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傷寒著作。簡稱《康平傷寒論》。漢張機所撰《傷寒論》的古傳本之一。系1346年(日本貞和2年)日人和氣朝臣覆錄丹波忠手抄的我國古卷子本。由於丹波氏抄錄於日本康平3年(1060年),故以“康平”為書名。本書較北宋本《傷寒論》為早,但篇次少於宋本。全書共12篇。在個別條文與文字方面也與宋本互有出入,特別是在宋本中的一些原文,本書中則多析為注文,而注文又有旁註、腳註、大字附註等形式,作為一種古傳本,在校勘、研究《傷寒論》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46年日人大冢敬節將校正本寄贈蘇州葉桔泉,葉氏重校後出版排印本,1954年上海千頃堂書局重予刊行。
作者簡介
後漢醫學家。名機,字仲景,約公元160~219,東漢末年人。南陽湟郡(今河南南陽)人,一說嘗任長沙太守,故又稱“張長沙”。幼年即嗜醫學,後從同郡名醫張伯祖學醫,得其所傳,通經方。適逢建安(196-220)期間,疫癘流行。死傷枕藉。仲景家族原有人口二百多,未及十載,死者已達三分之二,而其中傷寒占十分之七。當時醫家庸俗之風甚盛,墨守成規,各承家技,造成對疫癘無能為力的局面。仲景有感於此,遂精求古訓,博採眾方,精研《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及《平脈辨證》等,撰成《傷寒卒病論》十六卷。書中溶醫經與醫方於一爐。後經晉王叔和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流傳千餘載。其中《傷寒論》載方一百一十三首;《金匱要略》載方二百六十二首。其組方原則嚴謹,至今有些方劑仍在套用。人尊其為“眾方之祖”。書中創六經辨證,審因立法,依法定方,理法方藥自成體系。後代辨證論治,即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金匱要略》則為雜病部分,亦為後代所推崇。據傳其尚著有其他醫著,均佚。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