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醫門補要》是清朝趙濂編著的一部臨症經驗錄,該書宗歷代名家先哲的醫理,結合作者本人歷年治療內外科疾病的臨證心得,用通俗易懂和簡潔的文筆進行敘述。全書或以醫理論述,或以治法論述,或以病症論述,或以診法論述,內容主要涉及辨別症候,掌握病機,正確施治和疾病轉歸等,尤其注重外科雜證各種症候的手術治療和部分內治驗方。
作者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於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後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於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於變通和創新。
內容
1痔瘺病機
在《醫門補要·痔漏》中對痔病的病變部位和病因病理作了如下的敘述:“大腸盡處為肛門,肺與大腸相表里,氣主於肺。蓋勞碌忍飢,或負重遠行,及病後辛苦太早,皆傷元氣。氣傷則濕聚,濕聚則生熱,熱性上炎,濕邪下注,滲入大腸而成漏。”文中談及痔漏的發病部位位於大腸之末的肛門,與其聯繫的臟腑是肺臟和大腸,其病因病機主要歸納為兩方面,一則為過勞過飢,負重用力,久病誤治等因素導致正氣虛損,血脈滯阻,經絡交錯,衝突發痔;再則為多種原因引起濕聚熱生,下注並蘊結於大腸,導致筋脈鬱結弛解,衝突為痔。這些論述既宗歷代醫家之說,也是目前辨治本病的主要理論依據。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