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帝陰符經》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學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簡稱《陰符經》。作者與成書年代不詳。黃帝為假託之名。一說成書於北朝拓拔魏時期。一卷。傳本有《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民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之上、中、下三篇者。本書性質,論者見解各異,紛紜不一。但多認為系道教修養之術,論涉養生要旨、氣功、食療、精神調養、房中等方面。如宋·夏元鼎《黃帝陰符經講義圖說》全以內丹法釋之。又《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也有以縱橫家、兵家之意注釋者。本書言簡意賅,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歷來為學者所重視。本書注本浩繁,《道藏》第54至58冊中,收有二十餘種。著名的有唐代李筌、張果,宋代朱熹、胥元一,元代的王道淵、俞琰等家注。題解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舊題黃帝撰。學者都認為是後人偽托,有人說是戰國時的蘇秦,有人說是北魏的寇謙之,也有人說是唐朝的李荃;成書年代也莫衷一是,暫時都無法取得比較統一的意見。
原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斗轉星移;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練,謂之聖人。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也。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不能見,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則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氣。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於害,害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通釋
黃帝陰符經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愚,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勝,我以不奇期勝。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通釋經源
少寶山達觀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採方術,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陰符》本絹素書,朱漆軸,以絳繒緘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其本糜爛,應手灰滅。————《黃帝陰符經疏序、唐李筌》
筌序所引,驪山老母之言“火生於木禍發必克”者,五行生、克之道也。
歷代經注者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及宋儒朱熹。
清朝名醫徐大椿曰:“陰符贊易之書也。”
經譽:“辨天人合變之機,演陰陽動靜之妙”。
《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
楊文會《陰符經發隱》曰:“隱微難見,故名為陰;妙合大道,名之為符。經者,萬古之常法也,後人撰述如緯。”略補註:黃者中央之色,帝者晦明之先,中以統五行,帝以先萬物,調合萬有,誠乎中庸也。
吾文所謂‘通釋’者,黜其定相,得其綱常也。
評價
此書論述深刻,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學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盤點中國古今經典兵書
兵書在哲學、科學史、天文學、氣象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相當高的價值,對今日充滿競爭的政治、外交、選才用人、商場角逐、為人處世等,都有著不容低估的指導意義。所以,當今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日益喜愛和重視我國歷代兵書。 |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