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又稱碰鐘,古代稱“星”。這種樂器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壁畫中已有演奏碰鈴的雕塑,它聲音清脆悅耳,穿透性強。在民間廣為流傳。 它的形狀如鈴,銅製,一付兩個,用繩穿連,互相撞而發音,無固定音高。常用於器樂合奏及戲曲伴奏中,為節奏樂器。《新唐書·驃傳》載:“鈴鈸四, 制如龜茲部,周圍三寸,貫以韋,擊磕應節。”唐宋以來,碰鈴在民間廣為流傳,多用於樂曲強拍處擊奏。明代萬曆元年(1573年)傳入雲南麗江。清代《皇朝禮器圖式》稱碰鈴為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用於清代凱歌樂。響銅或黃銅製成,外觀呈小鐘形,可算是鈸的變形。用硬模鑄造而成,有半球形和圓錐形兩種。通常鈴高4.5厘米~6厘米、鈴口直徑5.5厘米~7厘米,中空無舌,鈴頂隆起半球形作為固定點,稱作碗或帽,碗徑3厘米。藏族丁夏規格較大,鈴高6厘米~8厘米、鈴口直徑7厘米~8厘米。碗頂鑽有小孔,兩枚為一副,用絲線繩或皮繩將兩鈴相連。響銅製作的碰鈴,音色清脆悅耳,發音延續時間較長;黃銅製作的碰鈴,音色明亮柔和,發音延續時間略短。
演奏技巧

演奏時,兩手各執一鈴,鈴口朝上仰舉於胸前,互相碰擊而振動發音,有時也用單棰擊奏。碰鈴雖無固定音高,但聲音穿透力強,音響清越,音色優美動聽,常配合幽雅、抒情的曲調演奏。多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十番鑼鼓、浙東吹打、福建南音、閩南十音、遼南鼓吹、山東鼓吹、西安鼓樂等民間器樂合奏,京劇、河北梆子、晉劇、川劇等地方戲曲和歌舞伴奏。在京劇文場樂隊中,碰鈴用於青衣唱的反二黃里,常在唱腔中隨板作節奏,在過門裡隨鼓打花點。它常與小木魚配合用於合奏或伴奏。碰鈴在藏族地區用於堆諧、囊

瑪歌舞中,常由女藝人邊唱邊奏。納西族用於道教洞經音樂。碰鈴也是宗教法器,用於佛教寺院誦經等法事活動中,有的寺院還只用單鈴,由右手執棰敲擊。碰鈴是我國互擊體鳴樂器中具有特殊韻味的色彩性和節奏性樂器。 碰奏體鳴樂器。廣泛用於中國歌舞、戲曲音樂伴奏及民間器樂合奏中的打擊樂器。亦稱碰鐘、雙磬、鈴鈸等,古代稱星。用響銅或黃銅製做。其形如一對杯狀小鍾,直徑約5.5厘米,高約4.5厘米,鈴底有孔繫繩穿連,兩隻互擊發音,亦有單鈴置於棍端,用金屬簽擊奏,其音色清脆悅耳。響銅製的鈴延音悠長,黃銅製的鈴延音較短。鈴,最早約於南北朝(420~589)時已流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六朝擊星俑”,敦煌北魏壁畫也繪有此樂器,後傳至內地,為民間管弦樂隊中增加音響色彩的伴奏樂器。
發展歷程

鈸鈴

相關背景資料

說到拂塵,這種物品是道家所常用,有兩個用途,其一是修行的法器;其二是可以當作武器使用。拂塵一般是師尊贈與弟子修行的三寶之一,取其“拂去塵緣之意”,另兩件為:腰帶與寶劍,分別蘊含“三尺紅綾鎖住心猿意馬”和“三尺寶劍,斬斷塵緣”的意思。像毛筆似的用馬尾做的粗壯拂塵或許是專為拂塵之用和存在於戲劇舞台,而驅除蚊蠅的像“燈籠一樣掛在桿子上”以麈尾和旄牛尾製作的拂塵,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已被其他物品取代,不見了蹤跡。
世界樂器
所謂的樂器又稱為器樂,是指演奏音樂用的器具,也是聲樂的相對語。樂器的源起可追溯到遠古之前,起初只是當作信號之用,當時並不是為了聆聽音樂而製造的,經過了幾千年的演進,人們開始講求樂器的材質、音色、技巧,才演變到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樂器。 |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