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藥鑒》藥學著作。二卷。明·杜文燮撰。刊於1598年。卷一藥性總論,首載寒、熱、溫、平四賦,較之《藥性賦》有所增補,次記用藥、制方、禁忌、主病、運氣等內容;卷二分別論述173種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和臨床套用,其中對於各藥的氣味、陰陽、升降、分經及配伍套用,論述較詳。現有明刻本及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
作者
杜文燮,朝代:明,年份:公元1368-1644年。
書序
或謂持鑒以索貌者,不能得其腠理,而按方以索病者,亦不能神其變通,甚矣,方書之不可盡信也。嗟夫!方亦何負於人哉?唯藥不嘗試,方不經驗,漫立局以幸中者之過也。乃是編也者,首察病原,以補東垣之缺,次辨藥力,以佐仲景之偏;論證則由標本以及經絡,審性則由陰陽以及反畏;至運氣方脈,靡不精研,而常用藥味,又次第序之,以便檢閱,誠古今之明鑑也。考古尋方之士,得是書而存之,則療病不必指掌,審藥不必大觀,無素問而達生,無叔和而知脈,他如心法如辨疑,諸家方術,悉註腳耳,當令隨叩隨應隨效,而斯人之不病於夭札者,信有賴也。若目為群書而弁髦焉,是舍鑒而求之妍媸也,有是哉。
用藥經驗略述
《藥鑒》成書於1598年,為明代名醫杜文燮所著。杜氏崇尚東垣學說,注意本草研究,辨證用藥精要。所著《藥鑒》一書,既選錄前人治病經驗,又總結自己用藥心得,內容較為豐富,對臨床有一定指導意義。
杜氏在《藥鑒》中指出:“根梢各治,切勿混淆。生苗向上者為根,氣脈上行。入土垂下者為梢,氣脈下行。中截為身,氣脈中守。”將藥物的四時生長特點與辨證用藥相結合,從而確立最佳用藥部位。上焦病者用根,中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根升梢降中守不移,符合中醫“比類取象”理論,使用藥更趨合理。
杜氏認為藥物“熟則升,生則降”。以芩、連、知、柏為例,治療頭面及手指皮膚病患時,要略用酒炒,能借酒力使藥氣上升。而治咽以下胸以上病患時,要略用酒浸。治臍以下病患時則生用。認為藥之生熟得當,能切中要害,充分發揮藥物功效。如附子、麻黃加工熟制後,毒副作用得以消除,正其身而去其劣,使藥到病除而又無後患。
古代醫藥文獻中,早期的“毒藥”通常是藥物的總稱。後世醫藥著作中所稱的“毒”則是指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藥物。“毒藥”用之不當,可導致中毒。杜氏曰:“服附子後,身目紅者,乃附毒之過,急用蘿蔔搗汁一大碗,入黃連、甘草各五錢,犀角(現禁用,可用其他藥物代替)二錢,煎至八分飲之,其毒即解。如解之遲,必然血從七孔中出,決死何待。”將古代附子中毒的症狀、因果關係、解毒藥物及使用方法,盡述其中。對大黃、麻黃服用後所產生的毒副作用,也有分析介紹。這是古代醫家的寶貴經驗。
升降學說是中醫獨特的理論,不管是研究中藥藥理,還是探討中醫病理,掌握升降學說的要領,對指導臨床制方與用藥有很好的實際意義。杜氏在《論升麻柴胡木香檳榔四味同用功效》中曰:“病在上膈,法當用木香、檳榔以降之;病在下膈,法當用升麻、柴胡以提之。然或泄瀉脫肛後重,疼不可忍,是乃氣下陷也,法當舉之以升麻、柴胡,和之以木香,攻之以檳榔。”認為升麻、柴胡、木香、檳榔四味同用,對久泄脫肛患者,須於昇陽舉陷中佐入少量清泄導滯之品。升清氣以上行,逐濁氣而下降,能使脫肛舉而後重除。人體升清降濁功能失常所產生的病證相當廣泛,杜氏在臨床上將上述四藥有機地結合運用,以治療升降失常病證,見解獨到。杜氏豐富的用藥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