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溫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漢撰。刊於1888年。田氏認為時行伏陰有似霍亂而實非霍亂。遂詳論此病,辨析伏陰與霍亂之區別,列述其原病、變症、死候、禁令、瘥後等情況,說理明晰,有獨到見解,可以啟迪後人。書中還摘取《傷寒雜病論》中與伏陰症同屬一派的陰病條文作為此類並觀,末附舌鑒圖25幀。現有初刻本《珍本醫書集成》本等。作者
田宗漢(1839—1906),字雲槎,號瀛嶠,漢川人。清鹹豐貢生,家有收藏萬卷古書籍書樓一座,名“對古樓”,田少時讀書其間。“喜軒歧醫學,輿地圖經,策論兵書。尤愛測算技術,懷有為鄉邦澹災拯溺”之志。年未二十,投筆從戎,所經江河,留意考察,更著意於漢江利病。1858年由樊城軍營返縣,船過鍾祥獅子口潰口處,對潰口原因實地考察,於次年2月,撰寫《上請官中堂留獅子潰口不築書》,提出治理獅子口下游水患方略。1883年,漢水決堤,漢川全境幾成澤國,時田解甲歸田,幾次上書請求疏浚漢水,均以“集費維艱”不納。
1884年,為摸清漢水利病,以便治理水患,“裹糧帶丁”,走遍漢川全境和湖北境內的漢水流域,實地測量,繪製地圖。所到之處,輒訪問父老,儒生和農、商,漁、樵,對水利、農業、祥災,深入調查考據。先後撰寫《漢水源委考》、《治漢要略》、《漢川圖記徵實》、《湖北省漢水圖說》,繪製《漢川縣輿圖》。《漢川縣輿圖》初測於1884年,後經三次複測定稿付印,前後歷時11年。為湖北第一張縣域平面圖。《湖北漢水全圖》對湖北漢水流域的城池、疆域,沿革、天度(經緯度),山鎮、堤防、田賦,物產、集市,職官、兵事以及漢水利病和治水方案,作了詳細記載和說明。《湖北漢水全圖》定稿於1901年,始測於鹹豐年間,歷時40餘年,為湖北最早的《漢水全圖》。早在1896年,田即主持騰池河疏浚工程,設計在烏柏口修建朝天石閘的方案,創製“排壅龍”和“制沙龍”等疏河器具。“乘流排壅”,“借水制沙”,“數日之工,較挖挑兩月尤多”。但十易寒暑,工未竟,田懷著“對古樓藏萬卷書,烏柏口遺恨萬年”的悲憤而含恨終天。疏浚之事亦隨停。
田亦精於醫事,在隨軍征戰和探索漢水利病之餘,就民間疾病,進行醫學研究。著有醫書8種,彙編為《醫寄》。其中《醫寄伏陰論》於1888年出版,1947年被編入中華書局印行的《珍本醫書集成》,1982年又被編入中華書局出版的《清史稿藝文志補編》。《醫寄痰飲治效方》,於光緒年間出版,1965年又經漢川縣衛生協會整理再版。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