王世傑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
青年時期的胡適 青年時期的胡適
公元1925年,2月參加北京善後會議,並參與起草部分會議檔案。
公元1926年,與其師郭秉文等人在美國發起成立華美協進社。遊歷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諸國。
公元1927年,正式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與徐志摩等組織成立新月書店。在上海蔣介石與宋美齡婚禮上結識蔣介石。
公元1928年,創辦《 新月》月刊,任中國公學校長。 
公元1929年,在《新月》雜誌上發表《人權與約法》一文,標誌人權運動的開始,隨後發表《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對於建國大綱的疑問》、《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  
公元1930年,胡適、 羅隆基梁實秋三人有關人權問題的 文章結集為《人權論集》交新月書店出版,後被國民黨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們走那條路》中提出:“要剷除打倒的是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五大仇敵”。
公元1932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並邀蔣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灝創辦《獨立評論》,胡適先後共為其撰寫了1309篇文章。
公元1935年,1月4日抵達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多次要求出任駐日本大使未果。
公元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於1937年8月19日要求胡適即日前往美國爭取美方對中國的支持。公元1938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公元1942年,9月8日辭去駐美大使一職,旅居紐約,從事學術研究。
公元1943年,應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
公元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學講學。
青年胡適 青年胡適
公元1945年,出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團代表在舊金山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的身份,在倫敦出席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會議,制訂該組織的憲章。
公元1946年7月回到 北平,任北京大學校長。11月28日,蔣介石向國民代表大會提出《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鄭重致詞,說明其要點,由大會主席團主席胡適接受。12月25日,國民大會正式三讀通過憲法草案,國民大會閉幕,由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接受胡適遞交憲法。
公元1947年1月24日蔣介石想請胡適出任中華民國考試院長和國府委員,但胡適堅持不肯加入國民政府而力辭。4月,王耀武托季羨林給胡適捎去信,致以敬意與問候,並邀請胡適在方便的時候蒞臨濟南作學術演講。鏇即得到回信,胡適答應相機來濟南與教育界同行們共同研究山東的教育。
公元1948年4月3日蔣介石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內閣制,實權在內閣,中華民國大總統應為虛位,請公正人士較佳,所以想叫中國國民黨支持無黨籍的胡適出馬競選行憲後第一任總統,等胡適當上總統後再任命蔣中正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胡適同意,但後來因國民黨中執會還是支持蔣介石選總統而變卦。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兵臨北平城下,用電台廣播呼籲胡適留下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不為所動,毅然決定離開北平。12月北平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邀請胡適在中南海懷仁堂商討是戰是和,胡適送了八個字和比戰難,堅持待變。12月13日朱家驊、傅斯年、俞大維、陳雪屏四個人在南京設法派飛機去接胡適南下。本堅持不肯丟下北京大學不管。12月14日在南京方面的勸說下離開。12月15日下午4點,傅作義派了部隊護送胡適到北京南苑國際機場上了飛機。夜裡十時到達南京明故宮機場。
胡適 胡適
公元1949年3月9日蔣介石派蔣經國赴上海訪胡適。4月6日胡適應中華民國政府要求,從上海搭威爾遜輪前往美國當說客,為和平解決國共內戰問題尋求美國政府的介入。4月21日船抵舊金山,得知1949年4月19日政府拒絕中共24項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渡江,此時局勢已定,胡適在美處處碰壁,而發表《共產黨統治下決沒有自由》,旅美時,與張愛玲相識,結下友誼。《自由中國》創刊,胡適任名義上的發行人。6月7日新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閻錫山發表胡適為外交部長,但胡適拒絕上任。
公元1950年3月初,胡適到華盛頓出席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會議,被推為該會幹事長。應聘為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6月23日主管亞太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迪安·臘斯克約見胡適﹐試圖說服胡適出面領導流亡海外及台灣的反共親美的人士﹐以取代蔣介石的政權,胡適對此表示全無興趣。
公元1952年胡適和蔣廷黻在紐約有意聯合組織反對黨以在台灣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適返台與蔣介石討論後,遭到蔣介石的反對,以致組黨失敗。 
公元1954年2月至3月,六十四歲的胡適到台灣參加“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擔任“臨時主席”。 
公元1955年,中國大陸掀起批判胡適運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胡適思想批判論文彙編》,胡適住在美國蒐集了這八本書,認真作了批註。而批判胡適運動的起因,根據耿雲志的說法是:這句話我想是他一生里,講的最有失紳士風度的一句話,胡適說按照毛澤東當時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毛澤東非常決斷地發動一場全國規模的徹底批判胡適的運動。   
公元1957年11月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 
公元1958年4月返回台灣定居就任。自此,胡適多時往返台、美兩地。期間因為經濟關係,將《胡適文選》及《胡適自述》等所有著作,以買斷方式賣與出版公司。 
公元1959年,兼任 台灣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主席。 
胡適與蔣介石 胡適與蔣介石
公元1960年,雷震與台、港黨外人士共同連署反對蔣中正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三連任總統,胡適為連署人之一。之後,雷震籌備組黨事宜,胡適雖未參與,但多所鼓勵。1960年9月,雷震因“共諜”案被捕,史稱雷震事件,而此事件,一般認為是蔣中正為阻止雷震籌組新黨而策劃。當時仍為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雖未受到此案株連,也參與營救雷震,不過並沒有成功。對此胡適曾留下三千字的日記說明始末。
公元1961年2月胡適參加台灣大學校長錢思亮的宴會,剛抵達時感到身體不適,送至醫院脈搏跳至135次,痰中帶血,醫生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此次住院2月,後回家自養,但身體已日漸衰弱。11月病情惡化,至台灣大學醫學院療養。
公元1962年1月從台大醫院出院。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開酒會時心臟病猝發病逝於台灣省台北市南港區,胡適去世獲得哀榮。3月1日蔣介石前往祭弔,並親書輓聯一副,適之先生千古,新文化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新思想的師表。然後蔣在胡適去世當天的日記中寫道,聞胡適心臟病暴卒,對革命事業確實去除了一個障礙。

哲學觀點

實驗主義

胡適 胡適
胡適師從美國“實驗主義”大師約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實驗主義的精神,很有建設性。
胡適強調做學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他本人主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句話注重的後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學,研究國學,研究治國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謹慎。
實事求是,不是避開事實問題而去談理想主義,不是拋棄現實問題而去重建社會。需要有一種實踐的精神在事實中發現問題,並改善現實,這或許就是胡適的實驗主義。

自由主義

對於別人的意見和觀點不要輕易去否定或肯定,也不要以為自己的觀點是絕對的正確。胡適要告誡的容忍異己的聲音,自由的前提是容忍,這樣社會才會真正的自由。
胡適的自由主義,不僅僅在於人要爭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論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適或許更看重容忍對於社會自由的重要性。真正自由的社會是有包容性的社會,這個社會可以讓不同政見不同觀點的人生活在一起,這個社會可以讓不同黨派的人來擔 任重要的職務,這個社會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政治理想,這個社會也允許你是無神論者,當然也允許你有宗教信仰。這個社會處處是自由的人,正因為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互容忍。

大同主義

胡適 胡適
胡適認為,法律應該對任何人都有約束的。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民族主義有三個方面:最淺的排外,其次是擁護本國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艱難的是努力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因為最後一步是最艱難的,所以一切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兩步。濟南慘案以後,九一八以後,極端叫喧的排外主義稍稍減低了,然而,擁護舊文化的喊聲又四面八方的熱鬧起來了。這裡面容易包藏守舊開倒車的趨勢,所以也是不幸的。”
胡適在一個最現代化國家的黃金時代中摸爬滾打,浸淫在規範化的民主政治體系中。很快他就擺脫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登上了更開闊的舞台,從世界文明的角度觀察思考中國。某種程度上,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主義者。”
所以胡適並非狹隘的民族主義,他思索的是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中國應該擁抱世界。 

樂觀主義

胡適不提倡東方的聖人那種無為。人生在於奮鬥,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對前途有起碼的樂觀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躊躇滿志,把每種進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這正是胡適對於人生的樂觀。
“我們要收將來的善果,必須努力種現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種,必有滿倉滿屋的收成,這是我們今日應該有的信心。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佛典里有一句話:"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丟了。我們也應該說:"功不唐捐!"沒有一點努力是會白白的丟了的。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葉開花結果了!”

主要成就

學術成就

胡適 胡適
胡適對中國近三百年來的學術研究作了總結。
胡適把整理國故或國學研究納入了他的“中國文藝復興”的範疇之內。
胡適發表了《 說儒》,這不但是胡適治學的巔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胡適將禪宗史研究的問題點,由西天二十八祖的傳承問題,轉為禪宗革命家本身的問題。胡適的論斷承載了日後的許多成果與成就。

哲學成就

胡適哲學思想不在於胡適提出的學術觀點的本身,而是在於他在思想史上的開創性及其深遠的影響。使中國傳統哲學真正步入現代化進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適。正是胡適於1919年2月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的歷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觀念標準、規範和通則,成為一次範式性的變革。這一變革確實起了典範的意義和前驅的作用,它不僅給當時學術界以破舊創新的空前衝擊,影響了一批學人如梁啓超、顧頡剛、郭沫若等,就是在以後的八十餘年的風風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為人們所肯定。
其次,胡適對中國哲學的貢獻在於他為實現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轉換所做出的努力。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上,自胡適開創之後,又有一批哲學家如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金岳霖和馮契等人不斷的在哲學思想上的精進,這不僅彰顯了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征程,而且顯示了胡適在中國傳統哲學現代的轉換中所作的開創之功。因為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轉換,是在胡適的勇於創新精神的燭照下不斷向前推進的。

詩歌成就

當歷史行進到前“五四”時期時,曾給傳統詩歌以極大衝擊,但最終陷入困境的轟轟烈烈的“詩界革命”已經結束,喧囂一時的中國詩壇開始趨於沉寂。
然而,正是這一相對蕭條的時期,詩壇卻出現了一種聲勢並不顯赫,但卻十分深刻且與前代“詩界革命”有著本質區別的詩歌革新,——胡適前“五四“白話詩嘗試。
從語言方面來看,胡適引入了新名詞與開拓了新意境。
從形式方面來看,胡適則在詩界革命“舊瓶裝新酒”的基礎上,採用多種革新方法,進一步把詩歌的外在形式導向了更加廣闊、更加自由的領域。
在句式上,胡適遵其“作詩如作文”和“不避文的文字”的主張,採用“散文化”的方法,打破舊體詩的章法結構和格律要求。
在詩體上,胡適採用“背律向古”與“借用西方”的方式,向著“自由化”的目標進行了多種認真的嘗試。
在風格上,胡適此時期的詩作顯示出了清新、平實、自然的特徵。如他的“白話詩八首”就在其純白的語言、活潑自由的形式,以及所描寫的日常社會情狀和抒發的個人生活情感之中,顯示出了樸實與清新之風。
正是以胡適這些“溝通新舊兩個藝術時代橋樑”的前“五四”白話詩為標誌,中國詩歌結束了其幾千年來在古典形態里的發展變化,初步確立了中國詩歌新的藝術形態,轉換了中國詩歌古典與現代的題型,開始了一個偉大的“新詩紀元”。

政治理論

胡適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的實現。他反對暴力革命,堅持漸進的改革。他從“五四”時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年在台灣領導《自由中國》。他的自由主義的友人(丁文江、蔣廷黻、吳景超等)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獨立評論》時期都一度發生了動搖,主張“專制”是“建國”的有效方法,“建國”成功以後再建立民主不遲。在爭論中胡適不肯退讓,他堅信只有民主制度才真能造成一個穩定的現代國家。“專制”——即使是“開明專制”——最後一定弄到強大的政府不受監督和制裁的地步。胡適的貢獻在於“創造了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他之開拓公共輿論的空間也就是對於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種實踐。他全力倡導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為了爭取人民有批評執政黨及政府的合法權利。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胡適 胡適
胡適是上個世紀中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學者之一。他的影響,雖然也有消極的負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積極的、進步的。這是因為他畢生著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義。正是這樣的思想幫助許多青年樹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獨立思考、尊重事實的思維方式,成為具有民主和科學素養的人。可以說,對於“五四”後中國民主力量的成長,胡適功不可沒。

名人評價

余英時(歷史學家,漢學家):對於這樣一個啟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國傳統經師的標準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專業哲學家的水平去測度他。他在西方哲學和哲學史兩方面都具有基本訓練則是不可否認的。這一點訓練終於使他在中國哲學史領域中成為開一代風氣的人。
季羨林(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語言學家):胡適是一個書生,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書呆子。舉一小事稱,胡適一次會議前聲明要提前退席,會上忽而有人談到《水經注》,胡適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擻,眉飛色舞,口若懸河起來,乃至忘了提早退席這件事。
張中行(學者,哲學家,散文家):在當時的北京大學,交遊之廣,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還是有所為而然,這要留給歷史學家兼心理學家去研究;專從現象方面說,大家都覺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學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稱某先生,滿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廳里高談闊論,過時不走,他也絕不會下逐客令。
梁實秋(文學家):胡先生,和其他的偉大人物一樣,平易近人。“溫而厲”是最好的形容。我從未見過他大發雷霆或盛氣凌人。他對待年輕、屬下、僕人,永遠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時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唐德剛(美國華裔學者):孫中山先生和胡適之先生都是開這個五百年中西文化新運的旗手。如果濂洛關閩後繼有人,他們都是一代媳婦,萬代祖宗。如果遊行之後,大旗捲起,那么胡適之那幾本破書,實在不值幾文。所以我們如果把胡適看成個單純的學者,那他便一無是處。連做個《水經注》專家,他也當之有愧。這便是海內外“專家”——不論“白專”或“紅專”——之所以低估他的道理。
章太炎(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樸學大師):“哲學,胡適之也配談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適之,他連‘根’都沒有。”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
李敖(作家):以他唱重頭戲的地位,四十年來,竟把文史學風帶到這種迂腐不堪的境地,脫不開乾嘉餘孽的把戲,甩不開漢宋兩學的對壘,竟還披著‘科學方法’的虎皮,領著‘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的補助,這是多么不相稱的事!
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胡適這個人也真頑固,我們托人帶信給他,勸他回來,也不知他到底貪戀什麼。批判嘛,總沒有什麼好話。說實話,新文化運動他是有功勞的,不能一筆抹殺,應當實事求是。到了21世紀,那時候替他恢復名譽吧。

感情經歷

江冬秀:包辦婚姻

胡適與江冬秀 胡適與江冬秀
胡適與結髮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親馮順弟一手包辦的。在胡適13歲時,隨同父異母哥哥到上海讀書。臨行前他的母親為他訂了婚。未婚妻是旌德縣的望族江家的小腳千金江冬秀。胡適對這門婚事不感興趣,可是他對母親非常孝敬,就默認了。1917年秋天,胡適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後,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同年12月,胡適尊奉母命,在老家與比他大一歲的江冬秀舉行新式婚禮。1923年7月胡適向江冬秀提出離婚。江冬秀以殺死兩個兒子相威脅,胡適便不敢再提離婚之事。
韋蓮司:共穿幽徑趁溪斜
1910年9月,胡適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生,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農科。青年胡適在美國留學時,結識了青年畫家韋蓮司小姐。從此,韋蓮司小姐成為與他交往四十八年的紅顏知己。在胡適的心目中,韋蓮司是新女性的理想典範。胡適認為她“人品高,學識富,極能思想,高潔幾近狂狷,讀書之多,見地之高,誠非尋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他倆月下散步,湖邊談心,尺牘傳情,雙方都深深地欣賞,愛慕對方。韋蓮司的灑脫獨立的個性吸引著胡適,兩人在朝朝暮暮的敘談中品詩論文。韋蓮司是搞藝術的,正在紐約藝術學校讀書,胡適的文化底子是很厚的,所以他們之間談論藝術、談論天下國家的大事,漸漸地感情越來越深。1915年秋胡適轉入哥倫比亞大學起,兩年寫給韋蓮司一百多封“情書”。
陳衡哲:半年內通了四十幾封信
胡適當時正在辦留學生的雜誌,留學生陳衡哲就給他投稿,從實踐上支持胡適的新文化運動。陳衡哲當時寫了很多白話詩和白話小說,這些白話作品使得胡適感到找到了知己。胡適跟陳衡哲之間在半年的時間裡面,通了四十幾封信。就在陳衡哲滿以為好夢成真的時候,胡適不得不回老家與江冬秀辦婚事。陳衡哲萬般無奈,只能退而與別人結婚。
曹誠英:煙霞洞裡的佳人
胡適與曹誠英 胡適與曹誠英
胡適與曹誠英第一次見面是在他與江冬秀的婚禮上。曹誠英是胡適三嫂的妹妹,被請來為江冬秀做伴娘的。此時他們都沒想到,這次婚禮上的邂逅,注定了他們後來漫長的苦澀戀情。1923年4月,胡適到上海參加研究新學制課程起草委員會的會議。休會期間胡適到杭州遊玩,順便看望已經離婚的曹誠英。這次胡適在杭州玩了五天,曹誠英始終陪伴左右,使他們的感情發生了飛躍性進步。臨別時,胡適寫了首《西湖》,詩中暗喻曹誠英為戀人使他們的關係更密切了。之後新學制課程起草委員會會議復會,胡適回上海出席。此間兩人書信不斷,胡適也纏綿於曹誠英的綿綿情意之中。於是在會議結束後,便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來到杭州,在煙霞洞的和尚廟租了房住下。當時杭州女師也放暑假,曹誠英就以陪伴胡適養病為名,到煙霞洞與胡適同居一室。在這裡,他們的感情迅速升溫,是“驅不走的情魔”,是“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胡適詩《秘魔崖月夜》),也是他們一生中最為纏綿熱烈的一段戀情,以致有了結晶。三個月後胡適離婚未遂,曹誠英墮胎終生未嫁。
徐芳:上海的羅曼蒂克
徐芳 徐芳
民國時期晚才貌雙全聞名的才女徐芳,清著名科學家徐壽的曾孫女,晚清維新變法時期農工商督辦徐建寅的孫女,她把初戀的全部真情都給了胡適。1936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她跟胡適在上海有一段羅曼蒂克的經歷;借用徐芳本人的話說,就是她跟胡適“同在上海找到了快樂”。
洛維茨:耐人尋味的情緣
胡適1937年10月6日到達紐約,稍事休整後,他就去看望恩師著名學者杜威,初遇了杜威秘書蘿德芘.洛維茨。胡適與這位猶太女孩一見面,彼此都有親切感,談話投機,互相賞識,特別是洛維茨對這位杜威的得意門生,更是尊敬和愛慕,幾個月後就成了互相約會的好朋友。常常一起喝茶、吃飯、看戲、聊天。從胡適的日記來看,他公務之外的時間,幾乎都交給了洛維茨。美國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哲學家杜威的傳記,其中講到杜威和妻子洛維茨的戀愛和婚姻故事。這本書的作者看到了南伊利諾伊大學“杜威研究中心”保存的杜威資料,其中包括胡適寫給洛維茨的一些感情親密的信。胡適與洛維茨的親密交往是發生在她與她的前夫Grant結婚之前,而杜威卻已在與她熱戀。所以,胡適的這段情緣特別耐人尋味。
陸小曼:隱秘的戀情
胡適與陸小曼 胡適與陸小曼
當年有傳言,說最初是胡適看上陸小曼,因其無法跟太太江冬秀離婚,陸小曼才轉向徐志摩的。待到徐志摩和陸小曼的風流事傳開,胡適又積極參與其事,盡力撮合,充當“月下老人”。對胡適和陸小曼的郎情儂意,胡太太江冬秀早有耳聞。看到丈夫很熱心地為徐志摩和陸小曼的事忙乎,胡太太怒不可遏,認為丈夫是借做“媒婆”之名,趁機走近陸小曼和其眉來眼去,真是賊心不死啊。胡適與陸小曼的情分頗深,有當事人的親筆表白為證。劉繼興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里,發現了陸小曼寫給胡適的六封信,均為徐志摩去世後陸小曼所寫。其中內容足以表明兩人關係並不一般。

軼事典故

胡適魯迅

胡適讀書 胡適讀書
對於《新青年》時期的胡適,魯迅持肯定態度。他說:“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並坦言“我佩服陳胡。”
他們一起討論問題,商定稿件,又書信往來,互借圖書資料,關係頗為親密。魯迅在《無聲的中國》、《怎么寫》等雜文中,稱胡適是文學革新的最先“嘗試”者,胡適的日記“一定該好得多”。讀了胡適關於白話文的論著後,魯迅贊其“警辟之至,大快人心!我很希望早日印成,因為這種歷史的提示,勝於許多空理論”。(1922年8月21日致胡適信)但後來因為胡適主張青年學生埋頭讀書,少參與政治,加之與新月派文人陳源、梁實秋等的爭執,以及胡適宣揚“好政府”主義,又受到遜位的皇帝溥儀、國民政府首腦蔣介石的“垂詢”,魯迅遂與胡適分道揚鑣。從1920年代中後期到1930年代中期,魯迅對胡適成見日深,寫了不少諷刺、批評胡的文章。左翼革命文學家魯迅與右翼文化泰斗胡適,勢不兩立、水火不容。魯迅對胡適由褒而貶,由揚而抑,由讚譽而至諷刺、排斥,連原先捧作“警辟之至”的《白話文學史》,後來都指為“也不見得好”了。
在《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中,胡適總結五四白話文學的成績,稱“成績最大的卻是一位託名‘魯迅’的。他的短篇小說,從四年前的《狂人日記》到最近的《阿Q正傳》,雖然不多,差不多沒有不好的”。1922年時的胡適對魯迅推崇備至,幾乎把短篇小說的創作成績歸於魯迅。對於包括魯迅在內的左翼作家的抨擊以至謾罵,胡適非常大度,以“老僧不見不聞”的淡定,不氣,不急,不理會。迄今為止未見胡適回罵魯迅的文字。當魯迅遭到無端謾罵、人身攻擊時,胡適卻為魯迅辯誣、主持公道。1936年11月,蘇雪林致信蔡元培、胡適,對魯迅大肆攻擊。她說魯迅“心理完全病態”,“人格卑污”,“簡直連起碼的‘人’的資格還夠不著”。胡適於是年12月14日覆信,告誡蘇雪林“不必攻擊其私人行為”,批評她用“衣冠敗類”、“奸惡小人”等字句“尤不成話”,“是舊文字的惡腔調,我們應該深戒”。胡適還告訴她,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抄鹽谷溫,真是萬分的冤枉。鹽谷溫一案,我們應該為魯迅洗刷明白”。胡適在信中又提出如何正確評價人物的問題:“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的早年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學潮觀點

胡適 胡適
胡適先生對學生罷課的態度是選擇鎮靜主義,勸說學生安心學習,不要干政。他的觀點如下:
1、近現代中國一直面臨日本軍事壓制和威脅,在國家的軍事實力上,理性的胡適認為中國決不具備對日作戰的能力,倘與日衝突無異於以卵擊石。學生惟有冷靜鎮定,堅苦學習的選擇。清末民初的中國軍力孱弱,要對付倭寇,實在希望微茫。當時平心靜氣地看,中國與日本實力有著宵壤之別,空喊作戰,又有何益,主張鎮定,這是他的理性主義態度使之然。
2、一個國家真正之覆亡不在於軍事之失敗,而在於文化學術之滅亡,為了避免國家滅亡,我們應努力致力於國家的文化學術事業。
3、罷課遊行、請願示威、通電宣言、標語口號,純系一時情緒的渲瀉,於實際的政治無益,非但無益,而且有害,因為這些政治衝動妨害了學生的鍛鍊成材。 

駐美大使

1938年,胡適出任中國駐美大使。訊息傳到日本後,日本內閣倍感壓力,當時日本國內的社會輿論發起建議應該派三個人同時出任日本駐美大使,才可以抑制住胡適的能力。三個人分別是鶴見佑輔、石井菊次郎和松岡洋右。其中鶴見為文學專家、石井是經濟專家、松岡則為雄辯家。

諾貝爾獎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資料庫,胡適曾於1939年被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胡怕太太

中國現代著名學者胡適是屬兔子的,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屬老虎的,胡適常開玩笑說:“兔子怕老虎。”當時就流傳了胡適怕老婆的笑話。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給胡適十幾個法國的古銅幣,因錢上有“PTT”三個字母,讀起來諧音正巧為“怕太太”。胡適與幾個怕太太的朋友開玩笑說:“如果成立一個‘怕太太協會’,這些銅幣正好用來做會員的證章。”

講演胡說

胡適經常到大學裡去講演。有一次,在某大學,講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孫中山先生的話。引用時,他就在黑板上寫:“孔說”,“孟說”,“孫說”。最後,他發表自己的意見時,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來他寫的是:“胡說”。

第一紅娘

胡適(右)和胡先驌(左) 胡適(右)和胡先驌(左)
胡適有“民國第一紅娘”之譽,由其促成的有情眷屬數不勝數。他喜歡看到青年人相戀、結合,並主持過150多次婚禮。這150多次證婚,從已知的記載來看,大多為胡適同輩友人、晚輩學者,成就的多是學界伉儷;婚禮地點也大多為中國國內。而有一樁胡適在美國證婚的婚禮,且有婚禮現場照片存世,卻至今未有研究者披露過。《胡適日記》1939年5月12日這天,記載了他在美國的一次證婚。他寫道:今天本館秘書游建文君與張太真女士結婚。張女士是張履鰲先生的女兒,與上海劇團同來,我病在紐約時,他們正在紐約演戲,故建文與張女士常相見,以後就訂了婚約,我給他們證婚。

與季羨林的交往

二戰結束後,陳寅恪向北京大學推薦季羨林擔任教授,時任北大校長的胡適之等人欣然接受,於是季羨林順利進入北大,和胡適結識。雖然在學術輩分和社會地位上,兩人尚有差距,“但是,實際上卻不然,我們見面的機會非常多。他那一間在孑民堂前東屋裡的狹窄簡陋的校長辦公室,我幾乎是常客。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後輩,在他面前,決沒有什麼侷促之感,經常如坐春風中。”

親屬成員

父親:
胡傳,字鐵花,號鈍夫,清朝貢生,官至淞滬厘卡總巡、台東直隸州知州,後因乙未戰爭離台,著有《台灣紀事兩種》,1895年8月22日病逝於廈門。
母親:
馮順弟,安徽省績溪縣人。她23歲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盡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過於許多親人的相繼死亡。這23年間,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個親人。胡適在《四十自序》中描寫母親的訂婚過程和喪夫後打理家庭、培養兒子的故事。
妻子:
江冬秀,由胡適其母包辦,1917年成婚。在當時自由戀愛風氣興起後,胡適並未像其他青年一樣毀掉婚約,而是繼續維持,對此,胡在後來的日記中寫道:“假如我那時忍心毀約,使這幾個人終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責備,必然比什麼痛苦都難受。” 
長子:
胡祖望,早年就讀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後入美國康乃爾大學主修機械工程。畢業後服務於美國斯都德貝克汽車廠,後擔任中國航空公司的工程師、台灣駐美國機構經濟參事等。 
女兒:
胡素斐,早夭。 
次子:
胡思杜,1949年選擇留在中國大陸,1954年被迫與胡適斷絕父子關係,但仍被鬥爭。後於1957年反右中自殺身亡,遺體不予保留。胡適墓旁有其衣冠冢。
孫子:
胡復,是胡祖望與曾淑昭之子,生於1955年,名字為胡適所取,為收復中華,復興中華之意,1978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後任美國勞工部爭議司司長。

個人作品

著作書籍

序號出版時間作品名稱出版發行
11919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商務印書館
21920年嘗試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31921年胡適文存·一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41922年章實齊先生年譜商務印書館
51924年胡適文存·二集亞東圖書館
61927年戴東原的哲學亞東圖書館
71928年白話文學史新月書店
81928年盧山遊記新月書店
91930年人權論集新月書店
101930年胡適文存·三集亞東圖書館
111930年胡適文選亞東圖書館
121930年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國公學
131932年中國中古思想史的提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141933年胡適自述遠流出版社
151935年胡適文存·四集商務印書館
161935年南遊雜憶良友圖書公司
171939年胡適留學日記商務印書館
181948年胡適的時論六藝書局
191948年水經注版本四十種展覽目錄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49年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方向自由中國社
211949年齊白石年譜商務印書館
221960年丁文江的傳記中央研究院
232009年胡適口述自傳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校輯翻譯

序號出版時間作品名稱出版發行
11930年神會和尚遺集亞東圖書館
21931年中國文學史選例北京大學出版社
31933年短篇小說亞東圖書館
41935年中國新文學大系良友圖書公司
51951年台灣紀錄兩種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61961年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自印本

文章期刊

序號出版時間作品名稱出版發行
11917年1月1日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第2卷第5號
21917年5月1日歷史的文學觀念論《新青年》第3卷第3號
31918年建設的文學革命論——
41919年7月20日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每周評論》第31期
51929年人權與約法《新月》第2卷第2號
61929年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新月》第2卷第4號
71929年知難,行亦不易《新月》第2卷第4號
81929年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新月》第2卷第6、7號合刊
91930年4月10日我們走那條路《新月》月刊第2卷第10期
101959年11月20日容忍與自由《自由中國》第20卷第10期

人物爭議

思想爭議

青年胡適 青年胡適
20世紀50年代中期 ,中國大陸思想界掀起了一場批判胡適思想運動。在這場運動中,胡適的思想不僅受到 了他的對立者的猛烈批判,而且他的朋友故舊,甚至學生也都向胡適一齊開火。
1949年5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何乾之的 《五四的兩個基本口號》,文章批判了胡適在 “問題 與主義”的論戰中的主張是阻止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成 長,是對工人階級的革命領導權的抗拒。1951年 8月,北 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等師生召開 “控訴會”,俞平伯、 顧頡剛、朱光潛等胡適的同事、學生都作了批判性發言。
事實上早在民國時期對胡適思想的質疑之聲便已存在,例如魯迅、陳西瀅都指責胡適的提倡整理國故是開現代科學倒車的作法。胡適研究專家周質平認為:胡適所提倡的整理國故,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無積極推動的作用,還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乾嘉考證的老路。
胡適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又稱文學革命,曾與當時眾多學者提議廢除漢字,漢字拉丁化。胡適到北大後通過講堂和報刊(如《新青年》、《努力周報》、《晨報副刊》等等)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左”傾思潮在1920年有逐漸壓倒胡適的趨向。但胡適的思想還是在當時不少“左”傾青年的心中留下種子,幾十年後又奇蹟的出現。在先後讀到的王元化、李慎之、舒蕪幾位先生晚年的文字,都明顯透出“回向胡適”的信息。

學位爭議

胡適一家 胡適一家
《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研究》共有六篇,分別是“從 《日記》看胡適的一生”、“談學談詩二十年——序《胡適楊聯往來書札》”“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中國哲學史大綱》與史學革命”“胡適與中國的民主運動”“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一篇,是余英時為2004年公開出版的《胡適日記全集》序文,占去了全書內容大半。與其他研究胡適的著作不同的是,余英時以胡適1910年赴美留學到晚年1962年的日記、書信為基本史料,旁徵博引,將圍繞胡適本事中幾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一一還原。
在胡適本事中,關於胡適博士學位的真假,一直有爭議。1919年,當胡適與陳獨秀等人一起倡言“新文化運動”時,胡適“昔為好友,今為仇讎”的梅光迪,就對胡適是否該稱為“博士”提出質疑;其後,做過胡適口述自傳的唐德剛,也對胡適的博士學位提出同樣的質疑。他在《胡適口述自傳》的一條注釋中,推斷胡適博士論文口試結果是“大修通過”,而且必須“補考”,因而遲至1927年他重返哥倫比亞大學,滿足了這兩項要求之後,才取得博士學位。唐德剛的這一注釋,後來多為研究胡適的學者所尊奉,胡適博士學位的懸案也由此產生。
余英時通過校勘這一時期胡適的日記,比照其他史料,認為胡適的博士學位是貨真價實的。他認為:“胡適的‘博士學位問題’除了因‘論文緩繳’延遲了十年之外,別無其他可疑之處。至少到現在為止,尚未出現任何足以致疑的證據,唐德剛先生的‘論文口試’為‘大修通過’之說,仍然是個‘假設’。”
作為敘述歷史的作品而言,包含豐富的、生動的細節的大量材料,是吸引讀者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正因為如此,有關胡適的研究作品,類似胡適博士學位真假之類的細節往往被渲染。但是,從研究歷史的學術價值而言,細節豐富卻並不等於歷史真實。余英時所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將不真實卻豐富的細節一一剔除。有關胡適個人生命史上的一些其他疑點,諸如胡適是不是“哲學家”、胡適的感情經歷等,在余英時的詮釋中,都一一破解,胡適的本來面目也慢慢清晰起來。

後世紀念

績溪故居

績溪故居 績溪故居
故居位 於安徽省績溪縣上莊鎮上莊村,為兩進三間磚木結構樓房,始建於1897年,是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築,占地面積1100多平方米。大門前是用鵝卵石鋪成的院落。大門用水磨青磚淨縫砌築,門的上方有四塊磚雕裝嵌,五飛磚之上是瓦頂,東西兩端發戧翼騰,線條明快活潑。前檐牆的檐下兩角,用墨、赭兩色繪以山水花鳥,簡潔雅致。
故居內部裝飾以隔扇、窗欄、撐拱和雀替為主。與一般民居不同的是隔扇、窗欄的蘭蕙圖採用平地陰刻技法。故居分前後兩進,中以戶牖相隔。當年胡適和母親馮順弟便住在前堂西房,與西房相通的廂房是胡適念書的書房。胡適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少年時代。故居內現陳列著胡適生前的部分著作,書信手稿以及有關介紹胡適的文章。故居於1987年對外開放,1998年被列為安徽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故居

故居位於上海市靜安區萬航渡路320弄,1926年5月間,胡適在租了該幢洋房。當年樓下是客廳、廚房、餐廳和衛生間。樓上大間是胡適和夫人江冬秀的臥室,旁側小間是胡祖望和胡思杜的臥室,另一側是胡適的書房。胡適在上海寓居時,接受光華大學教授聘任,同時又與徐志摩、梁實秋、邵洵美等籌辦《新月》雜誌和新月書店。

台北墓地

胡適墓地 胡適墓地
胡適墓地位於台灣省台北市南港區,面積達兩公頃,由台北南港當地士紳李福人捐獻,墓志銘由學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家王壯為書寫,其內容為: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1891年,卒於1962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陵谷也會變易,但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藝術形象

2009年電視劇《北平戰與和》六小齡童飾演胡適;
2011年電視劇《開天闢地》:王詩槐飾演胡適;
2011年電影《建黨偉業》吳彥祖飾演胡適。

人際影響

陳獨秀:胡適與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
顧頡剛:他本人表示他的套治學方法是看胡適《水滸傳考證》一文看來的。 
梁實秋:三十年代,胡適獨具慧眼,提拔、任命、幫助梁實秋完成了日後號稱梁實秋對文壇的三大功績之一的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毛澤東: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校湖南自修大學是因為胡適的提議和倡導。他給胡適寫信提到:“你的學生毛澤東”。學者宣道華認為毛澤東在五四時期受到胡適及杜威實用主義的影響,理論聯繫實際的毛澤東思想觀點與之有共通之處,胡適在《每周評論》專文稱讚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最初幾期的內容。
季羨林:季羨林雖不是胡適的學生(他的老師是陳寅恪),但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的他在歸國初期受到胡適提拔。
林語堂:林語堂在其留學中,清政府取消對留學生資助,林語堂靠著胡適的資助繼續在國外讀書。他回國時只剩1毛錢。
雷震:雷震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台後,為了宣揚民主自由而創辦自由中國雜誌,請胡適擔任發行人。自由中國雜誌曾經是蔣介石施行獨裁、箝制言論自由的威權統治下唯一的民主思想重鎮,但後來也因批評蔣介石與中國國民黨並打算成立反對黨請胡適來領導而惹禍上身遭停刊,雷震也遭誣陷入獄,但自由中國推行胡適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和言論自由,影響到後來台灣的黨外運動與民主進步黨的成立,是台灣民主運動的播種者。
陳之藩:陳之藩與胡適為忘年之交,赴美留學得到胡適贊助。致胡適信件收入《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2009年電視劇《北平戰與和》:六小齡童飾演胡適
2010年電視劇《鐵肩擔道義》:李博飾胡適
2011年電視劇《開天闢地》:王詩槐飾演胡適
2011年電影《建黨偉業》:吳彥祖飾演胡適
2011年電影《湘江北去》:周一圍飾胡適
美術形象

油畫中的胡適形象 油畫中的胡適形象
油畫《北大鐘聲》。作者: 沈嘉蔚。該畫又名《寬容》,由當時的革命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收藏,是第一幅描繪五四時期代表性知識分子的群象作品。畫中胡適位於中間偏左上的位置,手舉自己的《文學改良芻議》。
油畫《胡適》。作者: 李正天。該畫創作於2009年。
除以上兩幅外,還有如《陳獨秀和的編輯們》等畫作。

中國著名作家

中國作家以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

中國著名的紅學專家

簡介:《紅樓夢》主題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對《紅樓夢》作者生平的研究;對《紅樓夢》版本的研究,《紅樓夢》與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響等等,都可稱為紅學。
周汝昌 | 胡文彬 | 馮其庸 | 曹立波 | 鄭鐵生 | 俞平伯 | 周思源[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 | 王夢阮 | 胡適 | 呂啟祥 | 顧平旦 | 杜春耕 | 梁歸智 | 沈瓶庵 | 蔡元培 | 王國維 | 張愛玲 | 闞鐸 | 壽鵬飛 | 王崑崙 | 張天翼 | 李希凡 | 藍翎 | 林冠夫

新文化運動主導人物及重要期刊

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為學術界一種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主導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易白沙吳虞錢玄同
重要期刊:《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星期評論》《建設》《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少年中國》《新社會》《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覺悟》
重要社團:五四以前的重要社團有北京的“少年中國學會”、“國民雜誌社”、“新潮社”、“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湖南的“新民學會”;湖北的“互助社”;五四以後出現的重要社團有三四百個,重要的有北京的“工讀互助團”;湖南的“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湖北的“利群書社”、“共存社”;廣東的“新學生社”;天津的“覺悟社

民國時期作家

北京大學歷任校長

人物任期 人物 任期
孫家鼐 (1898年7 月----- 1900年春) 許景澄 (1900年春----- 1900年8月)
張百熙 (1902年1月----- 1904年1月) 張亨嘉(1904年1月----- 1906年2月)
李家駒(1906年3月----- 1907年8月) 朱益藩 (1907年8月----- 1908年1月)
劉廷琛 (1908年1月----- 1911年12月) 柯劭愍(1910年12月----- 1911年12月)
勞乃宣(1911年12月----- 1912年2月) 嚴復(1912年2月----- 1912年10月)
章士釗 (1912年10月----- 1912年12月) 何燮侯(1912年12月----- 1913年11月)
胡仁源(1913年11月----- 1916年12月) 蔡元培(1916年12月----- 1927年7月)
劉哲 (1927年8月----- 1928年6月) 李煜嬴 (1928年6月----- 1929年1月)
陳大齊 (1929年1月----- 1929年8月) 蔡元培(1929年9月----- 1930年12月)
蔣夢麟(1930年12 月----- 1945年10)胡適 (1945年10月----- 1948年12月)
湯用彤 (1949年5月----- 1951年9月) 馬寅初(1951年9月----- 1960年3月)
陸平 (1957年10月----- 1966年5月) 周培源(1978年7月----- 1981年3月)
張龍翔(1981年6 月----- 1984年3月) 丁石孫(1984年3月----- 1989年8月)
吳樹青(1989年8月----- 1996年8月) 陳佳洱(1996年7月----- 1999年11月)
許智宏 (1999年11月----- 2008年11月) 周其鳳(2008年11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