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鼓子詞](/img/e/5a8/nBnauM3X0gTN5cTOzYjMyUTOyITMyETOzAzMwADMwAzMxAzL2I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現存鼓子詞都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階層寫景抒情之作,多用於朝廷州府筵席宴會,有北宋歐陽修詠西湖景物的《採桑子》﹑趙令畤詠《會真記》故事的《商調蝶戀花》。宋元話本《刎頸鴛鴦會》(載《清平山堂話本》)一般認為也是鼓子詞作品。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
起源
鼓子詞最早是流行於宋代的一種民間歌曲,後來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興趣,他們利用民間鼓子詞的形式創作了一些鼓子詞的作品,如呂渭老的《聖節鼓子詞》、侯寘的《金陵府會鼓子詞》等。這些鼓子詞在形式上還比較簡單,一般由一個或二、三個同宮調的相同曲調聯成,如《聖節鼓子詞》就用《點絳唇》反覆兩次,《金陵府會鼓子詞》就只用《新荷葉》一曲而不再反覆。這種鼓子詞的進一步發展,就成為一種常在街市勾欄里表演的說唱音樂,如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戀愛故事的北宋趙德璘的《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鼓子詞》和《清平堂話本》里的《刎頸鴛鴦會》就是說唱鼓子詞僅存的兩個實例。前者用《商調蝶戀花》一曲反覆十二次,在每次反覆之間總夾有一段文言的散文;後者用《商調醋葫蘆》一曲反覆十次,在每次反覆之間總夾有一段口語的散文。這種鼓子詞在表演時,由一人主唱兼講說,另外幾人作為“歌伴”和唱兼器樂伴奏,其伴奏樂器以鼓為主,其他可能還有笛等管樂器和弦樂器。鼓子詞的伴奏樂器以鼓為主,其它有笛子和琵琶,吹笛了的人是不能唱的,一般要三個。
表現形式
![鼓子詞](/img/9/068/nBnauM3XwIDO1UjN3YjMyUTOyITMyETOzAzMwADMwAzMxAzL2I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歌唱特點
![鼓子詞](/img/b/97a/nBnauM3X1AjM4YjM2IzNyUTOyITM1MTO0QDMwADMwAzMxAzLyc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一個節目不論有幾段唱詞,均以一個詞調反覆套用。表演形式分為只唱不說和有說有唱兩種。只唱不說的,短者只用1首詞,如 侯寘的《金陵府會鼓子詞》,用《新荷葉》或《點絳唇》,呂渭老的《聖節鼓子詞》,用《點絳唇》;連用 2首的,如 姚述堯的《聖節鼓子詞》用《減字木蘭花》 2首;篇幅較長的,如歐陽修的《十二月鼓子詞》,連用12首《漁家傲》,分詠12個月的景色。有說有唱的鼓子詞,說的部分,有只用在節目開始時類似“致語”的小序,詞用駢文,格局比較固定,如歐陽修詠 西湖景物的11首《採桑子》,首有《 西湖念語》,最後說:“乃知偶來常勝於特來,前言可信;所有雖非於己有,其得己多。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 李子正詠 梅花的10首《減字木蘭花》,序文後說:“試綴蕪詞,編成短闋,曲盡一時之景,聊資四座之歡。女伴近前,鼓子祇候。”說唱相間運用的,僅見趙令畤《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一種,它開始一段介紹全篇說:“夫傳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今於暇日,詳觀其文,略其 煩褻,分之為十章;每章之下,屬之以詞,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又別為一曲,載之傳前,先敘前篇之義。調曰商調,曲名 《蝶戀花》。句句言情,篇篇見意。奉勞歌伴,先定格調,後聽蕪詞。”然後是一段唱接一段說,直至篇尾。全篇共用《蝶戀花》12首。用敘事體說唱 唐代作家 元稹的《鶯鶯傳》,將崔鶯鶯故事播之聲樂,形之管弦,對後來 金代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演唱西廂記內容的雜劇以及南戲的產生起了一定的作用。明代編刊的《清平山堂話本》中有《刎頸鴛鴦會》1篇,說唱 蔣淑珍和鄰人朱秉中相戀被丈夫張二官殺害的故事,唱詞用《醋葫蘆》10首,可能是源於宋代的民間鼓子詞,但尚待論定。
曲牌本
![鼓子詞](/img/4/8af/nBnauM3X0IjM0UjMxkjNyUTOyITM1MTO0QDMwADMwAzMxAzL5Y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鼓子曲牌,按其組織程式與連線格式,分為鼓子和越調兩大腔系,它們總共包括48個曲牌,其中多數曲牌又因其用場、詞格、曲調上的某些細微變化,又派生出少則兩個,多則五個不等的變體唱調,以此構成極為豐富繁雜的表現情緒的專長。如“邊關”、“皂羅”的悲傷憂悒,“一點油”、“太平年”、“倒秧歌”、“緊訴”的喜悅歡快。還有敘述情節的“詩牌子”,多樣用場的“石榴花”、“刮地風”、“疊斷橋”等,足供人們在相當寬裕的幅度內酌情使用。曲牌清雅悠揚,飄渺自如,幽靜化神,適用於表達喜、怒、哀、樂等各種思想情緒。
音樂伴奏
![鼓子詞](/img/6/eb0/nBnauM3X2ETMzAjN5QjMyUTOyITMyETOzAzMwADMwAzMxAzL0I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鼓曲類曲種的音樂為板腔體結構。唱腔以語言為基礎,依情走腔,依字行腔,一曲多用,板式變化多樣,剛柔並濟、韻味濃郁,演員的表演寫意傳神,雅俗共賞,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
蘭州鼓子詞
![鼓子詞](/img/4/2ea/nBnauM3XyUDO1ATN2UjMyUTOyITMyETOzAzMwADMwAzMxAzL1I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蘭州鼓子”原來稱之為“鼓子詞”、“鼓子”,蘭州人習慣稱為“蘭州鼓子”。蘭州鼓子的音域幽靜,弦律清雅,唱腔激昂。它的句式有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十一字。雖在句式上有長有短,但在格式上要求非常嚴格,不允許有加字、加句和減字、減句的情況出現。蘭州鼓子的曲調有越調頭、銀扭絲、三朵花子、太平年等曲調。
“蘭州鼓子”大多數以三弦為主,揚琴、二胡、笛、簫為輔,還有敲棒子、打瓶子、擊小鈴者。在過去,蘭州鼓子的普及不亞於秦腔,老蘭州人常聚於一處一人唱眾人和。以前,蘭州鼓子的曲調有 110多種,後來許多曲調如大平調、小平調、滄海困龍等,都慢慢失傳了。現在老藝人中間傳唱的曲調只有60多種,經常唱的只剩十幾種了。
![鼓子詞](/img/2/ef5/nBnauM3XxEjMxUzNzATNxYTOyITM1gTNyIzMwADMwAzMxAzLwU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蘭州市戲校曾辦過一個蘭州鼓子培訓班,專門請一些老藝人教蘭州鼓子,培養出了一些鼓子新人,還排出了《三難新郎》《一文錢》《拷紅》等小戲,受到過好評。後來,蘭州市戲校撤銷,鼓子訓練班也就不存在了。現市區主要在安寧區達家莊,馬灘、五一山社區、彭家坪鎮鄭家莊村等處,還有一些“好家 ”經常聚在一起過一把鼓子癮。如一年一度的桃花會,街道及村社的各種慶典活動,送文化下鄉活動,等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僅中國有關學者重視研究,而且還引起了許多外國學者的濃厚興趣。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美籍華人趙如蘭教授專程來蘭州錄製蘭州鼓子,她回到美國後翻譯成英文放映,影響極大。2006年,西北師範大學敦煌藝術學院主辦的亞太地區民間音樂會,蘭州市群藝館、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黃河風情周上,都專門演唱了蘭州鼓子。
困境與出路
![鼓子詞](/img/9/0a6/nBnauM3X4ITO0cTOwIzNyUTOyITM1MTO0QDMwADMwAzMxAzLyc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儘管人們一直在為蘭州鼓子做著很多努力,但是,蘭州鼓子藝人們的演唱活動仍處在一個非常原始簡陋的境地,人員青黃不接,現在比較活躍的藝人絕大多數都已六七十歲,每次舉辦活動大都是由藝人和愛好者自籌資金,因為沒有專門的場所,現在的幾個活動場所都是‘好家’們自發組織的。如果有一定的投入,如配備一些樂器、錄音設施,集中固定的演出場所等,這些對鼓子的挖掘和傳承是很有幫助的。
如何更好地做好蘭州鼓子的傳承和保護,首先要解決繼承的問題,就是要原汁原味地將老藝人的東西保留下來。特別是有些曲調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如“海調”“平調”“賦腔”等。因此,繼承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其次,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不能一陣風,要有一定的連續性,如像以前一樣開辦鼓子訓練班,吸引年輕人進來,專業團體搞專題性的表演等,這樣才能擴大鼓子的影響及普及面。可以排一些節奏明快,讓觀眾能坐得住聽下去的段子,樂隊的編配上更專業化一些,這樣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層次的觀眾到劇場中欣賞鼓子。鼓子能夠歷經千年流傳下來,就說明它是有價值、有極強生命力的。蘭州鼓子凝聚著無數藝人長期積累的藝術結晶,繼承和發揚這一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是每一個蘭州鼓子人的職責。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蘭州鼓子最為紅火的時候。接下來的“文化大革命”使鼓子遭受了滅頂之災,改革開放後,鼓子曾經興旺過,到 1994年以後隨著電視等文化傳播體系的日益普及,鼓子就從人們的視野中漸漸地消失了。
目前,蘭州市內大約有五六百人仍在堅持演唱鼓子,儘管許多正式的演出場合已經與他們無緣,但他們對蘭州鼓子的渴望之情卻始終沒有改變。如今鼓子的好家範圍比較狹窄。大部分愛好者的年齡都在40歲以上,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非常少。
蘭州鼓子是一個非常悠久的民間藝術。關於蘭州鼓子的產生時間許多人一直爭論不休,從唐、宋、元、明、清各有一套說法。《武林舊事》記載說:在宋代就已經有了“鼓子詞”,有些人認為,宋末安郡王趙令畸是鼓子詞的首創者。在鼓子藝人中流傳的一個故事,將鼓子產生的年代提前到了唐代,儘管不足為憑,但至少說明,蘭州鼓子是有些年頭的了。鼓子詞有一個曲調名叫打棗竿,據說它是唐太宗李世民打棗子時所唱的。
由於這些曲藝的愛好者日漸減少,絕大部分年輕人都投向了時尚的流行的各種節目。據記者了解,現在蘭州鼓子的老藝人不足60人,再加上散布在榆中、皋蘭等地的“鼓子”愛好者,全部人數不超過五六百人。
同時,這些民間曲藝的形式也不適應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和審美取向,儘管有些人大聲叫好,但在年輕人中間沒有多少市場。有關人士認為,應當把這些唱曲按照公益事業性質來給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