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大銅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郟縣,輻射到襄城縣、禹州市、寶豐縣、汝州市等周邊縣市。郟縣銅器始於三國時期,曹操指揮襄陽之戰大勝後命宮中樂師、工匠製造了銅製器皿,並創作出了以各個戰役而命名的曲牌,如:“得勝鼓”、“呼雷炮”、“五虎下西川”等。此後傳入民間,多用於求神、祭天、喚雨、驅邪消災、節日慶典等大型活動儀式。是中國古代民族民間藝術之珍品,是我國北方打擊樂種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最響亮的打擊樂器和樂器最多的打擊樂種。歷史淵源
西平縣民間大銅器歷史悠久流傳廣泛,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素有“城東喇叭、城西銅器”之說,全縣80%的自然村都有銅樂隊,是民眾參與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西平民間大銅器是一種獨具風格的鬧年器樂。西平大銅器從傳承譜系記載來看,至少也有300多年歷史,西平縣民國縣誌《風俗篇》曾有“古已有之”的記載。西平大銅器與本地鬧年習俗有著密切的關係,群體參與、世代相傳。尤其是它至今還保留了100多支傳統曲牌,這些曲牌有的還有一定內容的意境和故事情節,加之其與舞蹈的對演和撂鐃鑔等絕技的展示,長期以來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格特點,不但在我省有一定影響,在中原地區也有著一定的代表性,是非常值得保護和傳承的優秀民族民間文化。遂平縣的大銅器傳承譜系來考證,流行於該縣的大銅器至少也已有300年歷史,其多個鄉鎮幾乎村村都有傳統的銅器隊,長期以來,世代相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遂平縣的大銅器依據世傳曲譜,一直保持著自身的傳統風格,且有著一定的舞蹈性和不同場合的適應能力,在我省民間大銅器中獨具特色並且富有很強的視聽感和欣賞性。對遂平縣的大銅器加強保護和傳承普及,必將為豐富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郟縣大銅器的古譜歷史最悠久、曲牌最豐富,曲中較多運用了1/4、2/4、3/4、4/4、6/4拍,廣泛使用了連續切分音及小切分音,對於研究民族民間音樂、青銅樂器發展歷史有著極高的價值。河南遂平《大銅器》是十多件大小鑼、鼓、鐃、鑔配合敲打起舞,氣勢非凡,還能通過抑揚頓挫的樂音和舞者的神情動態表現一定內容。如表演“孫悟空大鬧天空”,當擊鐃揮舞至高潮時,數名持鐃者同時將十幾面十多斤重的大鐃拋向高空,又同時接住,其精湛的技藝,為人們讚嘆不已。西平縣《大銅器》所用器樂一般有大鼓、大鐃、大鑔、邊鼓等,演奏人員15——50人不等,演奏起來音樂洪亮,形象生動鮮明,豐富多彩,演奏技巧性強且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深受民眾喜愛民眾喜愛。
傳承人物
西平縣楊莊鄉儀封村是一個有4000多口人的古老集鎮,集鎮上有一半以上的人愛打大銅器和表演民間舞蹈。該區的大銅器有上千年的歷史,表演樂器有大鐃、大鈸、中鈸、小鈸、大鑼、中鑼、小鑼,還有大鼓和小鼓,演奏時由一人持邊鼓用體語指揮。表演場面宏大,演奏起來如鳳鳴龍吟、虎嘯獅吼,排山倒海、震天動地。該村87歲的老人趙尊奎現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趙尊奎生於1920年,8歲上私塾,念《三字經》、背《百家姓》,因聰明好學,很受先生喜愛。那時的趙尊奎一放學就往民舞隊里鑽,跟著大人扭呀跳呀,很快成了民舞隊里的出色演員。年齡稍大一點,他就往銅樂隊里擠,開始打小鑼、小鈸,後來學打大鑼和小鼓。藝術現狀
駐馬店地區的民間舞蹈“大銅器”,表演者年齡越來越大。看過其表演才知道,其表演者需要在表演過程中連續接拋十多斤重的銅鐃,必須是身強力壯的中年人或青年人才能完成表演,因此,如果沒有新鮮血液及時補充,那些嚴重老齡化的“文化古董”必然會走向衰亡。雖然越尊奎老人仍熱情高漲,可畢竟年事已高,這種表演早力不從心了,所以“大銅器”的道具獅頭也塵封已久,殘破不堪。2000年來,由於資金投入不足,專業人才匱乏,又無高層專家指導,造成銅器隊伍數量減少,規模縮小,水平下滑,活動次數歷年呈下降趨勢。2008年郟縣原69個銅器隊僅存26個,檔案資料因經費緊張而蕩然無存。許多古譜已失傳,急需得到搶救。傳承意義
自我國青銅器被普遍套用以後,這一獨特而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以銅器為主的打擊樂形式已在該地逐漸形成,對其周邊地區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具有典型的中原傳統文化特徵。郟縣大銅器是以銅製樂器和大鼓組成的集體打擊型民間藝術形式,其場面壯觀、簡單易學,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千百年來逐步形成了自身變化多樣的不同曲牌,且還在不斷發展和創新,在中原地區及國內形成了一定影響。對郟縣大銅器的保護與傳承必將對豐富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動廣大民眾的集體合作意識與社會族群聯誼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1]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