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嚴氏鑒於六淫所致感證於臨床上十分見,有必要加以總結,故將散見於各家著作中的外感證纂輯其精要編成本書。
本書共四卷。卷一為名醫通論,主要選錄明、清傷寒、溫病家有關辨證、治法等多方面的論述;以清代醫家為主;
卷二選俞根初、劉丙生、陳修園、葉天士等人對以傷寒主;卷三選戴麟郊、葉天士、陳平伯、俞根初、張禾芬等人對溫病為主,詳述各病症的診法和證治;卷四輯感證方劑,分為發表、涌吐、攻里、和解、開透、清熱、祛寒、補益八類,融經方、時方於一爐。本書採集資料比較豐富,但亦略有駁雜,眉目不夠清等缺點。現存1921年石印本等。
張禾芬、何秀山、宓蓮君等人均為清末民初浙江名醫,但是今未見有著作傳世,《感證輯要》保存了以上諸位名醫的論述。該書是中醫從業人員及中醫愛好者研究外感傷寒、溫熱病較好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嚴鴻志,近代醫家。字痴孫,浙江慈谿人。頗精於醫,並勤於著述,所著有《感證輯要》、《女科證治約旨》、《女科精華》、《金匱廣義》、《女科醫案》等,現均有刊本行於世。
目錄
卷一名醫通論
傷寒無日傳一經之理
讀《傷寒論》法
傷寒統六氣而論
經氣傳行由內達外
讀《傷寒論》法
六經之為病有六症之提綱
審六經病情法
六經風寒之區別
三陰三陽發熱之差別
傳經直中寒熱皆有
運氣標本歌
六經皆有中風
中陰溜腑中陽溜經之義
治六經為病方法
治傷寒發汗五法、利水三法
辨別風寒煩躁
邪所中有淺深、治法亦有差別
太陽邪不外達必成里結
結胸之分別
辨別大小結胸
絡傷失血
吐血、衄血之別
衄以寒熱分輕重
血循經脈而出必有先見證
治傷寒不可拘於日數
少陰病須得陽氣可治
傷寒厥熱多誤解
頭痛各有不同
附:太陽救誤變症方法
辨別胃家實
陽明一經有胃氣、悍氣、燥氣之異
胃家實未必即為可攻症
木土貴平
發黃之異
噦不可概作敗絕證
少陽證和解法
耳聾分正虛邪盛
飲水問小便察其水飲
汗吐下火逆之誤
少陰無承氣證非定論
太陰厥陰之嘔吐
太陰、陽明二經受邪之異
陽樞、陰樞專方各有加減
髒邪還腑宜和解
汗出當風濕留肌腠
邪未人臟腑均可用桂、麻
傷寒諸方法
治下後喘汗法
麻黃證著眼處
服大青龍、麻黃各湯煩躁之異
……
卷二
卷三
卷四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