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醫林纂要探源》,綜合性醫書十卷。清·汪紱輯於1758年。作者集諸家醫書分類編輯而成。卷醫源,共47條,闡述陰陽五行、臟腑部位功能、脈象;卷二-三分析藥性180餘味;卷四-十選輯方劑630餘首,以張仲景、李東垣方居。全書資料比較豐富,條理清晰。然終屬述而不作,無多創見。版本
現存五清刻本。作者
汪紱,[清](一六九二-一七五九)初名垣,字燦人,號雙池,又號重生。安徽婺源人。博綜儒經,以宋五子為歸。著述頗富。晚年之閩中,館楓嶺、浦城間。少時家貧,傭於江西景德鎮為畫碗之役。所繪山水、人物、花鳥,精細適異聚工,惜無款識,人罕知之。卒年六十八。汪紱,清乾隆年初諸生。時為東南名儒,學識淵博。汪紱生平清苦,精研不綴,然不尚舉業,只為師授徒。自幼天資聰穎,初由母親江氏口授《四書》、《五經》,八歲全部成誦。從此讀書稟母教導,不曾從師讀書。及二十三歲母親病逝,汪紱聞聽父親淹滯金陵,前往投奔,然為父親所不容。只好歸鄉葬母,無法自活,到江西景德鎮畫碗為傭,並不綴讀書。二十七歲開始從事師業授徒,教讀于楓領(今福建浦城),直至六十八歲病逝前三月依然於安徽休寧縣藍渡學館中著書論學,一生未經仕途。
主要思想
其論學,認為:“學不可不知要。然所得要,正須從學得多後,乃能擇出緊要處”。讀《易》認為:“易理全在象數上乘載而來。”讀《春秋》則嘆:“《春秋》非理明義精殆未可學!”認為:“既當執其文,猶當深其意,陳其儀而不知其意,一祝史之事耳。”汪紱言醫已非言脈訣、藥性、醫方等,而另闢溪徑,“言醫之不易言也”,以期“學為醫者”。而其樸素唯物論亦見之於《物詮》,謂“天地萬物賾不可窮,乃觀其源焉,而天地萬物於是乎在。”大學士朱筠贊其“學體勘精密,貫徹內外,毫釐必析,由不欺以至於至誠。偶設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一如《詩韻析》謂:“後世執今以疑古,因而紛紛更變,徇今為式,將去古日遠,遺音不傳,而休文之旨不白,吾滋懼焉。”其治學精神可略窺一斑。汪紱一生學識博雜,不僅為徽派樸學大師,而學識旁及樂律、天文、輿地、兵法、術數、醫藥、卜筮等各門類,究其因,唯其聰穎好學而外,更因之治學理念,一以求知更求其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舍末求本,溯委知源,此學問真道也!其《醫林纂要探源》序中如此抨擊:“不患人不知書,而患在多知書,而究不知書;不患人不知醫,患在多知醫,而究不知醫,何則?共末其委則似,而其本其源則已失之。”此乃汪紱傳道授業、著者立說之精髓要義也。
社會評價
汪紱歿後,門人余元遴刊其書,並上之督學朱筠,以應求書之詔,鏇檄府建主祔祀紫陽書院。汪紱學行收錄於《清史稿·儒林傳》、《徽州府志·儒林傳》、《安徽通志·儒林傳》。江永曾高度評價汪紱“志高識遠,脫然韁鎖之外,殫心不朽之業藏名山”
主要著作
著有《易經詮義》十五卷,《書經詮義》十三卷,《詩經詮義》十五卷,《春秋集傳》十六卷,《禮記章句》十卷,《禮記或問》四卷,《參讀禮志疑》二卷,《孝經章句或問》二卷,《樂經律呂通解》五卷,《樂經或問》三卷,《讀陰符經》一卷,《讀參同契》三卷,《讀近思錄》一卷,《讀讀書錄》二卷,《儒先晤語》二卷,《山海經存》九卷,《理學逢源》十二卷,《詩韻析》六卷,《物詮》八卷,《六禮或問》六卷,《讀困知記》二卷,《讀問學錄》一卷,《琴譜》一卷,《醫林纂要探源》10卷、《藥性》1卷[2],《戍笈談兵》十卷,《六壬數論》二卷,《大風集》二卷,《九宮陽宅》二卷,《詩集》六卷,《文集》六卷錄時文六百首。生平著述共兩百餘卷,博極兩漢六朝諸儒疏義,元元本本,而“一以宋五子之學為歸”。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