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歸硯錄》,醫話著作,四卷。清朝王士雄撰於1838年。本書匯集王氏在各地行醫的見聞、雜感、學醫心得及診療經驗。對古代醫藥文獻中某些觀點作了比較客觀的評價與分析。其中頗獨到見解。本書還選收諸家醫案,附述人治驗,收采較多的民間單方、驗方。其中也輯錄了些奇症怪方的內容。現存清刻本,本書又收入《潛齋醫學叢書》中。
作者
王士雄,字孟英,又字籛龍,1808年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他的遠祖系安化(今甘肅省慶陽縣)人,後移居浙江鹽官(今屬海寧市),乾隆間遷錢塘定居。
王士雄曾祖王學權是一位名醫,著有《醫學隨筆》二卷。王士雄14歲時,父重病不起,臨終前曾囑咐他:“人生天地之間,必期有用於世,汝識斯言,吾無憾矣”。父親死後,他遵家訓鑽研醫學,但終因家境貧困,廚無宿舂,無法度日。為了生計,於同年冬去婺州(今浙江金華市)孝順街佐理鹽務。白天工作,謀食養家,晚上“披覽醫書,焚膏繼晷,樂此不疲”。
王士雄雖身處逆境,但決不因此而影響學業,反而激起了發奮圖強的精神,學醫之志愈堅。平時苦心攻讀,手不釋卷,上自《內經》 、《難經》 ,下迄明清諸先賢著作,無不深究極研,並能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打下了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 《海寧州志》稱他“究心《靈》、《素》,晝夜考察,直造精微”。說明勤奮好學是王士雄治學最可貴之處,也是他取得學術成就的關鍵。王士雄生活在西學東漸的時代,他對當時傳入之西方醫學持開明態度,不抱門戶之見,有分析地吸取,並據理批評了中醫界有些人尊經崇古、拒絕接受西說的守舊思想,反映了他善於吸取新知的治學精神。更值得指出的是,王士雄十分重視臨床,注意從實踐中求得真知。他平時診務繁忙,廣泛接觸病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王士雄生平著作甚多,大多已毀,流存者尚有十餘種,其中較有名的有《霍亂論》、《溫熱經緯》、《王氏醫案》、《歸硯錄》等。
特點
《歸硯錄》乃王士雄所撰醫學著作之一,其在該書的序言中說到“余自失怙後,即攜一硯以泛於江、浮於海,荏苒三十餘年,僅載一硯以歸籍,人皆患之,而余載硯時游,亦足以行吾之痴而樂吾餘年,他非所知也。游時偶有所錄,漸積成卷,題曰《歸硯》。蓋雖以硯游,而游為歸之計,歸乃游之本也。”三十多年四處行醫,只以一硯記述醫案,心有所得,終成卷軼,可見王士雄對行醫救人已視為賞心之樂事。
王孟英在《歸硯錄》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論述鴉片的害處(因為當時很多人把鴉片當作一味妙藥),說鴉片“始則富貴人吸之,不過自速其敗亡,繼則貧賤亦吸之,因而失業破家者眾,而盜賊遍地矣。故余目之為妖煙也。”在書中,王孟英還非常詳細地記錄了每年鴉片的進口數量,比如鹹豐五年,有六萬五千三百五十四箱進口,“進口之數若是之廣,有心人聞之,有不為之痛哭流涕者耶?”
成書經過
王士雄系晚清著名的溫病學家,對霍亂的辯證和治療有獨到的見解,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然而他所處的年代正是社會動盪不安的時期,故雖身負奇才也只能四處奔波勉強養家餬口。其時在杭城,“感省會食物皆昂,非寒士所居,想回原籍,然族已久疏,悵難如願。”當時,他想回家鄉隱居的念頭已生,只是苦於老家這邊屋宇頹敗難於住人,這時,一個叫謝再華的朋友的出現,讓他下了決心回海寧去住。
謝再華是嘉興人,住在杭州保和坊,白手起家而致小康,與王士雄結交後王曾經為他避掉過一次災禍,因此對王敬重有加。一天,王士雄與謝再華聊天,談及想回原籍,卻又苦老宅傾塌不能住人,別無清靜之所。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謝君便處處留意海寧情況。某日,謝向王士雄介紹了一個人,乃是渟溪(渟溪即路仲)管芝山。王對謝的這一次介紹有文字記曰“久之,引一人來曰:‘此管君芝山也,與我為垂髫交,醇謹朴誠,一鄉稱之。世居海昌北鄉之渟溪,地既幽僻,俗亦淳良,小有市廛,頗堪棲隱,距海較遠,水患無虞。子欲歸故鄉,盍與結鄰乎?’余聞之甚慰,遂與訂交。既而偕弟季傑,舟往訪。至其地,如漁人之入桃源,且有朱姓曠宅,願我賃,心益喜。返杭告廟而卜之吉,季傑復謀諸趙君笛樓,得壬占曰:利久居,宜子孫。”於是,王士雄租下了路仲朱姓的房屋,於1855年11月22日攜全家從杭州遷移到了路仲居住。
搬到路仲不久,因有管君的介紹,他結識了小鎮錢氏、管氏、朱氏等一班大家族的讀書子弟,尤與管芷湘、錢保塘等十分投契,閒暇時詩酒酬往,相聚甚是歡洽。路仲偏僻幽靜的環境,讓王士雄找到了安居樂業的感覺。在寬鬆、閒適、樸實、自由的小鎮氛圍中,他一面繼續行醫,為周邊鄉村百姓解除病痛,一面匯集整理以前的各類醫案,終於完成了他的《歸硯錄》一書。該書對前賢醫家多有評述,在介紹自己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又博採眾家之長,融會貫通,析理精微,極有實用價值。
評價
《歸硯錄》對古代醫藥文獻中某些觀點作了比較客觀的評價與分析。其中頗獨到見解。在《歸硯錄》序中,彭蘭媛說他是一位“博雅君子”,“儲八斗之才,富五車之學,而尤長於醫。療疾之神,人莫能測。”可見他打下的醫學功底之深厚,後來其醫術之精湛也的確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曹炳章重刊《歸硯錄》序亦云:“其間議病論證,或表著前徽,或獨抒心得……皆能發前人所未發,悟前人所未悟。”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