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4卷。明·吳崑注。刊於1954年。本書是《素問》全注本的一種,書中將現存《素問》一書七十九篇(無刺法論、本病論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釋,每篇之首簡述該篇大意,注文比較簡明。在《素問》詮注本中是有較大影響的一種,是研究《內經》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書。現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
內容簡介
成書於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
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淵源,幾千年來它在防病治病、保健養生方面,
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它那博大精深的內涵,豐富辯證的哲理,培育出一代代著名的醫學大師。
歷代學者對它的研究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其研究領域涉及廣泛,並不斷的開拓創新,形成多種學科研究並進的可喜局面。《黃帝內經》原文是渾深奧的,今人的白話譯本,很難將其中的微言大義全部譯出,只有認真研讀古人對經文的注釋,才能體悟出其中的玄旨,從而把握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換言之,揭示《黃帝內經》深奧的內部機理,將其中言而未發,發而未盡之義和盤托出,古人比今人講的更多,說的更準,今人之著作於此則多有所失,古代諸家之注釋,正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從而指導我們進行認真的、細緻的、深入的、系統的、全面的研究。
目錄
前言
吳注序
張氏序
吳氏序
第一卷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第二卷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第三卷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第四卷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第五卷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第六卷
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
決死生論篇第二十
第七卷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十七卷
第十八卷
第十九卷
第二十卷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四卷
附錄
作者簡介
吳昆(1552~1620年)字山甫,號鶴皋山人,因其洞參岐黃奧旨,人稱“參黃子”。安徽歙縣人。祖父吳正倫,為明代隆慶至萬曆間名醫,曾治癒神宗朱翊鈞疾病,以及穆宗朱載後貴妃之疾病而名聞朝野。後來遭太醫妒忌,飲毒酒而亡。伯父元昌,父親文韜二公,皆修德隱居世中,家中藏書甚為豐富,對《內經》頗多研究。昆自幼聰明好學,熟讀六籍文章,習儒舉業。因受家庭薰陶,常瀏覽醫書,在15歲時,已開始接觸醫學,通讀《素問》、《靈樞》、《難經》、《甲乙》、《脈經》、《傷寒論》等經典,精曉河間、東垣、丹溪等諸賢醫籍,為其日後行醫、著書打下了良好的醫學基礎。
25歲時,舉業不第,鄉里長者勸其“古人不得志於時,多為醫以濟世。”由此專心於岐黃醫事。拜余養正(午亭)為師學醫。據吳氏著作中記載,為師教導主要從臨證看病切脈、處方用藥上,傳授心得秘訣。三年後,遊學於江蘇、浙江、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負笈萬里,就“有道者為師”,故稱有“七十二師”。謙虛好學的品質,豐富了吳昆的人生閱歷,開闊了醫學視野。注意吸收不同流派的醫學經驗及秘傳,同時,廣交朋友,拓寬了思維空間。在此時,校注整理滑壽《明堂圖四幅》。
33歲時,傳授醫學,帶徒弟三人,方元振、汪躍德、汪縂及侄孫吳子湛,因於“世醫昧於上古經論,不達於中古之方”,不明方義與方證關係,不明藥物升降浮沉之性,以及宣、通、瀉、輕、重、滑、澀、燥、濕之法,反正類從之理,而盲目執方用藥療病,危害性極大。於是選取古今良醫之方七百餘首,“揆之於經,酌以正見,訂之於證,發其微義”,著成《醫方考》六卷。同年,又將所讀過有關診病切脈的醫書要點,摘抄為語錄,重點注釋或述之師傳心得,著成《脈語》二篇。
43歲時,吳昆對《素問》進行全文注釋,著成《素問吳注》(自序作《內經吳注》)二十四卷。從該書參校友人名單推測,此時期吳昆可能在太醫院裡教授《素問》,整理者有太學生8人,太醫院醫生1人,儒生3人,禮部儒生3人,庠生6人,居士1人,總計21人。此書可能是吳氏授課講稿,由眾人整理收集而成。著述的動機見自序:“隋有全元起,唐有王冰,宋有林億,嘗崛起而訓是經,是庶幾昧爽之啟明哉,待旦者較然睹矣,獨其為象,小明則彰,大明則隱,謂之揭日月而行未也”,於是“居常晷度有熊,日術其旨而討論之”,“不揣管陋,釋以一得之言”,在王冰二十四卷本基礎上,參考宋臣林億新校正語、師傳心得,發揮自己對文字音訓、釋義特長,進行了整理注釋,使《素問》讀起來通暢,文義明白,轉難為易。從寫序時間上推論,他對此書研究很早就開始,原因有二:一是祖父擅長《內經》研究,有家學庭訓的治學傳統。二是《醫方考》對病證機理、方藥注釋,均顯示他對《內經》研究功力。
67歲時,隨之臨證經驗的積累,學識日豐,對以往針砭治驗不能盡得其中之奧旨者,經過三十年不斷探討,始破迷津,醫學思想進入成熟期。帶生徒23人(包括侄孫吳象先),將自己在針灸方面的研究心得,結合曆代經典論述、醫家歌賦,寫成《針方六集》六卷,旨在羽翼《圖經》(明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學習使用。吳氏訂校滑壽《明堂圖四幅》(又作《正伏側人臟腑明堂圖》),一併收入此書卷首“神照集”中,形成該書圖文並茂的著述特點。
據丹波元堅《醫籍考》“亡名氏鶴皋山人傳”分析,吳氏還著有《十三科證治》、《參黃論》、《砭鴌考》、《藥纂》等書。惜今未能見到。從吳氏已出版傳世的醫著中看,這此作品完全是可能的事,如《醫方考》對貝母、柴胡、杏仁、糯米、醇酒、橄欖、白曲、麥芽、山楂、淡豆豉、麝香、枳枸子、烏梅、香薷、雲母等藥物所作的考證,以及分析方劑組成的藥理作用,顯示了吳氏對藥物研究的功力,著有《藥纂》是十分自然的事。再如該書論病說因,涉及傷寒、內科、外科(痔漏、癰瘍)、耳鼻咽喉眼、婦人、小兒、痘疹、養生等臨床各科範圍,因醫生精通十三科乃是明代任用醫生的標準,故著此書不是難事。再則,《針方六集》是專論針刺、灸艾之文,而吳氏以綜合醫學的觀點,認識微針之奧,精專於砭鴌文集研究,筆觸所及而著有《砭鴌考》。
此外,吳氏一生讀書勤奮,縱橫正史、野史、筆記小說、易學、數術、運氣,以巨觀角度審視醫學現象,以《易經》水火既濟、九六陰陽解釋《內經》陰陽,以《尚論》釋五行原委,以《史記》、《北齊書》、《魏志》、《南唐史》、《太平御覽》、《泊宅編》、《遁齋聞覽》、《內則》等,野史筆記醫藥內容,以及《醫說》、《醫余》等書中的病案論藥摘出,充實到《醫方考》里,增添了文章雅趣。
吳昆的著作,自明代萬曆年以來,距今已五百餘年,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著作主要有:《素問吳注》、《醫方考》、《脈語》、《針方六集》四種,其餘著作流傳少。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