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餘論》

《格致餘論》

《格致餘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中醫醫話專著。是朱丹溪先生的代表之作。成書於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全書僅一卷,收文四十二篇,屬醫論專集。全書內容十分豐富,堪稱字字璣珠,皆丹溪畢生論醫之菁華,也確是其代表之作。對後世產生重要影響,開創了內傷雜病治療的新局面。

基本信息

醫書簡介

《格致餘論》《格致餘論》

中國最早的一部醫話專著是元代著名醫學家朱震亨(128l-1358年)所著的《格致餘論》。

《格致餘論》撰寫於1347年,因“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本書自序),遂以《格致餘論》為書名。書中共載醫論41篇,著重闡述“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醫理。指出物慾是引起相火妄動,造成陰精虧損的根本原因。要人們節飲食、戒色慾,養心收心,不使相火妄動,從而保持'陰平陽秘',達到防病養生,延年益壽的目的。他所創用的方劑如大補陰丸、瓊玉膏等,迄今仍為臨床常用效方。

此外,本書內容還廣泛涉及臨床內、外、婦、兒各種,其中對養生學、老年醫學、優生學等方面都有許多獨到見解。

主要內容

《格致餘論》《格致餘論》

《格致餘論》是朱氏醫學論文集,全書1卷,共收醫論42篇,涉及內容相當廣泛,篇次排列沒有規律,頗有隨筆雜記之韻味,若不拘原書篇序而按所論內容分類,則大致有:論蘇生者,有“飲食色慾箴”、“養老論”等;論生理病理者,有“受胎論”、“陽有餘陰不足論”等,論診斷者,有“澀脈論”、“治病先觀形色然後察脈問證論”等;論治則者,有“治病必求其本論”、“大病不守禁忌論”等;論具體病證者,有“痛風論”、“瘧論”等;論具體方藥者,有“脾約丸論”、“石膏論”等。另外,還有其他雜論數篇。

在人體生理方面,朱氏重視陰血,認為陰精難成而易虧,提出著名的“陽有餘陰不足論”;在病因病機方面,朱氏重視濕熱,相火,特撰“相火論”,指出正常相火雖為人身動氣,但若因物慾妄動,則可成為賊邪;在治療上,朱氏注重滋陰、養血、清熱,互對濫用溫補和盲目攻邪。

醫學價值

《格致餘論》《格致餘論》

《格致餘論》,倡言“王道醫學”,提出“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等醫學理論,全書內容大致可歸納為四。為謹食、節色的養生論。卷首即有《飲食箴》《色慾箴》二篇,論述色、食的攝養要點,又列《茹淡論》《房中補益論》《大病不守禁忌論》等,進一步闡明食、色的養生觀;《慈幼論》《養老論》則從人生髮展規律,議論養生的不同特點; 《陽有餘陰不足論》是丹溪論養生的理論基礎,從而強調指出“人之情慾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是內生火熱的病因、病機論,和“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的治療觀。他在《內經》 “少火壯火”說基礎上,繼承了河間“火熱論”、東垣“陰火說”,並汲取陳無擇、張子和若干觀點,提出《相火論》這一生理、病理學說,創造性地發展了“內生火熱”理論,指桑出“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他還認識到,胃氣是清純沖和之氣,故攻擊藥之施治,宜注重保護正氣。是以氣、血、痰、郁、火等到觀點,討論痘瘡、痛風等各科十多種疾病的辨治。則或論天氣,或論辨脈、形,或駁正《內經》章句等。

他認識到江南依山傍海,地士卑弱,“始悟,濕熱相火為病甚多”;“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故提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點。他看到當時醫家盛用辛燥之《局方》 ,深感與臨床實際不符。力主在治療原則上應滋陰降大,勿妄動相火,開滋陰清熱之先河,在學術上獨樹一幟,並因此成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由於義烏氣候、地理環境、生活習慣、嗜食酒肉厚味等情況,因而有痛風病發生的條件,丹溪在67歲時,著《格致餘論》一書,內有痛風論一篇,明確提出:“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水,或立濕地,或偏取涼,或臥當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這裡他明確指出:本病因,是自身血分受熱,再受風寒濕等誘因而致,與一般風濕病先從外受六淫不同,此其一;由於血熱,又受寒涼,熱血得寒,而污濁凝澀,此其二;其痛所以夜劇,是行於陰之故,此其三。在治法上,雖指出“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開發腠理,其血得行,與氣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數種治法稍導,謹書一二,以證予言”。從所舉三個病例看,一是60多歲男性患者補血溫血,以四物湯加桃仁、牛膝、陳皮,生甘草,入生薑研潛行散(即單味黃柏)。二是30歲女性患者,因食味甚厚(肥甘厚味),性情急躁,攣縮數月,診為挾痰與氣證,當和血疏氣,導疾,以潛行散入生甘草、牛膝、桃仁、通草、炒枳殼、薑汁煎,半年而安。三是20多歲的男子,痢後患痛風,叫號撼鄰,診為惡血入經絡,血受濕熱,久必凝濁,所下未盡,留滯隧道,所以作痛,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生甘草,入生薑研潛行散。這三個病例,第一與第三所用藥物基本都是四物湯加活血通絡藥;第二例明確指出是飲食肥甘,其治不用導滯藥,而用活血通絡、理氣藥:這三個病例都用潛行激、生甘草,以苦寒躁濕,清熱解毒是其特點,這與丹溪所說“濕熱相火為甚”的論點是二致的。在《丹溪手鏡》中,作者將痹列為十一,痛風十三,清楚表明二者非同一病症。 《丹溪心法·痛風》中,儘管有寒、有濕、有熱、有淡之不同,但所創製之上中下通用痛風方,力求通治。從組方遣藥看,是將清熱燥濕之二妙散,瀉火行水之龍膽、防已,活血祛瘀之桃仁、川芎,燥痰祛風之南星白芷,祛風通絡之桂枝、靈他,消積和胃之神曲於一爐,共奏疏風祛寒宣於上,清熱利濕泄於下,活血祛瘀,燥痰消滯調其中,以達到三焦同治之目的。當今,我們有必要了解其思路,但決不能不加化裁地用古方以治今病。《丹溪心法·痛風63》中。列舉了分別體質和不同證候的加減用藥,對我們研究防治痛風病有很大的啟迪。如治酒濕痰痛風、氣實表實,骨節痛方、陰火痛風等,均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作家介紹

朱震亨朱震亨

朱震亨是浙江金華(今義烏縣)人,因世居丹溪,故人稱丹溪翁或朱丹溪。朱氏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自幼研讀理學,因母病,三十歲時開始攻讀醫經。後從當時名醫羅知梯學醫,學術上受劉完素李杲等影響。由於他刻苦研究,數年之間醫名聞於四方。朱氏一生著述甚多,如有《局方發揮》、《證因脈治》、《格致餘論》、《丹溪心法》等。其中《格致餘論》是一部著名的醫話專著。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要藥分劑補正》
《永類鈐方》
《無冤錄》
《醫方藥性合編》
《歷代名醫蒙求》
《赤水玄珠全集》
《四海類聚方》
《食物本草》
《本草選》
《藥鏡》
《配方百篇》
《雷公藥性賦解》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本草彙編》
《炮炙大法》
《藏府標本藥式》
《證治匯補》
《雞峰普濟方》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景岳全書》
《本草乘雅半偈》
《銀海精微》
《續名醫類案》
《外科精義》
《十四經發揮》
《外科證治全生集》
《釐正按摩要術》
《經效產寶》
《醫學入門》
《濟生方》
《理傷續斷方》
《御藥院方》
《五十二病方》
《顱囟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養老奉親書》
《外科正宗》
《引書》
《本草正義》
《衛生寶鑑》
《本草從新》
《醫宗金鑒》
《明醫雜著》
《醫說》
《重樓玉鑰》
《本經逢原》
《本草綱目拾遺》
《傷科補要》
《開寶本草》
《小品方》
《名醫類案》
《證類本草》
《醫學綱目》
《格致餘論》
《脈訣》
《類經》
《婦科玉尺》
《外台秘要》
《本草經集注》
《本草崇原》
《萬病回春》
《食療本草》
《太平聖惠方》
《本草品匯精要》
《吳醫匯講》
《針灸甲乙經》
《回回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
《臨證指南醫案》
《飲膳正要》
《千金要方》
《外科精要》
《難經》
《本草綱目》
《針灸大成》
《溫病條辨》
《本草備要》
《脈經》
《神農本草經》
《新修本草》
《醫學源流論》
《傅青主女科》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黃帝內經》
《傅青主女科》
《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
《古今醫統大全》
《黃帝明堂經》
《婦人良方》
《海藥本草》
《韓氏醫通》
《喉科指掌》
《婦科玉尺》
《高注金匱要略》
《格致餘論》
《黃帝內經素問吳注》
《古今醫鑒》
《婦科心法要訣》
《歸硯錄》
《感證輯要》
《傅青主男科》
《喉科秘訣》
《傅青主男女科》
《古本難經闡注》
《古今名醫匯粹》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古今醫案按》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黃帝陰符經》
《黃氏醫書八種》
《顧氏醫鏡》
《觀身集》
《管見大全良方》
《廣溫疫論》
《福幼集》
《國藥提要》
《國醫百家》
《海上方》
《海上醫宗心領》
《伏邪新書》
《寒溫條辨摘要》
《古代兒科疾病新編》
《漢方簡義》
《洪氏集驗方》
《喉白闡微》
《喉風論》
《古代疾病名候疏義》
《喉科心法》
《古方八陣》
《喉科紫珍集》
《喉痧正的》
《厚德堂集驗方萃編》
《胡洽百病方》
《花韻樓醫案》
《華氏按摩術》
《華佗神醫秘傳》
《華洋髒象約纂》
《懷少集》
《環溪草堂醫案》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
《皇漢醫藥全書》
《黃澹翁醫案》
《古方匯精》
《黃帝明堂灸經
《古方新解》
《古今名醫方論》
《黃帝內經明堂類成》
《黃帝內經始生考》
《扶壽精方》
《婦人規》
《黃帝內經素問節文注釋》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
《贛州正俗方》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古今醫案按選》
《古今醫方集成》
《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人圖》
《高憩雲外科全書十種》
《黃帝蝦蟆經》
《福濟全珍》
《骨蒸病灸法》
《黃氏醫書三種》
《華佗內事》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華佗外科》
《廣嗣全訣》
《廣嗣五種備要》
《古書醫言》
《古愚山房方書三種》
《何澹庵醫案》
《古今錄驗方》
《黃帝八十一難經注》
《黃帝脈訣》
《婦嬰至寶》
《古本康平傷寒論》
《黃帝逸典》
《黃帝明堂偃側人圖》
《華佗方》
《華佗觀形察色並三部脈經》
《廣嗣紀要》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