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籥”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周代,曾將我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自從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才得以我們親眼所見。因此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種樂器。
笛和簫的區別

簫的構造
簫由一根竹管做成,較曲笛長,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處吹氣發音。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五個音孔,背面開有一個音孔。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兩個圓孔是出音孔,可用來調音。在出音孔下面的兩個圓孔為助音孔,它起著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簫穗為裝飾。簫不設膜孔,專業演奏的簫音孔增至八孔,並帶有銅插口,可調節音高音低,方便於樂隊的合奏。簫依據材質和製作工藝以及音色的專業程度分為:普及簫,專業簫和精品簫。普通簫用紫竹製成,不論節數,外漆樹脂漆。對材質的要求低,適合於一般演奏和練習用。專業簫選用檔次較高的紫竹,製作工藝精良,適於音樂演出使用。精品簫的選材極為講究,對竹子的長相,老結度,竹子的發音,振動以及節數都有一定的講究,其中九節簫更是簫中珍品,都為演奏和收藏。區分簫孔

洞簫:直徑為2.2厘米左右,開前五後一六 個音孔通常民間流行的就是這種簫。現在有種改良洞簫,開前七後一八孔,音量比較大,轉調比較方便) 琴簫:直徑比洞簫略細,開前七後一八個音孔,音量比洞簫小,通常用於與古琴合奏。玉屏簫:直徑在1.05厘米左右,比琴簫還要細,開前五後一六個音孔,常採用貴州玉屏產的黃色竹子製作,這種簫音量更小,簫外有時雕龍刻鳳,一般用於自娛或作為工藝品。現代八孔簫:現在有一種八孔簫,管徑採用洞簫的尺寸,音孔像琴簫一樣開了八個音孔,稱為八孔簫,吹奏方法與六孔簫(傳統洞簫)完全一致,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這種八孔簫的優點是:音量大,轉調方便。一般在藝術院校最常用。
簫的分類

洞簫,直徑2.2左右,長60~80CM,傳統是6孔,也有7孔,現在多見8孔。頂端是吹孔,一般多是U型吹口,也叫鳳凰簫。琴簫管徑1.8CM左右。
南簫也叫大頭簫,一般都帶竹根,竹跟部內壁有螺鏇狀導流槽,簫體粗短,現在也多為8孔,吹口多是V型,或者UV吹口。而南管簫一般要求九節十目。台灣尺八仿照了日尺八的吹口,為外切吹口。
現在的簫發展的很快,資料上匯集起來也很不容易,我只是寫了自己知道的一些東西,有不同見解的朋友可以跟帖討論。
指法練習
筒音5的指法

作為這個調主音1。筒音作為5,那么開第一孔就是6,以此類推,第二孔為7,第三孔為1。第三孔旁邊標一個英文字母G,就是G調的簫。第三孔旁邊標著F,我們說這支簫是F調的。第一孔下面標著的音是筒音。第三孔是G,筒音是D,D音是G調的5。第三孔是F,筒音是C,C音是F調的5。第三孔是A,筒音是E,E音是A調的5。推算的方法,第三孔為1,下行四度為5,正好是筒音。我們習慣上以筒音的唱名,區別於不同的指法。筒音5指法是最常用的指法,也是本調指法。因此,要相當熟練地掌握筒音5指法是學習吹簫的關鍵所在。我本著先易後難、由淺入深的原則,總結並整理這些文字,以使廣大愛簫的朋友們能夠循序漸進,通過練習,達到一定水平。通過後面指法表可以看出,中音區4、5和高音區4、5這四個音都有兩種指法。在做指法練習時,兩種指法都要練,熟練以後,吹奏樂曲時怎么方便,哪種指法順手,就用哪種指法。練習五聲音階、七聲音階時,開始要放慢速度,然後逐漸加快。不是一遍練習裡面由慢漸快,而是一種速度保持從頭到底,然後第二遍時再換另一種速度。如第一遍每分鐘保持60拍(還可以再慢),第二遍每分鐘80拍,第三遍每分鐘120拍(還可以更快)等。三度、四度、五度音程綜合練習,不但可以繼續練習手指的靈敏性,還可以提高練習者的音樂素質。練習方法也是由慢到快。通過視奏可檢驗音階的練習結果。當然不是說只有把音階練得滾瓜爛熟,相輔相成,反過來再練習音階又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筒音5指法,可以用任何調簫進行練習。但為了照顧大多數音樂愛好者練習的方便和初學者最適宜用的簫以及一般演出時經常用的調,我們選擇三孔1為G音的簫,也就是G調簫作為練習用簫。
筒音作1的指法:
筒音作為1是一種常用的指法。這是音名、唱名、調性完全統一的指法。用G調(三孔1)簫,筒音作為1(唱名),筒音是D(音名),那么所吹出的音階就是D調(調性)。其它調簫以此類推。 筒音作1時要注意7這個音。7的指法是將所有指孔全部打開,中音7和高音7一樣,只有這一種指法。吹7音時請注意音準。一般的簫筒音作1時指孔全部打開吹7音,音高還有點偏低,那么我們就要從氣上加以控制。具體做法是: 氣息加強一點,風門略小一點,將簫往下壓一點,這樣等於吹孔向外翻,將7音校正到準確音高位置。以上所說的動作,只是一點點,此種方法也適用於其它音孔。如果某音略高,那么動作正好相反,氣息減弱一點,風門略大一點,將簫往上抬一點,這個音就能略低一點。當然不能所有的音都這樣做,要是不準的音孔太多,就該採用其它方法調整音孔了。
筒音2的指法
筒音作為2也是常用指法之一。 用G調(三孔1)簫筒音作為2吹出的音階是什麼調呢?
有兩種推算方法,
一是從筒音D往下數,D是2,C是1。筒音2是C調。
另一個是從三孔G往上數,四孔A,五孔B,六孔C(半孔),D是2,G是5,C肯定是1,C調。
筒音2所注意的指法有以下幾種,第二孔按半孔為4音,也可以用*指的方法,這種*指方法吹出來的4音偏高。過去民間藝人常用這種指法,現在一般都採用按半孔指法。中音1、2和高音1、1各有兩種指法。
筒音6的指法
筒音作為6這種指法,不是常用指法。由於半孔較多,不宜控制,所以練習曲難度相對比其它指法難度大。但是筒音6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指法,而且別的指法不能代替,因此花時間練習筒音作6的指法是十分必要的。筒音作6上行小三度是1,用G調簫練習筒音是D。D等於6(全按),E等於7(開一孔),F等於1(一孔全開,二孔開半孔)。那么,筒音作6的指法是F調。 筒音作6時的第二孔,第五孔,第六孔都要開半孔。中音區的1、4、5、6和高音區的1、4、5、6都有兩種指法。
保養與維修

插口有兩個作用:
第一可將簫的上端及下端拔出,減少簫的長度,便於攜帶;
第二可在天氣溫度變化時,調整插口長度,使簫保持正確的標準音以便和其它樂器合作,這是設計插口的主要作用。
其具體作法如下:
在標準室溫20攝氏度時將上插口拔出3毫米下插口拔出2毫米,將標準音孔調到440頻率,因竹製的簫管和其它物體一樣有熱脹冷縮的物理性質,夏季時管壁受熱膨脹,竹管內徑縮小,音偏高;冬季時管壁在低溫下收縮,內徑反而加大,音偏低。這樣就需要通過調整插口來校正音的高度,使之保持440的標準音高。下插口也是幫助調整音準的,因上插口拔出的越多,筒音及一、二孔音比五、六孔音偏高,音程關係不準,需要將下插口相應拔出,調整音程關係。如只有上插口沒有下插口,可調整後出音孔(擴大),或用膠布將後出音孔貼上少許(根據需要貼)也可以幫助調準音程關係。如要將上插口插上,也要相應插上下插口或將膠布揭下。
經典曲目

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於昭君出塞的故事,優美委婉,又帶有淡淡的憂傷。
《平湖秋月》:
這是一首廣東音樂,曲調優美動聽,富有詩意。樂曲描寫了美麗動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樂曲既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又表現出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的動態。常與古琴合奏。
《欸乃》:
此曲系後人據唐柳宗元《漁翁》中“欸乃一聲山水綠”詩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縴的號子聲,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讚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關山月》:
古木蘭詩中有“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對遠戎邊疆的不滿情緒。
《良宵引》:
根據古琴獨奏曲改編。樂曲共分三段,第一段鏇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鏇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鏇律昂揚,華彩多姿。
《泛滄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為《瀟湘水雲》的序曲,表現“志在駕舟於五湖”(《神奇秘譜》)的意境。元兵南侵時,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遊船。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色,便引起他對外敵入侵、時勢變遷的愁緒,於是作《瀟湘水雲》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瀟湘水雲》的序曲。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第一句的鏇律音調,自第二段從中音區展開,並貫穿全曲,簫曲反覆重複主題,圍繞骨幹音變化發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抑鬱心情,也流露出他對山河缺殘、時勢飄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樂曲最早見於明代,曲調悠揚流暢,雁鳴聲時隱時現。描寫雁群降落前空中盤鏇顧盼的情景。
《碧澗流泉》:
樂曲以清脆之音,表現出深山峽谷之中淙淙流水歡快地流淌的情景,讓人聯想起唐朝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繪的意境:“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一派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漁樵問答》:
琴簫合奏,頗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與簫聲平分秋色,曲調搭配是越聽越有意味。音調時高時低,悠悠而清靜,可以使人心情平和。
拼音是xiao的漢字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 ||
金 | 鍾(編鐘 | 特鍾) | 方響 | 鑼 | 雲鑼 | 銅鼓 | 鐃 | 鈸 | 鈴 | 鐸 | 鉦 | |
石 | 磬(編磬 | 特磬) | |
絲 | 彈撥 | 古琴 | 瑟 | 箏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阮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
拉弦 | 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 |
彈擊 | 揚琴 | 築 | |
竹 | 笛子 | 簫 | 排簫 | 籥 | 篪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匏 | 笙 | 竽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土 | 塤 | 缶 | |
革 | 鼓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鞀 | | |
木 | 木魚 | 柷 | 敔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 |
其他 | 骨笛 | 口弦 | 木葉 |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 | 樂器名稱 |
吹奏樂器 | 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簫(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笛(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多(克木人) | 篪(漢族) | 塤(漢族) | 貝(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管(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笙(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 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阮(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箏(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
拉奏樂器 | 梆子(漢族) | 杵(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鈸(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 | 碰鐘 | 鍾(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板(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額(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
打擊樂器 | 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