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Kuomintang of China,縮寫KMT;亦可直譯作“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是孫中山先生所創建的一個中國政黨。中國國民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亦是中華民國與亞洲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之一。其前身最早為成立於1894年11月24日的興中會,而後依次被改組為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10月10日經孫中山改組後改為現名。中國國民黨從1928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統一全國起,至1948年改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國共內戰中失利,從中國大陸撤守至台灣島。現為中國台灣地區政黨。

基本信息

政治理念

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的政治主張為:實踐三民主義、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謀求中華民國的自由、民主與均富。

中國國民黨現任黨主席為吳伯雄、榮譽主席連戰,副主席依序為:關中林豐正詹春柏章仁香和林益世,秘書長吳敦義。另知名從政黨員有:立法院長王金平、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副總統蕭萬長。

在兩岸立場上,總裁蔣中正時期的國民黨主張以武力消滅中國共產黨,進而光復大陸國土;而蔣經國時期的國民黨也是大抵維持早前蔣中正“反攻大陸”的主張。直到李登輝時期,國民黨開始逐漸放棄“武力統一”的主張,改以“和平解決”為原則。在連戰時期,國民黨主張“國共和解、停止對立”。馬英九時期的國民黨明確表示,在中國大陸實現自由、民主、均富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進行統一。總體來說,國民黨的兩岸立場比較傾向與中國大陸重新統一,但以得到台灣人民支持跟大陸實現自由民主為原則。

歷史沿革

中國國民黨北伐戰爭

中國國民黨傳統中自興中會至中國國民黨的發展歷程視為一脈相承,故以興中會成立的1894年(清光緒20年)為中國國民黨的創黨年。但不斷有學者指出,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和中國國民黨的成立關聯不大,以興中會成立之年作為中國國民黨創黨之年並不恰當。

1894年(清光緒20年),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孫中山先生赴檀香山號召華僑親友,創立“興中會”革命救國組織。

1905年(清光緒31年),興中會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幾個重要革命團體,於日本東京組成同盟會;1911年,革命黨人領導的國民革命:武昌起義,獲中國各省紛紛回響,致中國皇朝清廷遜位,革命成功,中華民國肇建,中國政治制度走向民主共和。

中華民國成立後,同盟會成為合法組織,並於1912年(民國元年)8月,在北京安慶會館聯合數個小型政黨組成國民黨。袁世凱於同年開始執政後,由於孫中山等人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被袁世凱視為非法組織,被迫解散;1914年(民國3年)7月,另組中華革命黨於東京。

1919年(民國8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至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提議下和國民黨的認可後,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黨內合作民國13年)1月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改組完成,進入中國國民黨階段。迄今一共舉行過17屆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國民黨也從革命黨、革命民主政黨,演進為現代化的民主政黨。

1949年(民國38年),中國國民黨於中國內戰失敗,其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西元1948年5月20日至今)退守台灣。同年12月11日,中央黨部隨政府由中國大陸播遷台北。

中國國民黨西山會議

中國國民黨自立黨以來,為因應時勢變化,孫中山、蔣中正皆曾多次實行黨的改造。但於2000年的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失利後成為在野黨。1928年二次北伐勝利後到2000年以前,中國國民黨一直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執政政黨,它曾伴隨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歷經革命開國、討袁護法、護國運動、北伐統一、訓政建設、第一次國共內戰八年抗戰、參與創建聯合國、制憲行憲、第二次國共內戰、直到其後因與中國共產黨的大規模戰爭中戰敗,退據台灣。

1928年(民國39年),中國國民黨籌訓之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中國自國民革命以來的分裂局勢宣告統一,並建立了全國一統的政治法統政權;1945年(民國34年),中國國民黨之國民革命軍領導的中國部隊對日抗戰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繼而廢除了中國自清朝以來,與世界各國簽訂之對中國不平等條約,中國躋身為全球四強,並與之創建聯合國之國際組織;1946年(民國35年)1月10日至1月31日,國民黨8人、共產黨7人、民主同盟9人、青年黨5人、無黨派人士9人等38位代表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政府改組案、和平建國綱領案、軍事問題案、國民大會案、協定五五憲草的修改原則12項,並決定組織憲草審議委員會;11月15日,在共產黨缺席、但國大代表仍超過法定人數的情況下,制憲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12月25日三讀通過,於1947年元旦公布,正式頒行中華民國憲法(五權憲法);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從南京陸續遷至廣州重慶成都,並最終遷守至台灣,同年12月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由中國大陸遷往台北。

中國國民黨遷台灣後,首要將台灣建設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並使中華民國成為三民主義的理想國家。在兩岸問題上,中國國民黨認為“九二共識”中“一中各表”是目前兩岸和平的最佳方針,也是兩岸尋求進一步關係前的最高指導原則。在2007年,國民黨修改黨章,首次將“台灣”寫入黨章,宣示“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一度被評為“去統加台灣”,逐漸向台灣意識靠攏。

1980年代,中國國民黨治理的台灣經濟起飛;1990年代,中國國民黨主政下的中華民國成為全球第14大貿易體;1996年,中國國民黨於台灣第一次的中華民國總統直選選舉中,獲得勝利;但爾後的第二次的中華民國總統直選選舉中敗選。2004年,中國國民黨於第三次的中華民國總統直選選舉中再次落敗,下野至2008年5月19日,2008年5月20日重掌執政權。

民國95年(西元2006年),由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籌建之中國國民黨青年團在台北成立,中國國民黨籍高雄地區立法委員林益世當選青年團首任總團長併兼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分裂

中國國民黨成立以來,發生幾次分裂:

孫中山逝世後,各派對待共產黨上發生嚴重分歧。1925年11月23日鄒魯謝持林森張繼等12名反對容共的國民黨右派中央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在西山碧雲寺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史稱西山會議。會後,他們在上海另立中央,形成西山會議派。(詳見西山會議派)

1927年4月,蔣中正帶領國民革命軍北伐到達南京,與武漢的汪精衛黨中央因處理中國共產黨問題而起短暫分裂,另立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後來汪精衛亦清共,4月宣布遷回南京,史稱寧漢合流。

1938年,汪精衛以國民黨中央副總裁身份,帶著周佛海等一幫國民黨親日派大員,逃到越南河內,1939年他在上海秘密召開國民黨第六次代表大會。

1949年底中國國民黨再次分裂,退守台灣的仍名為中國國民黨,留在中國大陸的國民黨左派人士建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並成為中國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黨派”之一,和目前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無主從關係。

1993年,因統獨爭議,黑金疑雲,以及對當時黨主席李登輝的諸多不滿與其台獨路線的不認同,中國國民黨的黨內非主流派,與以中國國民黨新生代為主的黨內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另行組成“新黨”,以王建煊、趙少康等為首。

2000年,前民選台灣省長宋楚瑜因政策路線岐異,與當時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李登輝分道揚鑣,自行參選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因泛藍分裂選舉失利,部份黨員退出中國國民黨,另行組建“親民黨”。

2001年,部份主張台灣本土化之黨員在遭開除的前黨主席李登輝與前內政部長黃主文等人的帶領下另外組成“台灣團結聯盟”矢言落實台灣政黨之本土化。

現狀

中國國民黨馬英九

自創黨以來,中國國民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政黨之一,但由於當前台海兩岸的複雜關係,台灣當地某些“本土化運動”人士稱中國國民黨為“外來政黨”;而中國大陸媒體則視之為台灣政黨之一,在2005年之前多迴避“中國國民黨”一詞,而以“台灣(的)國民黨”或“國民黨”相稱;自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開始,大陸官方及媒體才開始直接使用“中國國民黨”。

2000年3月,中國國民黨推出連戰與蕭萬長搭檔角逐總統大選,但因宋楚瑜脫離中國國民黨獨立參選,造成中國國民黨的分裂,雖宋楚瑜得票數遠多於連戰然因李登輝堅稱棄宋保連造成選票分散因而敗選,也結束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50餘年的統治,但敗選後仍為立法院之第一大黨,並與宋楚瑜所領導的親民黨聯手占有國會過半的控制權,使執政的民主進步黨面臨“朝小野大”的政治情勢,台灣朝野雙方互不相讓的鬥爭,造成了台灣政治的一些混亂局面。

2004年3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搭檔聯合競選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但因台灣島內本土意識高漲,選前一日又發生三一九槍擊事件,以至於陳水扁以0.22%的極小差距連任成功。此槍擊事件是否對選舉有關鍵影響到目前為止仍尚無定論,此次選舉前普遍受多數媒體看好的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連戰再度落敗。

2005年7月,台北市長馬英九以黨員直選的方式當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2007年1月,馬英九明確表示本土化與黨名無關,反對更改中國國民黨的黨名。2007年2月13日馬英九因於台北市長任內首長特別費中被以貪污之罪嫌起訴(後一審、二審、三審定讞皆無罪),而辭去中國國民黨主席一職,並宣布參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主席一職則由副主席吳伯雄代理,並於2007年4月7日主席補選時在以八成七的高得票率擊敗對手洪秀柱,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2008年3月22日中國國民黨馬英九、蕭萬長以765萬餘票(58.5%)以200多萬票擊敗對手謝長廷、蘇貞昌的544萬餘票(41.55%),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

在2000年前,中國國民黨因長期執政而幾乎壟斷了島內所有的政治、軍事、經濟與社會資源,並依憑執政資源在島內各種大小型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下台後,尤其親民黨從中國國民黨內分裂出去後,中國國民黨的實力迅速下滑。

到2011年,黨員人數恢復至約1,090,000人。2012年,在“國會”席位達到64個,超過50%,在“議會”席位達到409。

2016年1月,國民黨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朱立倫宣布敗選,並宣布辭去黨主席職務。

黑金政治

青幫青幫

早在大陸時期,中國國民黨領袖蔣中正曾加入幫會組織“青幫”。在1927年的“清黨”(又稱“四·一二事件”)中,蔣中正亦與上海黑社會勢力的杜月笙黃金榮等人合作,屠殺不少中共黨員。

1940年代末,由於國民黨帶領的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形勢愈顯不利,國民黨將軍兼軍統人員葛肇煌於廣東一帶以武力接收洪門組織,並改組為“洪門忠義會”,成為一反共組織,暗中接受國民黨指揮。

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廣東後,洪門忠義會的成員在廣州寶華路14號召開緊急會議,各人否決武裝抵抗解放軍,會後四散逃逸。葛與手下乘小艇逃離內地,由澳門輾轉抵港,並續以“寶華路14號”為名招收幫眾,成員對外則自稱為“14號”,又把洪門原宗旨“反清復明”改為“反共復國”,開始在以香港為中心的華南地區發展實力。

而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在退守台灣後,由於與島內原本的黑社會勢力毫無歷史淵源,與黑社會的關係一度減弱。但國民黨與島外的黑社會則關係較密切。

1956年發生的雙十暴動中,國民黨就指派了大量台灣特務潛入香港,並與當地的14K組織(前身即“14號”組織)結合,與港英政府發生嚴重衝突,後來更公開製造動亂,四處襲擊政府機構人員、燒殺搶掠、奸搶毆鬥。暴亂歷時四天,雖有不少14K會員及國民黨黨員被政府拘捕並遞解出境,但亦因此事,14K揚名天下,大肆招兵買馬,擴張陣容。至1990年代該組織更聲稱為全球最大的黑幫組織。惟經過暴動之後,已經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的英國對前者的作為更是不滿。

至1970年代,台灣經濟逐漸發展,國民黨為了取得領導局面,開始與本土黑幫組織接觸。1984年轟動一時的江南命案,就是國民黨高層與情報局利用黑社會組織“竹聯幫”暗殺異己的經典案例。後來李登輝執政,為了掃除蔣家權貴勢力及越來越壯大的民進黨以及國民黨非主流人士,李登輝更不惜以巨額資金籠絡全島的黑幫組織,以換取他們對政府的支持。不少黑道大哥步入政壇,成為政權體系的一部分。此即當時所謂“黑金政治”。

大事記

中國國民黨黃埔軍校

1919年: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3年:開始“聯俄容共”,與蘇聯及中國共產黨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國民黨開始培養武裝力量。

1925年:孫中山逝世。

1926年:蔣中正率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

1927年:清黨,結束“聯俄容共”,成立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國共分裂)

1928年:北伐結束,成為全中華民國的執政黨。

1936年:西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抗戰爆發。

1938年:蔣中正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總裁。

1945年:抗戰勝利。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第二次國共分裂)

1947年:中華民國行憲,舉行國大代表與立法委員選舉。

1948年:時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競選中華民國首任總統選舉,當選。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中國國民黨退守台灣。

1954年:時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陳誠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1960年:時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陳誠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1966年:時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嚴家淦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1972年:時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嚴家淦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1975年:蔣中正逝世,嚴家淦繼任總統。

1976年:中國國民黨增設黨主席一職,蔣經國當選為首任黨主席。

1978年:時國民黨主席蔣經國與謝東閔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1984年:時國民黨主席蔣經國與李登輝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1988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

1988年7月:李登輝當選為中國國民黨黨主席。

1990年:時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與李元簇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1996年:時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與連戰搭檔競選中華民國首任民選正副總統,當選。

2000年:連戰與蕭萬長搭檔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落選。

2001年:舉行首次黨主席黨員直選,連戰當選為首任直選黨主席。

2004年:時國民黨主席連戰與宋楚瑜搭檔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落選。

2005年:黨主席連戰出訪中國大陸,為1949年後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國民黨主席。

2005年7月:馬英九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

2007年2月:馬英九因特別費案起訴辭去中國國民黨主席並由第一副主席吳伯雄代理。

2007年4月:黨主席補選吳伯雄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2008年1月:立委選舉取得超過七成席次,加上泛藍盟友則超過四分之三席次。

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與蕭萬長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

2008年4月12日:蕭萬長與胡錦濤博鰲亞洲論壇會面並舉行會談。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與蕭萬長就職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

2008年5月26日:黨主席吳伯雄出訪中國大陸,為1949年後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台灣執政黨主席。

連戰大陸之行

中國國民黨連戰訪問大陸

2005年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和國共合作

2005年4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拜訪中國大陸。作為中國國民黨撤退台灣56年後,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黨內最高領導人,連戰此次訪問行程共途徑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四座城市,由於是自1945年重慶會談後60年,國共領導人再次會面,受到中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方面的熱情款待,後於5月3日返回台灣。

雖有部分人士稱連戰此行可謂為國共“第三次合作”,但因為前兩次之國共合作均以失敗告終,所以不僅在國民黨內部有不少人並不承認所謂的“第三次國共合作”,在黨外也被泛綠陣營猛烈抨擊。

國共合作之後,連戰在北大演講時,曾說“很多人說我這趟來,是要聯共制台,我看這台後面八成有個獨字”,被台灣部份人士解讀為主張“聯共制台獨”隨後引發台灣內部輿論譁然。

黨務組織

中國國民黨的組織機構有一個變化過程。早期設總理1人,代表本黨,總攬黨務;設黨本部,管理全黨事務;下設總務部、黨務部、財務部、宣傳部、交際部、政治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軍事委員會、農工委員會、婦女委員會。

1924年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調整中央機構,由總理、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分掌黨務。

孫中山去世後,1938年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恢復黨魁制,保留總理一職,以紀念孫中山,另設總裁代理總理職務。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黨務機關,中央常務委員會在執行委員會閉會期間執行黨務,中央政治委員會為最高政治指導機關,中央監察委員會為最高監察機關。國民黨機關遷到台灣後,蔣介石根據“一黨專制”和“以黨領政”的原則,把大陸時期的國民黨組織建制和構架搬到台灣。

1952年“七大”通過《中央委員會組織大綱》,設總裁1人,成立中央委員會,下設1個處、7個組和5個委員會,分掌黨務。

1972年國民黨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修改《中央委員會組織條例》,對國民黨組織系統作了調整,分設中央、地方、軍隊、產業、職業、知識青年、海外、“敵後”、機關9個黨部,將原中央委員會下設的組、會擴編為1個處,7個工作委員會和5個委員會。

在全國代表大會之下,有中央委員會及常務委員會。三級組織則有:考核風紀股長會、國家發展研究院、政策委員會、行政管理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組織發展委員會。

展望

中國國民黨馬英九

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共同搭檔競選已經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中取得勝利,贏回失去8年的執政權,完成二度政黨輪替。

馬英九的主要施政方針為振興經濟(儘可能實行兩岸三通、開放大陸投資、大陸客來台觀光)以及“維護民主”。

馬英九聲稱在兩岸問題上,以不傷害中華民國既有權益、促進了解與互利的前提下,持續透過國共論壇平台與中國共產党進行對話,以增進與大陸在政治交流上的互動,以降低兩岸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歷任首腦

中國國民黨歷任首腦及在職時間為:

總理孫中山(1919~1925年3月12日)

1925年3月~1933年3月,國民黨中央職權由政治委員會執掌

總裁蔣介石(1938.4~1975.4)

主席蔣經國(1975.4~1988.1)

李登輝(1988.2~2000.3)

連戰(2000年3月~2005年8月)2005年8月,任榮譽主席。

馬英九(2005年8月~2007年4月)

吳伯雄(2007年4月~2009年10月)2009年10月,任榮譽主席。

馬英九(2009年10月~2014年12月)

朱立倫(2015年1月~2016年1月16日)2016年1月16日,因2016大選失敗辭職。

洪秀柱(2016年3月至今)

世界各國政治

目前世界上存在兩種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各國採取了不同的政治體制,如聯邦制,君主立憲制等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通過對世界各國政治的一窺,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制度提供參考。

台灣地區主要政黨

泛藍陣營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親民黨新黨
泛綠陣營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 台灣團結聯盟(即台聯黨,數次否認其屬泛綠陣營,改以“第三勢力”為政黨號召)、建國黨新國家連線
其他無黨團結聯盟(簡稱無盟聲稱中立,歷次在選舉及立法院表決中與泛藍靠攏)、台灣勞動黨綠黨第三社會黨台灣工黨台灣吾黨台灣農民黨台灣紅黨客家黨台灣民主共產黨

中國國民黨歷任領導人

職稱姓名上任日期卸任日期備註
總理孫中山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國民黨創始人,因逝世卸任
代理主席張靜江1926年5月19日1926年7月6日首位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主席蔣介石1926年7月6日1927年3月11日7月6日當選為主席,因率軍北伐,17日推選張靜江代理(1926年7月17日-1926年12月5日)
主席胡漢民1935年12月7日1936年5月12日蔣介石為副主席(1935年12月7日-1938年4月1日)
總裁蔣介石1938年4月1日1975年4月5日副總裁先後為汪精衛(1938年4月1日-1939年1月1日)、陳誠(1957年10月-1965年3月5日)
主席蔣經國1975年4月28日1988年1月13日首位中央委員會主席,後在任內逝世
主席李登輝1988年1月13日2000年3月24日蔣經國去世後,代理黨主席,1988年7月13日上任。於2001年9月21日被撤銷黨籍
主席連戰2000年3月24日2005年8月19日首位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之黨主席(等額競選),卸任後成為榮譽主席
主席馬英九2005年8月19日2007年2月13日首位在非等額競選中,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的黨主席。後因特別費案被檢察機關控以貪污罪嫌,遂依承諾辭去主席職務
主席吳伯雄2007年2月13日2007年3月14日原為首席副主席,馬英九辭職後為代主席,後決定競選黨主席,期間由副主席江丙坤代理主席職務
代理主席江丙坤2007年3月14日2007年4月11日代理主席職務
主席吳伯雄2007年4月11日任期至2009年8月的十八次全黨代表大會止
主席馬英九2009年9月13日2009年7月26日在2009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再次當選為黨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