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

清·程文囿的《杏軒醫案》是一部學驗俱富、別具特色的醫案佳作。

基本信息

簡介

杏軒醫案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又作《杏軒醫案》,醫案著作,清代程文囿撰。分初集、續集、輯錄等三集,合刊於1829年。全書不分門類輯錄作者歷年所治疑難病證驗案192則,於病證、病理記述頗詳,審症亦較細緻。對於真假寒熱、實證類虛、陰極似陽等複雜病證的辨析,頗能掌握要領。在治法上亦能汲取諸家之長而有所發揮,立方遣藥能隨證靈活化裁。文筆生動,引人入勝。

書中提出“為醫首重明理”、“讀盡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不服藥,得中醫”、“情志之病,未可全憑藥力”、“醫者要善於體悟”、“盡信書,不如無書”、“治病不可見病治病”、“愈病之三要”、“病真藥假”、“醫貴識病”等觀點,對後世中醫學術思想的演變有大的影響。

《程杏軒醫案》現有多種清刻本收入《珍本醫書集成》和《中國醫學大成》中,是一部學驗俱富、別具特色的醫案佳作。

作者

程文囿,清代醫學家。字觀泉,號杏軒。安徽歙縣人。生活於乾嘉(1736-1820年)間。少時學儒術,長改習醫,鑽研方書,遂精醫術。以醫書浩繁難檢閱,乃積數十年之力,上自《內經》,下至近代名醫,綜貫眾說,編成《醫述》十六卷(1826年)。書中輯歷代醫籍三百餘種,兼及經史子集,保存中醫學術資料甚富。尚有《程杏軒醫案》(亦名《杏軒醫案》)三集(1829年刊)集所治疑難病證之驗案,對真寒假熱、實證類虛、陰極似陽等證,辨析甚明,且遣方用藥靈活多變,於學者多有啟迪。門人倪榜、許朴等繼其術。

特色評析

選案精嚴新人眼目

醫案之選貴在能予人以啟迪,新人耳目。如程杏軒這樣的名醫,經治患者無慮萬千,但程氏終其一生,所選醫案僅192則,可見其著述之不苟,採擇之精嚴。

縱觀全部《杏軒醫案》,雖非篇篇皆是“超邁民眾”,“心思開闊”之作,但多數確非庸常浮泛之案。或記臨床罕見之病,如初集“洪臨川兄幼女偏廢”及“方氏女孩帶下”案,一為兒童偏癱,一為幼女帶下,程氏著而錄之,以廣見聞;或述審證之難,如初集“洪荔原翁尊堂大頭時疫,真熱假寒之證”及“家炳然兄女肝鬱氣厥,實有羸狀”案,辨寒熱虛實真假,示人以規矩;或述舌脈之異,如初集“汪木工感證,舌苔變易之奇”,“李某陰證傷寒見純紅舌”,“農人某傷寒,誤服涼藥,舌見人字紋”,“汪某頭痛,預見真髒脈”,“王木工反關脈”案,言舌脈之變異,真切如聞;或言選方用藥獨特之心得,如初集“菜傭某單腹脹”案,本《內經》“雞矢醴”方加大黃而治癒;續錄“葉蔚如兄脅痛(據案所述,脅痛即今所言帶狀皰疹)便秘”案,用孫一奎《赤水玄珠》方,方由栝蔞、紅花、甘草三味組成,一劑而效;再如初集“族人聯升休息痢,證治奇驗”案,用陳復正《幼幼集成》單味鴉膽子方,再服而愈。並發感嘆:思治虛怯沉疴,參芪歸地有用數斤愈者,治傷寒熱病,姜附硝黃有用數兩愈者,何此物每用不過二、三分,治積年之病,其效如神,物理真不可測!或言愈病之奇,如初集載“汪氏婦鼻衄,止衄奇法”,以粗琴線兩端各系錢百文,懸掛項下,實即借銅錢的重力作用而起物理壓迫止血之效。凡此諸案,確能令閱者心開思闊,耳目一新。

著述嚴肅言必據實

杏軒醫案《程杏軒醫案》

醫者治病,所據為醫理,若能結合前人之醫案相互印證,則審證用藥,進退更為裕如。但若所憑醫案之真實性值得懷疑,則一切無從談起。

無庸諱言,前人醫案是難以盡信的。或語涉怪誕,或矜夸異常,大言不慚,或言醫事者少,而言人事者多,喧賓奪主,標榜醫名,或敘證太簡,又無接方轉藥,令人無從揣摩,種種流弊,不一而足。但程氏著述嚴肅,鄭重不苟,其選錄醫案,一是給學者示得心應手之規矩準繩,一是用以自驗學力之淺深(《杏軒醫案初集•自序》)。故每敘一案,皆簡介病史,指明主症,詳闡辨證,最關鍵的是案後涉及轉歸預後,如此可使讀者窺其全豹,評判得失有所依循。案語文字平實曉暢,親切不浮,不掩己功,但也不諱己過,讀之如與作者、患者晤對一室,謦咳可聞。如初集“洪楚峰孝廉中髒殆證,再生奇驗”案,程氏以其中髒見五絕證候,目為不治,免為處方地黃飲子合大補元煎,也只是聊盡人事,詎意服藥後,痰平鼾定,目開能言,漸次調理而愈。效出意外,而不是意其必效,是謂有實事求是之心,無譁眾取寵之意。

此外,案中尚有記述多則久治不應和不藥自痊案,如續錄載“族婦眩暈,續堂弟媳所患證同,治皆無效,不藥自痊”及“堂妹吐證”(神經性嘔吐),言情志之疾,未可全憑藥力,若情隨境轉,常可向愈。言意外之效,或是久治無效,或是不藥自痊,只說明醫學的“此事難知”,作者從實而錄,並不降低自己名醫的身份,相反,誠實不欺之心,更令人增欽仰之情。

尤令人感興趣的是,有相當數量的醫案,根據其記述,可以確指為現代醫學的何病,益見作者見聞廣,經驗富,記述信。如上文中已述及的帶狀皰疹案,阿米巴痢疾案,幼女偏癱案,神經性嘔吐案,尚有初集“方玉堂翁孫女暑風驚證”案,敘及乙腦後遺症有數月而愈者,有數載而愈者,有終身不能愈者;再有初集“吳禮庭兄時感腫腮消後,睪丸腫痛”案,述及腮腺炎並發睪丸炎;他有初集“方繡文兄夫人懷孕,日吐清涎數碗”案,言妊娠反應,劇烈嘔吐,“胎前諸治不應,產後不治自痊”;還有初集“柳蔭千兄令愛無故發斑”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初集“族媼血崩奇證”,述及歷見病此,皆告不治,實為今所稱宮頸癌;初集“梅文彩兄令堂病類噎隔奇證”案,似隔非隔,病此十餘年,肌肉不瘦,起居如常,其病為胃腸神經官能症無疑。如此著錄詳細,在古代醫家醫案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近代名醫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部分醫案差可比擬,只能說明作者臨床觀察之細與著述鄭重不苟之心。

需要指出的是醫案輯錄,“先生以出於一時論列,詳略或殊,始末未備,不欲付梓”(《杏軒醫案輯錄》序),因門人以葉氏醫案也為臨證筆記,且語多簡括,義少發明,而先生此案“證必求其本,治必折其衷,發聾覺聵,引示迷津”(《杏軒醫案輯錄》序)為勸,倉促付梓,預後不及隨訪而多記載闕如,是為美中不足。

也案也話啟人心思

《杏軒醫案》不是簡單的診病日記的摘抄,而是一部帶有醫話性質的醫案選集。案語夾敘夾議,或揭示病機;或點明治法;或三言兩語,要言不煩;或議論風生,言無剩義,貴在能指示迷津,啟迪心思。《醫案•輯錄》收輯的醫案,是程氏晚年的作品,多數醫案可以做醫話醫論看,蘊涵了程氏一些重要的學術思想,不可以其議論多而忽慢之。如輯錄“鮑禹京翁夫人厥證治法節略”案就是一篇論述厥證的重要論文,其中發明由郁致厥的“肝厥”治肝三法,辛散、酸收、甘緩,以“逍遙散”為的對之方,道前人之所未道,豐富了後世肝病的治法,該案論病議治,斟酌方藥,細緻熨貼,已臻化境,值得細玩。

《杏軒醫案》選材精嚴,記述詳實可信,是一部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醫案佳作,觀其立論辨證上溯岐軒,祖述仲景,既服膺景岳之通達平正,又取法天士之輕靈活潑,吸納百家,冶為一爐,蔚然成一臨床大家。

佳言警句述評

為醫首重明理

源自續錄“張汝功兄乃郎嗽久傷陰”案。程氏以齠齔小兒,嗽久不愈,陰分受傷,因病戒食葷油多日,又苦於吃藥,故別出心裁治以食療,囑以甜雪梨、精豬肉煮湯啜之,其肉復與粳米稀粥同食。患兒食而甘之,數日而效,浹旬而愈。其父嘆曰:人知藥能療病,不知藥反增病;人知食肉病復,不知食肉病癒,醫理淵深,誠不易知!程氏再借患者家屬之口,二申“醫患不明理,理明則治病視諸掌矣”之旨。為醫不明醫理,何異於盲子夜行!然何以明理?首先要具備通識和常識;其次為醫自然要精勤不倦,廣讀醫書,如程氏徜徉馳騁醫籍之中,窮源極流,何患醫理不能明!

讀盡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源自初集“汪木工感證舌、苔變異之奇”案。程氏見舌、苔由“微黃而潤”,繼則“色紫肉碎”,終則“形短而厚,滿舌俱起紫皰,大如葡萄”,診視五日,變幻如出五人,故發感概:“生平歷治傷寒瘟疫諸候,曾未見此舌苔”,“方書也鮮言及,真匪夷所思也,諺云:讀盡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洵非妄語!”醫者以愈病為能事,紙上談兵,其言再辯,終也無濟於事。舊時讀書人,多喜涉獵醫書,但若無臨床基礎而侈言醫學,常易害事。故徐大椿有“涉獵醫書誤人論”(《醫學源流論》)。作為醫者,固然要廣讀醫書,窮研醫理,但更要多臨證以增長見識和才幹。

不服藥得中醫

程氏在醫案中多處言及“不服藥,得中醫”,這一醫學認識得自於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使他初步體會到有一些疾病,是可以不仰仗醫藥而自然向愈的,一個醫生承認這一點,是需要勇氣的。《杏軒醫案》以自己的親身的臨床觀察,著錄了一些不藥自痊的個案,這在醫家的著作中是不多見的,對醫者、病家都有參破天機的警世作用。另一方面,若認證不清,盲目施治,不見其功,反見其害,使得本可治癒的疾病變得不可治,是治療比不治療更壞。故程氏反覆強調,病傷可醫,藥傷難醫,倡言慎藥。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其態度雖然謹慎消極,但防止醫源性疾病和藥源性疾病的產生的這一認識應是可取的。

情志之病未可全憑藥力

杏軒醫案《程杏軒醫案》

程氏言草木無情之物,難以治有情之疾。情志之病,未可全憑藥力,這也是其臨床的有得之言。臨床醫生對於情志內傷,懷抱憂鬱的心理精神疾病,往往較軀體疾病更難措手。常言道:心病要用心藥醫。杏軒先生凡遇此類疾病,總是力勸患者屏煩頤養,或心齋坐忘,或逍遙逃禪,而不是唯藥至上。

醫者要善於體悟

為醫要講求悟性,應隨機觸發,不可膠柱鼓瑟,執板方以統治百病。初集“吳立亭翁孫傷暑危證治驗”案,言患兒傷暑發熱吐瀉,神煩體躁,唇赤舌黃,四肢厥冷。欲用涼劑,則恐有吐瀉現證而礙脾胃,姑擬六君子湯除白朮(嫌其性燥)加川連、木瓜、黃土、稻花,安脾胃,祛暑邪,但服藥不效。時值赤日當空,暑氣正酷,程氏偶見庭前花卉枝葉枯萎,童子汲水溉之而生機活現,因悟病機,乃與生脈地黃湯養陰生脈而效;續錄“次兒光墀單腹脹奇驗”案,言程氏次子從夏間患腹脹纏淹至冬臘,漸至食入則嘔,腹大如鼓而成單腹脹,百治不效。忽睹梅梢蕊放,見景生情,鏇摘數十枝,令以湯泡代茶,日啜數次;機關一旦勘破,觸類而旁通,家有藏釀,以木瓜橘餅各三錢,合村醪煎熟,以藏釀對沖,晚飲兩杯,如此啜飲三日,腹中微鳴,不時矢氣,堅硬稍軟,迨至旬余,脹勢減半,二便覺爽,食入不嘔,夜能安臥,一月後,腹脹全消。兒愈後,人奇其故,梅花治脹,出於何書?程氏答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予之會心偶中,無古可師,大概梅占先春,花發最早,其氣芳香,故能舒肝醒脾;橘皮調和諸氣;肝以斂為瀉,木瓜酸柔,能於土中瀉木,更藉酒力,是以得效。上兩案治方,程氏似乎得之於偶然,實際上還是平素學有根底,才能一觸即發,會心不遠,如胸無點墨,即便是躊躇再三,也還是苦無良策。所以悟性固得之於天機,但也還要後天的力學磨礪。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源自初集“汪氏婦熱病,喜飲沸湯”案。記汪氏婦壯熱不退,目紅唇乾,便秘溲赤,舌黑起刺,脈弦數有力。依證應治以清泄之劑無疑。意其必渴欲飲水,但婦竟以不甚渴,只是喜飲沸湯作答。如此熱症,當渴飲水,何反嗜飲沸湯?殊不可解。程氏忽憶律法:二罪俱犯,以重者論。今脈證一派陽熱,怎可以喜飲沸湯一症為疑而改弦易轍,姑先以微涼小白湯投石問路,但藥後病狀仿佛,知藥不勝病,乃進大劑白虎湯,石膏重用至四兩,如此寒涼疊進,始熱退神清。是案,程氏未以一葉障目而不見森林,從全局著眼,舍喜飲熱湯一症而不問,果敢投以寒涼重劑而獲功。假使拘泥醫書成法,以喜熱飲為寒證而投溫藥,豈非抱薪救火。故程氏感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杏軒醫案初集•自序》云:“夫醫之為術也,蔑古則失之縱;泥古又失之拘”,可以與此言合觀。醫書之所言,多為其常,使學者有所遵循,但臨床千變萬化,病家豈能按書生病,若醫者不究明所以,不知變通,一味唯書是問,削足適履,豈有不僨事者!

治病不可見病治病

見病不治病,實即治病求本之謂。該言源自初集“王氏婦痹證”案及輯錄“江氏子足痹”案,以痹證多以疼痛為主訴,醫者患者皆喜用風藥如桂麻羌獨之屬,祛風通絡止痛,圖快於一時,殊不知藥性峻烈,難以監製,最終耗傷氣血,故不見其益,反見其害。若從補益氣血,調養脾胃,培補肝腎著手,雖收效緩慢,但能守方不移,終竟會獲全功。故程氏戒言“醫貴變通,未可見病治病,印定眼目,”“見病醫病,非但病不能醫,而命也難保也!”

愈病之三要

源自續錄“饒君揚翁公郎風溫證治原委”案。言程氏治此風溫重證獲痊,其關鍵有三:一是自己審證準確,成竹在胸,無所猶疑,一心赴救;二是患者及家屬擇醫不二,即使中途稍遇波折,始終篤信不疑;三是再有戚友同人不妄加議論,道是說非,共襄其功。故程氏概言:凡起一大證,務須病家能篤信,醫者有主持,旁人不妄議,三者失一,不可為矣!真可以說是參透了患者之情,醫者之情,旁人之情,深得愈病社會學之旨,發人深思。

病真藥假

病真藥假一語,殊堪玩味。病無假病,是客觀存在,藥假是相對於病真來說的,而不是說藥材假。醫者處方用藥,是根據自己對疾病的主觀認識而定,認識是主觀的,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不真實的,《內經》說“病為本,工為標,標本相得,邪氣乃服”,如標本不得,藥不對症,藥當然是“假藥”。捫躬自問,作為醫者一天開出多少“假藥”,真令人不寒而慄。前人有言:臟腑如能語,醫師面如土,也是警示醫者要提高醫術,減少誤診誤治,儘可能做到病真藥真。當然,醫生對疾病的認識永遠落後於疾病的變化的,病真藥假,也永遠會存在。在程氏的那個時代,虛癆(結核病)較之現在的癌證還令人恐怖,所以“病真藥假,終難圖功”,今天,結核病已有特效治療,程氏對虛癆而發的無可奈何的病真藥假之言,已經成為歷史。因此,病真藥假也是相對而言的,醫學總是朝病真藥真向前進步的。

“子何神耶”

源自初集“吳禮庭兄時感腫腮消後,睪丸腫痛”案。言當時“豬頭瘟”流行,程氏先診得吳禮庭腮腫消後,睪丸鏇腫,痛不可耐,以景岳暖肝煎加吳萸而愈。後另一男子也以“豬頭瘟”求治,程氏據前經驗,以“得無耳旁腫消,睪丸腫痛乎”相詢,該患者驚言“子何神耶”!按“豬頭瘟”即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常侵犯成熟的生殖腺,在成年男性多在腮腺腫大後一周並發睪丸炎。由於程氏了解了此證的演變規律,問診就不先以寒熱、飲食、睡眠等尋常語,而是直揭病之要害,故引得病家有神醫之嘆,說明醫家識病的重要。中醫也講辨病,但限於歷史條件,主要走的是辨證的道路,“子何神耶”之嘆足引起我們今天治中醫者的思考。

評價

清劉權之:“新安程子杏軒,深於醫,著有《醫案》一書,發明其理甚悉”、“《醫案》一書,謂與《靈樞》、《素問》並傳可也。”清鮑桂星:“攬要則象綱之挈元珠,鉤沉則紀昌之貫輪虱。 生枯起朽,能事匪一,視色察毫,殊績累奏。生枯起朽,能事匪一,視色察毫,殊績累奏。 雖葛仙金匱之作,孫氏龍宮之秘,隱居本草之錄,宣公集驗之書,方茲蔑矣。雖葛仙金匱之作,孫氏龍宮之秘,隱居本草之錄,宣公集驗之書,方茲蔑矣。”

今人認為,《醫案》一書選輯諸家醫案“務求超群邁眾,閱之令人心思開闊”、“超群邁眾”,“心思開闊”正是《杏軒醫案》的特點,移之作為評語,可謂恰如其份,名副其實。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成方切用》
《程杏軒醫案》
《導引圖》
《滇南本草》
《東醫寶鑑》
《讀醫隨筆》
《仿寓意草》
《察舌辨症新法》
《道樞》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此事難知》
《叢桂草堂醫案》
《丹溪心法》
《馮氏錦囊秘錄》
《洞天奧旨》
《痘疹心法要訣》
《讀過傷寒論》
《讀素問鈔》
《丹台玉案》
《對山醫話》
《褚氏遺書》
《存存齋醫話稿》
《常用中草藥手冊》
《瘡瘍經驗全書》
《慈幼新書》
《程氏易簡方論》
《刺灸心法要訣》
《得配本草》
《產寶》
《兒科醒》
《跌損妙方》
《瘋門全書》
《丁甘仁醫案》
《常用中草藥圖譜》
《二如亭群芳譜·藥譜》
《常用經穴解剖學定位》
《痘疹心法》
《黨參新研究》
《伏瘟證治實驗談》
《大觀本草》
《大生要旨》
《產孕集》
《丹溪脈訣指掌》
《丹溪先生醫書纂要》
《長沙方歌括》
《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治要》
《澹寮集驗方》
《長沙藥解》
《程原仲醫案》
《赤水玄珠》
《崇實堂醫案》
《得心集醫案》
《得宜本草》
《產寶百問》
《滇南本草圖譜》
《吊腳痧方論》
《調疾飲食辯》
《傳信方》
《傳信適用方》
《疔瘡要訣》
《訂正金匱要略注》
《訂正傷寒論注》
《東北藥用植物原色圖志》
《傳忠錄》
《東垣十書》
《東莊醫案》
《董汲醫學論著三種》
《董氏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產科四種》
《痘科鍵》
《痘科類編釋意》
《痘科正傳》
《痘學真傳》
《痘疹百問秘本》
《痘疹傳心錄》
《痘疹大全八種》
《痘疹定論》
《痘疹廣金鏡錄》
《痘疹會通》
《痘疹金鏡錄》
《痘疹精詳》
《痘疹論》
《痘疹全書》
《痘疹四合全書》
《痘疹碎金賦》
《春溫三字訣》
《蠢子醫》
《痘疹真傳奇書》
《痘疹正宗》
《痘疹專門》
《痘治理辨》
《慈航集》
《慈濟方》
《產科心法》
《產育保慶集》
《遯園醫案》
《刺疔捷法》
《陳蓮舫醫案秘抄》
《范東陽方》
《方氏脈症正宗》
《陳氏小兒病源痘疹方論》
《費伯雄醫書二種》
《風癆臌膈四大證治》
《成方便讀》
《存真圖》
《伏氣解》
《達生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