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隴海鐵路是中國東西向的主要鐵路幹線之一。
它橫貫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五省,東起連雲港東站,與海運港口相接;西行經徐州、開封、鄭州、洛陽、西安、寶雞、天水至蘭州西站,與蘭新、包蘭、蘭青鐵路銜接;並與京滬、京廣、焦枝、南同蒲、鹹銅、寶成等鐵路相交,全長1759公里。
歷史沿革
清朝末期自汴梁(今開封)至洛陽的汴洛鐵路是依照蘆漢鐵路的支線修建的。1904年10月開工,以鄭縣車站為起點,分別向東西兩個方向施工。1909年12月竣工,全長183公里。
民國時期1912年9月,北洋政府與比利時簽定修建1800公里的隴海鐵路借款契約,以汴洛鐵路為基礎向東西方向展築,兩段工程於1913年5月同時開工。1915年5月,開封至徐州段通車,長277公里。同年9月洛陽至觀音堂段30公里竣工。1920年5月,北洋政府又與比利時和荷蘭簽定了借款契約,繼續修建隴海鐵路。
1928年南京政府鐵道部於成立後,決定續建隴海鐵路。靈潼(潼關)段長72公里,1930年11月開工,1931年12月竣工。潼西(西安)段長131公里,1932年8月開工,1934年12月竣工。西寶(寶雞)段長173公里,1935年1月開工,1936年12月竣工。靈潼段是將比利時退還庚款的剩餘部分作為借款修建的。潼西、西寶兩段的國外購料由法國財團承擔。
隴海鐵路寶雞至天水段,長154公里。這段鐵路工程複雜艱巨,南京政府忽停忽建,朝令夕改。從1939年5月至1945年12月,用了近7年時間,才勉強竣工。通車後,塌方事故不斷發生,被成為隴海鐵路的“盲腸”。
新中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4月繼續修建天水至蘭州段,1953年7月完成,至此,隴海鐵路全線修成通車。
1955年以後,相繼開始興建鄭州、蘭州、徐州、西安、寶雞等樞紐工程;1956~1970年鄭州至寶雞分段改建為複線,1980年鄭州至商丘複線建成。
2000年寶蘭二線工程始建。寶蘭二線也是中國電氣化增建二線最長的鐵路,全段特大橋22 座、大橋67 座、隧道108 座,橋隧總長 106.89 公里,占全線總長的 22%。複線工程和電氣化工程已經全部完成。
21世界鐵路擴建2003年1月6日,位於甘肅省境內的隴海鐵路天水至蘭州新增二線已建成並投入運營。
2003年6月,隴海鐵路寶蘭二線寶(雞)天(水)段正式通車。寶天段全長一百二十六公里,穿越八十八座橋樑,五十三座隧道,線路總長占全線的四分之一,但投資占全線的近二分之一,這個路段地質構造複雜,除穿越渭河斷層外,還伴有滑坡、土石流等多處不良地質地段。
由於受渭河峽谷地形限制,新建鐵路沿渭河傍山而行,多次跨越渭河並與正在運行中的老寶天鐵路、310國道上跨下穿,全線橋隧相連,橋隧總長占全段線路的百分之六十六點七。
寶雞至蘭州增建二線全部建成,橫貫中國東西的連雲港至蘭州全長約一千七百五十公里的隴海鐵路全部實現雙線運輸。寶雞至蘭州增建二線工程為國家一級雙線電氣化鐵路,工程總投資為108.86億元人民幣,東起陝西省寶雞站,西至甘肅省蘭州站,全長487公里,東端與寶成線、寶中線相連,西端與包蘭線、蘭青線、蘭新線貫通,是中國鐵路歐亞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北地區東通路擴能的重要工程。
途徑城市
蘭州:蘭新線、蘭青線和包蘭線寶雞:寶成鐵路、寶中鐵路
西安:西侯線、西延線、西康鐵路。
潼關:南同蒲鐵路
洛陽:焦枝鐵路
鄭州:京廣線
商丘:京九鐵路
徐州:津滬線
銜接鐵路線
蘭州:蘭新線、蘭青線和包蘭線寶雞:寶成鐵路、寶中鐵路
西安:西侯線、西延線、西康鐵路。
潼關:南同蒲鐵路
洛陽:焦枝鐵路
鄭州:京廣線
商丘:京九鐵路
徐州:津滬線
客運車站
江蘇境內:連雲港東、連雲港、東海縣、新沂、邳州、徐州安徽境內:黃口、碭山
河南境內:夏邑縣、虞城縣、商丘、寧陵縣、民權、蘭考、開封、中牟、鄭州、上街、鞏義、偃師、洛陽東、洛陽、新安縣、義馬、澠池、三門峽、三門峽西、靈寶
陝西境內:潼關、華山、渭南、西安、鹹陽、楊陵鎮、蔡家坡、虢鎮、寶雞
甘肅境內:天水、甘谷、武山、隴西、定西、蘭州
大事記
鐵路罷工1921年11月20日,隴海鐵路機務工人為反對裁人減薪、虐待工人舉行罷工。橫貫中國東西的大動脈隴海鐵路陷於停頓。11月8日,隴海路銅山站,因司門者受機務總管之命,將專為大廠機務工人出入之八號門突然鎖閉。憤怒的工人將柵門擠開,為此,有兩名工人被開除,於是釀成“八號門事件”。事發後,徐州鐵路工人迅即推出代表赴洛陽、鄭州、開封各大站聯絡。
北京共產黨組織立即派羅章龍前往洛陽,指導罷工。11月20日晨,銅山站全體機務工人首先罷工,發表了《隴海鐵路罷工宣言》,提出了“反虐待”、“爭人權”、“光國全”等口號。全路罷工堅持了7天。最後決定組織隴海全路總工會,加入勞動組合書記部為會員,同時要求書記部正式派代表指導徐州、洛陽、開封各站的工會工作。
1942年災民遷移1942年的中原大饑荒讓1000多萬河南難民,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無盡的死亡線上掙扎,逃荒成為他們求生的選擇。因為戰爭,洛陽成為隴海線暫時的始發站,也成了逃荒的始發地。在這場十萬火急的大逃亡中,成千上萬的難民只能沿著隴海線一步步前行,沿途樹皮被吃光,餓殍載道。
據有關部門統計,1942年前後,從河南逃荒出去的難民有近百萬人在寶雞安家落戶。這近百萬河南難民,來到當時僅有數千人的寶雞縣城(今寶雞市),在寶雞城外的河灘、山坡上搭起一片片難民棚。說河南話、喝胡辣湯、唱豫劇,直把寶雞改造成了“小河南”。
當時南陽的一家民營報紙《前鋒報》特派記者李蕤在1943年“災區系列通訊”《豫災剪影》中這樣描述:隴海鐵路,在災民的心目中,好像是釋迦牟尼的救生船。他們夢想著只要一登上火車,便會被這條神龍馱出災荒的大口,到達安樂的地帶。
中斷事故2010年7月23日18時30分許因強降雨導致隴海鐵路中斷。發生塌方事故的地點是隴海鐵路935+050公里處,23日18時30分許,隴海鐵路太要至潼關段遭受今年最強降雨襲擊,致使區段內多處地段塌方,土石流和傾倒的樹木阻斷了鐵路線路,隴海鐵路運行被迫中斷,影響多列旅客列車運行。24日3時30分左右恢復運行。
中國“八縱八橫”鐵路網
中國著名鐵路
中國大陸擁有全世界第三大的鐵路運輸系統,規模僅次於美國及俄羅斯。以鐵路連線的鄰國計有:哈薩克、蒙古、俄國、朝鮮、越南與寮國(興建中)等國家。中國《鐵路線路設計規範》中規定,新建鐵路和改建鐵路(或區段)的等級,應根據它們在鐵路網中的作用、性質和遠期的客貨運量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