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費氏針對《醫方集解》所載方藥詳加評論,從中反映出費氏在方劑學理論研究方面的見解和成就。作者強調辨證論治,反對濫用方藥。他的評述對後世深入學習方劑理論,正確掌握制方之法及臨床用途,具有較高價值。作者

費伯雄(1800~1879),字晉卿。江蘇省武進縣孟河鎮人。費伯雄生長在世醫家庭,家學淵源,先儒後醫。懸壺執業不久,即以擅長治療虛勞馳譽江南。道光年間(1821~1851)曾兩度應召入宮廷治病。先後治療皇太后肺癰和道光皇帝失音證,均取得顯效。為此獲賜匾額和聯幅,稱道其“是活國手”。至鹹豐(1851~1861)時,費氏醫名大振,遠近求醫者慕名而至,門前時常舟楫相接,孟河水鄉小鎮此時也以醫藥業發達而成為一個繁盛地區。費氏博學通儒,醫術精湛,人稱其以名士為名醫,蔚然為醫界重望。
費氏幾十年行醫生涯積累了豐富的臨征經驗,平素治學頗多心得,乃著手著書立說。他認為醫學發展至今蕪雜已極,必須執簡馭繁救弊糾偏,以使後學者一歸醇正。為此,他投入一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從臨診實際出發,博採古今學術之精華,不參雜門戶偏見,努力探求立論平允不偏的醇正醫學。筆耕數載終於完成《醫醇》書稿(共24卷),並付刊刻,不料此書文稿連同藏扳一併毀於鹹豐年間一場戰火。此時,費氏避太平天國戰亂於古延陵之寓齋(在蘇北泰興縣五圩里),復患腳疾步履艱難,終日坐臥室中,值此閒遐時日,潛心著述,追憶往昔著作內容,隨筆錄出。撰成《醫醇剩義》4卷。書成於同治二年(1863年),刻印之後盛行於世。嗣後又撰《醫方論》4卷(1865年)。
綜觀費氏醫學思想,以“醇正”、“緩和”為特色。其學術源於歷代各家學術,由搏返約,取各家之長補偏救弊。《清史稿》有傳,評曰:“清末江南諸醫,以伯雄最著。”其子孫繼承家學,以醫名世。孟氏費氏作為著名醫學世家和學術流派蜚聲進代醫壇。著《醫醇》二十四卷,惜毀於戰亂。同治二年(1863年)追憶原書內容重撰,僅得十之二三,易名《醫醇剩義》四卷。另著《醫方論》、《食鑒本草》、《本草飲食譜》、《食養療法》、《怪疾奇方》等。子應蘭、孫紹祖、榮祖均傳其業。
出版年份
公元1865年
簡介
醫方著作。四卷。清·費伯雄撰。刊於1865年。本書系根據汪昂《醫方集解》中的方劑次序,刪去原書各方的主治與注文,然後逐方予以評述。作者評述諸方大多能評得其綱紀,具有較強說服力,除臨床上肯定的方劑外,對原書中一些選用不當的方劑明確地闡述了個人看法,頗多可取之處。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等。
《珍本醫籍叢刊》書目
《珍本醫籍叢刊》為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本叢刊包括從經典理論、臨證診療,到中藥、方劑、氣功、養生等各個方面的古籍,並對這些古籍版本的原文,進行了標點和簡單的校注。 |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