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

光緒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九位皇帝,年號光緒。在位34年(1875-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崩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內,終年38歲。葬於河北易縣清西陵的崇陵。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基本信息

個人檔案

(圖)光緒光緒

年號:光緒
姓名:愛新覺羅·載湉
出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
出生地:北京太平河醇王藩邸槐蔭齋
屬相:羊
父親:愛新覺羅·奕譞(即醇親王
母親:葉赫那拉氏(即孝欽顯皇后之胞妹)
排行:道光帝第七子愛新覺羅·奕譞之第二子
初婚:18歲
原配:葉赫那拉氏
配偶:皇后1人,皇貴妃2人等
子女:無
即位時間: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
即位年齡:4歲
在位年數:34年
卒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
享年:38歲
死亡地: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廟號:德宗
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陵寢:崇陵
繼位人:愛新覺羅·溥儀(即宣統帝)
最得意:主持戊戌變法
最失意:甲午戰爭慘敗
最不幸:囚禁瀛台
最痛心:簽訂《馬關條約
最擅長:忍辱書法

個人簡介

愛新覺羅·載湉塑像愛新覺羅·載湉塑像

光緒皇帝載湉,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三十四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同治十三年(1874 年)皇帝載淳病死,無子嗣繼承皇位。按常規嗣皇帝應從載淳下一輩近支宗室中擇立,然而慈禧太后卻一意孤行,選擇了載淳的叔伯兄弟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她也成為當然的養母,從而使她可以再次垂簾聽政。慈禧的安排注定了載湉悲劇的一生。

自光緒二年(1876年),載湉開始在毓慶宮入學讀書,師傅翁同龢力圖把他培養成一位有作為的青年皇帝。

光緒十三年(1887年),載湉舉行了親政典禮,然而慈禧太后又玩弄政治伎倆訓政了兩年,才允許載湉親政。為了繼續控制光緒帝,慈禧太后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兒為皇后,(即隆裕皇后)使光緒帝在親政與大婚後仍然形同傀儡。

載湉親政後最受震撼的莫過於甲午戰爭戊戌變法。中日甲午之戰,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由於變法直接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利益,而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因無實力又未能控制政局,反被後黨發動戊戌政變,導致變法失敗。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於西苑瀛台,成為無枷之囚。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淪陷。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往西安。支持變法的光緒寵妃珍妃,力主皇帝應留京抗戰,慈禧太后對她早有切膚之恨,臨行前令人將她推入井中溺死,後被留守宮內的太監撈出,葬於西直門外。慈禧為了鉗制社會輿論,宣稱珍妃因隨扈不及,殉難宮中,並追封其為恪順皇貴妃。第二年自西安迴鑾後,光緒帝仍居瀛台,形同廢帝,惟行光緒年號而已。

光緒帝本來體質孱弱,加之多年的抑鬱與憤懣,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先慈禧太后一天去世。謚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廟號德宗。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崇陵。

大事記

光緒帝光緒帝

光緒三年(1877年)——左宗棠成功收復疆域。
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中國清朝鹹豐皇帝的皇后—孝貞顯皇后暴崩。
光緒十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左宗棠代表簽和約。
光緒十三年(1888年)——光緒帝大婚,翌年親政。北洋水師成立。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馬關條約簽定,康有為領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戊戌政變發生,六君子被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攻占紫禁城,光緒帝、慈禧太后等西遷逃難。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簽定辛丑條約,同年,主持和議,在京協助慶親王辦理撫局的李鴻章病逝。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立憲改革。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駕崩。

死因之謎

光緒帝在慈禧太后死前一日逝世,時間過於巧合,外界對其死因歷來有諸多揣測。官方文獻記載光緒帝為自然病死。但光緒帝系遭殺害的說法也流傳甚廣,對於主使者又有慈禧太后說、袁世凱說以及李蓮英說。

自然病死之說

光緒葬禮光緒葬禮
代官方文獻和宮廷檔案記載光緒帝為病死。民國之後,據光緒帝的御醫透露,皇帝生前的確身體並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見天日、身體欠運動、心情不佳,導致飲食不正常,卻也無病重之跡象。

1980年,整理崇陵光緒帝遺骨時“未發現外傷及中毒跡象”,加上近些年根據對清朝檔案的研究,認為光緒帝在生前染病已經相當嚴重,不但陽痿而且早泄,遺精史長達二十年,光緒三十四年自述:“耳鳴腦響,夢遺滑泄,虛火上冒,下部萎冷”,中年之後已到病入膏肓之步,自然病死一說逐漸成為學術界主流觀點。

遇害之說

(圖)光緒葬禮光緒

崇陵傳信錄》和《清稗類鈔》兩書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間,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訊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稱光緒帝為袁世凱所弒者,以袁負恩反戈,陷帝於萬劫不復,帝在瀛台,“日書項城(指袁)名以志其憤”。袁既知帝銜之者深,則不能不懼太后死而帝獨生,故加以謀害(見於光緒侄、末帝溥儀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瀛台泣血記》以為下手者系李蓮英,頗不合李蓮英素常“侍上以敬,待下以寬”的行跡。

急性腸胃型砒霜中毒

2003年開始,清西陵文物管理處與央視編導鍾里滿嘗試藉由現代法醫手法,由光緒所遺留毛髮與遺骸中檢驗出高量砷成份,顯示生前有被砒霜毒害的可能性。花了5年時間,反覆驗證光緒屍體上的頭髮、衣物,2008年11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清西陵文物管理處與中央電視台聯合召開記者會,發表“清光緒皇帝死因研究報告”,確定光緒是因為砒霜中毒而亡。至於對光緒下毒的兇手,仍待進一步調查,有學者認為當時除了慈禧太后外,並無其他人具備指使對皇帝下毒的能力。報告指出,專家自2003年起對光緒遺體的頭髮、遺骨、衣服及墓內外環境樣品,進行了反覆的檢測、研究和分析。專家發現,光緒的頭髮截段和衣物上含有劇毒砒霜,沾染在部分衣物和頭髮上的砒霜總量就已高達約201毫克。正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會中毒身亡。

婚姻

政治婚姻
(圖)隆裕皇后隆裕皇后
(圖)光緒帝寵愛的珍妃
光緒帝寵愛的珍妃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9歲的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光緒的一位皇后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選的,皇后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為的是在把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后來控制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

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情機敏。珍妃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也引發了他要在政治上擺脫束縛有所作為的欲望。大婚後的數年間,他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顯得較為輕鬆的時光。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是慈禧親弟都統桂祥的女兒,就是隆裕皇后。隆裕皇后長得不漂亮,既瘦弱,又駝背。這門親事是慈禧皇太后懿旨給定的,光緒雖不滿意,卻也無奈。

皇后葉赫那拉氏與光緒皇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慈禧將自己侄女嫁給自己外甥,目的就是在宮闈椒房,探悉皇帝的內情,控制和操縱皇帝,並為爾後母族秉政、太后垂簾聽政做鋪墊。光緒皇帝同皇后葉赫那拉氏大婚後,情不投,意不合,始終是一門不美滿的婚姻。光緒死後,宣統繼位,上光緒皇后徽號為“隆裕”,是為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太后在民國二年(1913年)正月十七日,死於太極殿。

得寵與獲罪

光緒大婚之後,隆裕皇后逐漸失寵,而瑾妃與光緒相處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會下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光緒共食飲共玩共樂,對於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后不甚親睦。”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軍媾和,慈禧、光緒等準備還朝。慈禧見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將屍骨被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於阜成門外恩濟莊的宮女墓地,並企圖以“貞烈殉節”的名義掩世人耳口。民國二年(1913年),其姊瑾妃(時為端康皇太妃)將珍妃遷葬光緒景陵妃嬪園寢,並為她修建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一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頌揚珍妃對光緒的一片真情。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結局比她的妹妹強多了。光緒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隨慈禧也逃出了京城,一年多以後才返回皇宮。光緒帝死後,宣統帝溥儀尊封她為皇考瑾貴妃。1913年3月,溥儀又尊封她為端康皇貴太妃。

重要事件

甲午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光緒帝主戰。光緒帝早已看出這是日本的圈套,他直接命令朝鮮牙山南路葉志超與進入朝鮮北部的清軍夾擊侵朝日軍。他多次下令加兵餉,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李鴻章沒有聽取光緒的意見。結果初敗牙山,繼敗平壤。日本乘勢內侵,連陷九連,鳳凰諸城。大連、旅順相繼丟失。復據威海衛、劉公島。奪我兵艦,海軍覆沒。當不得已批准《馬關條約》時,他以朱筆寫下一段話,要求全軍上下竭力一心,興革自強,表明他振新國家的決心。甲午戰爭的失敗決不是主戰的罪過,是戰之不力的罪過,是光緒負不了責的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造成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光緒曾參加是否對聯軍宣戰。光緒是在清朝虛落,列強強大的情況下選擇求和。慈禧太后卻因個人緣故而不顧大局,草率宣戰。結果,清朝戰敗,簽定《辛丑條約》。1908年10月21日(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駕崩,葬河北永寧山崇陵,廟號德宗,謚“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簡稱景皇帝。

戊戌變法

(圖) 戊戌變法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的危險更大了,進入了半封建統治的深淵。第二年,俄國取東北路權,占領旅大,英租威海衛,法取廣州灣,舉國震驚。在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中,康有為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民族危機激起光緒帝的愛國熱情,公車上書啟發了他變法的決心。光緒帝的這一舉動必然引起慈禧太后的反對,最後變法失敗,光緒被囚禁,康有為、梁啓超逃亡,其餘六人就義於北京菜市場。
1898年,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的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張感動下支持變法的,其支持變法的目的在於:鞏固清朝統治,希望自己有所作為而不當“亡國之君”,利用變法從慈禧手中奪回最高統治權。從光緒在百日維新期間頒布的維新詔書看,他雖然採納了維新派提出的官民上書言事、保護農工商業的發展、學習西方、改革教育制度等主張,對舊制度進行了不少改革,但在根本上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隻字不提變革官制這一要害問題。因此可以說光緒帝的變法並不是在實行一種民族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光緒帝也不是什麼維新派的皇帝。他雖然藉助維新派同慈禧對抗,但畢竟是一個封建帝王,階級本質決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

人物影響

光緒帝是中國封建社會倒數第二個皇帝。同治帝病逝後,作為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的載湉繼位,是謂光緒帝,那時他只有4歲。光緒帝在位34年,38歲去世。光緒帝是個充滿悲劇性格的皇帝。他的一生始終籠罩在慈禧太后的權力和淫威之中。
光緒帝雖然經歷了中法戰爭、洋務運動、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和籌備立憲等晚清重大的政治事件,但前期年紀尚小,後期被軟禁瀛台,因此,他實際參與並主持的只是一個戰爭和一個運動,前者即中日戰爭,後者即戊戌變法。
光緒帝親政僅5年,於1894年,日本侵略中國,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24歲的光緒帝堅決主戰,積極備戰,表現了他的愛國情操。但終因制度落後,國力不濟,打了敗仗。在簽訂條約時,光緒帝旨命李鴻章同日本據理力爭,以圖儘量降低損失。但還是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評價

光緒光緒

關於光緒皇帝,長期以來史學界的評價不一,大體有四種觀點:一是“洋務派的皇帝說”;二是“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說”;三是“愛國開明皇帝說”;四是“維新皇帝說”。“洋務派的皇帝說”是早期的說法,對光緒帝近於否定。現在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已逐漸式微,可不必議論。“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說”,是史學家范文瀾先生的提法。他說:“光緒帝是滿洲皇族中比較能夠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頗有所作為。”史學家陳旭麓先生也認為光緒帝是“向西方學習的青年皇帝”。這種說法對光緒帝是軟性的肯定。“愛國開明皇帝說”和“維新皇帝說”,是內涵一致的不同表述,是近年來的新說法,得到了史學界的贊同。史學家李時岳先生說:“從百日維新中他已經做到的和正在做的、想要做的來看,確實是力圖做一個資產階級的維新皇帝。”“嚴峻的形勢迫使載湉抉擇,他選擇了改革的道路。這個選擇是明智的,因為他投靠了具有前途和希望的新興的資產階級勢力。”也有學者說:“那么對於實際推行並公開領導這一革新運動的光緒帝,說他是一個維新皇帝理所當然。”“光緒皇帝,不愧為一個在特定的內外環境中出現的愛國開明皇帝”。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后妃

德宗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靜芬(1868-1914)-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靜芬(1868-1914)-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

孝定景皇后(1868年-1913年):葉赫那拉·靜芬,慈禧太后侄女,光緒帝的表姊,父為桂祥。後稱為宣統帝的兼祧母后,尊為隆裕皇太后。
端康皇貴妃(1874年-1924年):瑾妃,他他拉氏,長敘之女。宣統即位後稱為皇考瑾貴妃,清遜國後被尊為端康皇貴妃,為四大太妃之首。謚端康皇貴妃。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珍妃,他他拉氏,長敘之女,瑾妃之妹。因其家人多支持維新,在八國聯軍進京時被慈禧太后逼迫投井而死,清遜國後將其祔葬光緒帝的崇陵,追贈為恪順皇貴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