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梆子

河南梆子

豫劇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紐西蘭、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讚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概述

河南梆子河南梆子
河南梆子(豫劇)是以以節奏(板式)變化為基礎的板腔體劇種,唱腔主要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飛板等板式。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誌》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起源

河南梆子河南梆子
豫劇起源與明朝中後期,是在中原地區(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後發展而成的,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資料證實,特別是相關人員在編修《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的過程中,各方面的專家進行廣泛調查和論證,得出豫劇最早的誕生地是在古都開封和周邊各縣的結論。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併入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今併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併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代即流行“河南謳”。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開封一帶)、豫東調(商丘一帶)、豫西調(陽一帶)、沙河調(漯河一帶)等不同風格。

發展

河南梆子河南梆子
據藝人相傳,河南梆子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豫劇)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常香玉在1936年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於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南編寫的《六部西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劇編演現代戲的開始。與此同時,永安舞台的王潤枝、馬雙枝、鼓海豹、楊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傳統劇目。名角豫劇雲集,促進了豫東調、豫西調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領開封后,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後到西安,並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河南梆子的影響和流行地區。
河南梆子(豫劇)的班社最早始於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老藝人傳說,過去的豫劇演員大多出於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義成班,據1916年2月15日《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義成班於1926年,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組織管理分前、後台前台,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後台,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知名演員有李劍雲(小名壯醜,工旦)、閻彩雲(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杞縣的“六班”、“捕班”(縣衙辦的)以及馬、武、鄭、郝、劉、常六姓聯辦的"六姓家班"等,均為辛亥革命後的著名班社,演員水成一陣會田苟何運金成等,均為當時名角。
30年代,在開封除了義成班組成的永安舞台外,還有兩個重要的豫劇團體,豫聲戲劇學社和中州戲曲研究社。豫聲戲劇學社在豫聲劇院演出。
抗日戰爭開始到建國前,西安也出現了不少豫劇團體,如樊粹庭領導的獅吼劇團,常香玉為首的香玉劇社,毛蘭花為首的鳳麟劇團,崔蘭田為首的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原西藏豫劇團前身)等。
建國後,於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劇院。豫劇擁有一批專業和業餘的編劇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楊蘭春等。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後改編和創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1962年舉行了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演,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這一劇種已成為我國流布較廣的戲曲劇種之一。
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伴奏音樂

河南梆子河南梆子腔
河南梆子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河南梆子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
河南梆子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樊萃庭先生節借鑑兄弟劇種山東梆子的伴奏樂隊,引進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稱"")為主弦。50年代以後,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繡鞋”、“嗩吶皮”、“娃娃”等。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
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河南梆子(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梆子等。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角色行當

河南梆子河南梆子
河南梆子(豫劇)的角色行當,由“生旦淨醜”組成。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淨(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醜)。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據說,早期河南梆子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旦行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大淨主要以唱工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桿”、“單倒”等路數。青衣中閨門旦的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渾身動,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繡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訣是“清、淨、沖”。“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淨”是動作乾淨利落,恰到好處;“沖”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傳統劇目

陳素真《宇宙峰》劇照陳素真《宇宙峰》劇照
河南梆子(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於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又有了新發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蘋果,紅了》
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三上轎》、《對花槍》、《三拂袖》、《宇宙峰》、《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主要劇團

羅列分布在大中華區歷史上以及現存的部分主要豫劇團,按照各省(市、區)字母順序排列如下:
省(直轄市) 劇團
安徽省  毫州市豫劇團、安徽梆子戲團、淮北市豫劇團、濉溪豫劇團、阜陽市豫劇團、阜陽金鵬豫劇團、潁上縣豫劇團、渦陽縣豫劇團、渦陽百花豫劇團、太和豫劇團、金鳳凰豫劇團、高滔豫劇團、臨泉縣豫劇、獻海豫劇團、合肥豫劇社團、魚台縣豫劇團、利幸縣豫劇團等。
北京市 北京占奇豫劇團、同樂園豫劇團、豫苑春戲曲協會等。
甘肅省 蘭州市豫劇團、甘肅省豫劇團
貴州省 貴陽市豫劇團
河北省 河北省豫劇團、石家莊豫劇團、東風豫劇團、邢台市豫劇團、春燕豫劇團、平原青年豫劇團、元氏縣豫劇團、大名縣豫劇、臨漳縣豫劇團等。
河南省 河南豫劇院、鄭州市豫劇院、商丘市豫劇團、安陽市豫劇團、濮陽市豫劇團、鶴壁豫劇團、焦作市豫劇團、洛陽豫劇團、小皇后豫劇團、三門峽市豫劇團、許昌市豫劇團、開封市豫劇團、新鄉市豫劇團、周口市豫劇團、漯河市豫劇團、平頂山市豫劇團、駐馬店市豫劇團、信陽市豫劇團、南陽市豫劇團等。(還有河南省的130多縣級豫劇團沒列其中)、(民營劇團不計其數)
黑龍江省 鶴崗市豫劇團、哈爾濱市豫劇團、伊春市豫劇團
湖北省 武漢市豫劇團、襄樊市豫劇院、十堰市豫劇團、老河口豫劇團、湖北省豫劇團等。
吉林省 長春市豫劇團、吉林省豫劇團 
江蘇省 江蘇省梆子劇團、徐州豫劇團、豐縣小皇后豫劇團
遼寧省 撫順市豫劇團
青海省 西寧市豫劇團
山東省 濟南市豫劇團、泰安市豫劇團、魯新豫劇團、濟寧市豫劇團、聊城市豫劇院、菏澤市豫劇團、蒙陰縣豫劇團、臨沂市豫劇團、藤縣豫劇團、棗莊市豫劇團、棗莊市齊聲豫劇團、曹縣豫劇團、成武縣豫劇團、鄒城市豫劇團、汶上縣豫劇團、泗水縣豫劇團、東平縣豫劇團、兗州市豫劇團、長清縣豫劇團、茌平縣豫劇團、莘縣豫劇團、單縣豫劇團、鳳凰湖豫劇團、鄆城縣豫劇團、梁山縣豫劇團等。
山西省 太原市豫劇團、大同市豫劇團、陽泉市豫劇團、運城市豫劇團、長治市豫劇團、山西旅遊公司豫劇團、絳縣豫劇團等。
陝西省 西安市豫劇團、獅吼劇團、民眾劇社、渭南豫劇團、鹹陽市豫劇團、寶雞市豫劇團等。
四川省 四川省豫劇團
台灣地區 中州豫劇團、台灣豫劇團
天津市上海、深圳  天津市豫劇團、上海豫劇協會、深圳梨園藝術團等
西藏自治區 西藏豫劇團
新疆自治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豫劇團、石河子市豫劇團、農九師豫劇團、阿克蘇豫劇團等。

名家流派

祥符五朵雲 李劍雲、閻彩雲、林黛雲、時倩雲、賈碧雲
杞縣三亭 陳玉亭、劉金亭、程蘭亭
豫西十八家老國公 老生:老盛三、劉喜連、張姐、張慶員 旦行:張小無、列燦柔、老百合、紀喜來、大金城 花臉行:李合群、況膏雲、老慶和、鮑公義、李留柱 丑角:老趙奶、唐誠、黃曹城 小生:鄭金城
豫東五桿旗 大花旗:花桂榮 大紅旗:唐玉成 杏黃旗:黃儒秀 雪白旗:劉玉梅 小藍旗:陳素花
豫劇十八蘭 組一:毛蘭花、崔蘭田、王蘭琴、郭蘭仙、祁蘭芳、李蘭菊、羅蘭梅、汪蘭巧、秦蘭花 組二:車蘭玉、黃蘭祥、范蘭榮、司蘭榮、張蘭寶、馮蘭青、劉蘭玉、馬蘭鳳、周蘭鳳
沙河三少 李家玉、易湘山、王仲華
三鼎甲 1930年代:陳素真、司鳳英、常香玉 1950年代:陳素真、常香玉、桑振君
汴京三王 王敬先、王秀蘭、王素君
界首四大名旦 閆立品、馬金鳳、徐艷琴、毛蘭花
十二大名旦 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 王秀蘭、司鳳英、馬雙枝、史彩雲、姚淑芳、李景萼
大陸豫劇 豫劇皇后:陳素真 豫劇大王:陳素真 民國豫劇小皇后:宋桂玲 人民藝術家:常香玉(逝世後國務院追封)
台灣 豫劇皇太后:張岫雲 豫劇皇后:王海玲 豫劇小天后:蕭揚玲
豫劇名旦六大家
陳素真 常香玉 崔蘭田 馬金鳳 閻立品 桑振君
生行五大流派
唐玉成 唐喜成 劉忠河 王素君 李樹建
其它旦角流派
張岫雲(張派) 徐艷琴(徐派) 宋桂玲(宋派) 王秀蘭(王派) 安金鳳(安派)
黑臉兩大流派
李斯忠(李派) 吳心平(吳派)
丑角兩大流派
牛得草(牛派) 高興旺(高派)
武生流派
王二順(王派)-----------------------------------------------------------------------------------------------------------------------劉法印(劉派)

姓名 劇團
王紅麗(二度梅) 河南省小皇后豫劇團
章 蘭(二度梅) 山東省聊城市豫劇團
李樹建(二度梅) 河南省三門峽市豫劇團、河南省豫劇二團
湯玉英 河南省豫劇三團
王清芬 河南省豫劇二團
牛淑賢(梅花獎榜首) 河北省邯鄲東風豫劇團
劉雯卉(一度梅) 河南省濟源市豫劇團
虎美玲 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
胡小鳳 河北省邯鄲東風豫劇團
李喜華 湖北省襄樊市豫劇團
李金枝 河南省豫劇一團
谷秀榮 河南省豫劇一團
陳淑敏 河南省洛陽豫劇團
小香玉(梅花獎榜首) 山西省太原豫劇團
朱巧雲 河南省開封豫劇團
周 樺 甘肅省蘭州市豫劇團
張春玲 湖北省十堰市豫劇團
朱桂芹 山東省菏澤市豫劇團
顏永江 河南省平煤集團豫劇團
金不換 河南省鶴壁豫劇團
苗文華 河北省邯鄲東風劇團
汪荃珍 河南省豫劇三團
賈文龍(梅花獎榜首) 河南省豫劇三團
李新花 山東省濟寧市豫劇團
楊紅霞 河南省豫劇三團
王 惠 河南省豫劇一團
劉曉燕 河南省平頂山豫劇團
田 敏 河南省豫劇二團
郭英麗 河北省邯鄲東風劇團
陳新琴 河南商丘豫劇團
徐俊霞 河南省豫劇一團
楚淑珍 河南省平頂山豫劇團
張虹 江蘇省梆子劇團
燕凌 江蘇省梆子劇團
豫劇作家
樊粹庭,代表作:四大悲劇《滌恥血》、《三拂袖》、《霄壤恨》和《義烈風》;四大喜劇《洛陽橋》、《凌雲志》、《女貞花》和《柳綠雲》;四大歷史劇《王佐斷臂》、《水工鄭國》、《宋景詩與武訓》和《再生鐵》;四大神話劇《紅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和《雷峰塔》。 楊蘭春,代表作:《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 《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

戲曲簡介

戲曲:朝陽溝
《朝陽溝》在中國現代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於鄭州編劇楊蘭春,導演楊蘭春、許欣,音樂設計王基笑、姜宏軒等,舞台美術設計關朋。馬琳飾銀環,王善朴飾拴保。同年6月調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中,魏雲主演銀環,馬琳飾演二大娘。期間,常香玉曾經扮演過拴保娘這一角色。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作者楊蘭春。1958年由河南豫劇院三團首演於鄭州。劇本有單行本出版。全劇共8場,描寫高中畢業生銀環到未婚夫拴保的家鄉朝陽溝參加農業生產,遇到了一連串困難,思想上發生動搖。在中國共產黨基層支部和民眾的幫助下,又由於在勞動中培養起來的對土地和莊稼的深情,使她認識到農村也是知識青年貢獻力量的廣闊天地,終於在農村紮下根來。《朝陽溝》在運用傳統戲曲形式表現現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劇作除主人公銀環外,還刻畫了拴保、拴保娘、拴保爹、二大娘、老支書等樸實、忠厚的農民形象。在這些人物身上洋溢著嶄新的思想感情,表現出社會主義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全劇語言富有個性特點,有濃郁生活氣息地方色彩;唱詞生動、風趣,節奏明快。劇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運用傳統的結構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就。1963年,《朝陽溝》攝製成戲曲藝術片。京劇評劇呂劇眉戶滑稽戲等都移植演出過本劇。(見彩圖豫劇《朝陽溝》(魏雲飾銀環,常香玉飾拴保娘))
《朝陽溝》曾經被許多劇種移植。1958年中國戲曲學校曾由京劇科50班學生改編排演,荀令香、趙榮欣導演,曲素英、孫洪勛、陳國為等主演。1963年,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京劇團加工重排,宋德揚執筆,劉木鐸導演,劉秀榮、李光等主演,這一本的演出擬參加1964年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但由於莫測的原因,該劇被江青否定,從未公演。

文革”後,天津評劇院馬淑華、李秀雲等曾有過評劇演出本。
不論該劇的主題如何(事實上,“大躍進”時期的作品,真正能經得起時間洗禮的,屈指可數),它的經典性都不容質疑。《朝陽溝》的音樂形象是劃時代的,相信在豫劇史上不算空前也是絕後的。還能有哪一齣戲可以創造出這般不論主角配角不管大段小段都能成為“流行”歌曲的奇蹟呢?
現實中的
河南梆子《花木蘭》劇照
朝陽溝位於邯鄲市西部深山革命老區——武安管陶鄉列江村,地處接壤處,距邯鄲市90公里,距武安市65公里。 這裡是中國著名現代戲曲作家楊蘭春的出生地,也是名揚大江南北家喻戶曉現代戲曲《朝陽溝》創作及劇中主要人物銀環、栓保的原型地。楊蘭春作為著名的現代戲曲作家,在中國戲曲史上特別是在對現代戲曲的創作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60年代創作的豫劇《朝陽溝》,公映了近半個世紀,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青睞,劇情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特別在華北中原一帶,影響頗廣。
戲劇:花木蘭
北朝時番邦犯境,邊關告急。花木蘭的父親列名徵兵軍帖。木蘭慮及老父體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決定女扮男裝,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從軍。木蘭辭別雙親,披星戴月,快馬加鞭,奔赴邊關。途中,她還結識了幾個朋友,全是應徵入伍的戰士,相伴同行。他們在接近前線時,忽聞戰鼓齊鳴,殺聲震天,魏軍正與敵兵交戰,突力子等三人夾戰魏軍賀元帥,木蘭一馬當先,殺退敵人。從此,她便得到賀元帥的賞識。戎馬倥傯,十二年過去,身經百戰的木蘭已晉升為將軍。某夜,木蘭外出巡營,忽聽群鳥飛鳴,她料想必是敵兵前來偷襲,驚起宿鳥。便稟告元帥,建議四面埋伏,智擒敵酋。果然,敵軍中計,突力子被擒。元帥擬為木蘭封官進爵,並把愛女許與將軍。木蘭不慕官爵,更不能與元帥之女成婚,只求賜與千里馬,回故鄉探親。木蘭返回桑梓,脫去戰時袍,換上舊時裝。朝廷冊封木蘭為尚書郎,元帥率領眾將,抬著禮物,親臨花家,請見花木力將軍。木蘭出堂,相見之下,元帥驚訝不已。於是,木蘭細述從軍經過,元帥盛讚木蘭不愧是一位巾幗英雄
該劇是1951年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進行義演時的主要劇目。在1952年10月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劇獲榮譽獎。1953年4月香玉劇社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1956年10月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
戲曲:穆桂英掛帥
原名《老征東》或《楊文廣奪印》。1954年,經宋詞改編,更名《穆桂英掛帥》,由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劇本於1956年出版,收入《戲曲選》第3卷(1959)。劇本描寫北宋時,西夏犯境。辭朝隱居的佘太君聞訊,遣曾孫楊文廣、曾孫女楊金花去汴京探聽。楊文廣在校場比武,刀劈兵部尚書王強之子王倫,奪得帥印歸來。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願再為它效力。佘太君勸她以抵禦西夏侵擾為重,穆桂英乃掛帥出征。改編本刪除舊本宣揚的封建倫理觀念和感傷情緒,以及楊文廣被俘、招親等情節,集中塑造了穆桂英的英雄形象。《辭印》《掛帥》兩場戲,抒發了穆桂英由感慨楊家歷代忠貞而不獲朝廷信任,到決定掛帥出征的自豪心情和為國為民的責任感。“老太君她還有當年的勇,穆桂英我就無有了當年的威風?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充滿蒼勁、悲壯的色彩。此劇被全國不少劇種、劇團移植上演。洛陽市豫劇團演出的《穆桂英掛帥》,由馬金鳳扮演穆桂英。1958年,攝製成戲曲藝術片。1959年,豫劇《穆桂英掛帥》移植、改編成京劇,由梅蘭芳主演。1959年,梅蘭芳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0周年將此劇作為獻禮劇目改編,陸靜岩袁韻宜執筆,鄭亦秋導演,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夏永泉楊秋玲等參加演出。梅蘭芳亦以其爐火純青的表演塑造了他最後一個舞台新形象。
另外,評劇、河北梆子、越劇等許多劇種都有此劇的移植本。其中,評劇名家筱俊亭和河北梆子名家張惠雲的版本廣受歡迎。
戲曲:小二黑結婚
原為短篇小說趙樹理作。1943年發表。
抗日戰爭時期,民主根據地劉家峧村的青年隊長、殺敵英雄小二黑,與本村俊美聰慧的姑娘小芹相愛。但因違背了封建迷信思想嚴重的父母親的意志,遭到了各自家長二諸葛和三仙姑的強烈反對。其時,擔任村幹部的流氓惡棍金旺,亦憑藉手中職權,興風作浪,羅列罪名趁火打劫,對小二黑和小芹進行殘酷迫害,幾乎使這對戀人愛情夭折。後由抗日民主區政府區長出面支持,經過一番鬥爭,懲辦了流氓惡棍金旺,教育了封建愚昧落後民眾,此時的二諸葛和三仙姑也表示支持兒女的婚事。至此,這對追求婚姻自主、嚮往美好生活的情侶,終於如願以償。戲曲:紅色娘子軍
河南梆子《紅色娘子軍》劇照
十年內戰時期海南島農家姑娘吳清華,由於家中貧窮,被惡霸地主南霸天強搶為。她幾次想逃出地主的樊籠,結果還是被抓了回去投進陰森的水牢。有一天,南霸天家來了一個華僑巨商,清華又被作為禮品轉到了那位“巨商”手中。巨商把她帶到路途中,把她放了。清華回頭看看這位年輕英俊的巨商,感到驚奇和迷惘。她冒著風雨,越過樹叢,一路急速奔跑,來到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瓊崖獨立師里一支完全由勞動婦女組成的戰鬥連隊——紅色娘子軍。她見到黨代表洪常青,這時她才明白,放走她的那位華僑巨商就是黨代表洪常青喬裝改扮的。清華與地主南霸天有不共戴天之仇,她要復仇。在一次偵察任務中,清華見到南霸天,兩眼冒出怒火,她不顧偵察紀律,擅自開槍射擊南霸天,結果暴露了目標,使南霸天逃脫。洪常青對她的錯誤進行了批評教育,使她提高了覺悟。後來,南霸天勾結國民黨軍隊進犯根據地,洪常青完成了阻擊敵人的任務後,為了掩護戰友撤退,負重傷被俘,英勇就義。不久,紅軍解放了椰林寨,擊斃了南霸天。戰鬥中,清華因表現英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接任娘子軍連黨代表職務。

代表人物

河南梆子(豫劇)的代表人物有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為豫劇六大名旦”,代表六大風格流派。小生趙義庭、鬚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建國後的現代戲創作又湧現出高潔馬琳魏雲王善朴柳蘭芳等“豫劇五大主演”。活躍在當今國內豫劇舞台上的湯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榮陳淑敏李樹建朱巧雲王紅麗等豫劇表演藝術家先後摘取中國戲劇“梅花獎”。

五大聲腔

河南梆子左起:閻立品 崔蘭田 常香玉 陳素真 馬金鳳
主要流派分為豫東調豫西調。豫東調因受其鄰近的兄弟劇種山東梆子的唱腔的影響,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蕩,擅長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因遺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韻味,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回婉轉,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細分大致如下:
1.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帶地區流行的豫劇,為標準的中州正韻。
2.豫東調:豫東調也稱之為“東路梆子”、“下路調”,它是祥符調傳入豫東後形成的一個豫劇地域流派,因鄰接魯南等縣,亦近山東梆子,咬字較重,弦高,故有“高調梆”之稱。
3.豫西調:在洛陽鄭州等地,又稱之為“西府調”,音味略帶秦腔,優美悅耳動聽,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4.豫北調:在彰德、懷慶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靜時,梆聲可聞數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調”之稱,亦稱“大悠梆”。
5.豫南調:種類繁多,南陽一帶,盛行曲子,其它越調、道情及另一種俗名“靠山黌”亦有演出。
豫劇六大個人流派: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閆立品、桑振君六大名旦表演流派,豫劇陳派明快清新,常派激昂奔放,崔派深沉含蓄,馬派剛健明亮,閆派細膩委腕、桑派纏綿委婉。目前,六大流派桃李天下

行當

臉譜臉譜
豫劇角色行當由“生旦淨醜”組成。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的結構組成。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馬上紅臉)、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醜)。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嚴,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大淨主要以唱工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旦行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

服飾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席、箔子一擋,台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台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妝容
豫劇“濃墨重彩”的妝容,不論生旦淨末醜何種角色,他們一律都用油彩上妝,而且畫得很濃很濃。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線快挑到了耳根;櫻桃嘴,都是那么一點點。生角畫的各有不同,各種各樣的臉譜更是五花八門,惟妙惟肖。

表演

陳素真飾演楊貴妃劇照陳素真飾演楊貴妃劇照
豫劇的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桿”、“單倒”等路數。青衣中閨門旦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繡鞋,再整衣裳角”。小生表演要訣是“清、淨、沖”。“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淨”是動作乾淨利落,恰到好處;“沖”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樂器

樂器樂器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樊粹庭與陳素真把豫劇的板胡進行了改革,原本的豫劇板胡與秦腔板胡是一致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人稱豫劇來源於秦腔的原因之一,板胡為豫劇的主弦,大弦、二弦逐漸棄置。50年代後,一般的文場逐漸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墜胡、古箏等。還有增加電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
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藝術特點

河南梆子(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河南梆子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樸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河南梆子(豫劇)表演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席箔子一擋,台上一,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台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河南梆子傳統程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長期藝術實踐中,不斷革新,創作由,粗中有細;由雅俗共賞,表演藝術日臻完美。同時,各行當也湧現一大批藝術上有成就的演員。
河南梆子(豫劇)的音樂屬於梆子聲腔系統,是板腔體式。據清朝李綠園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誌》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又被稱為“梆羅卷”。根據藝人們相傳,河南梆子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也都曾辦過科班。河南梆子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藝術流派。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形成於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其中“祥府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鏇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故統稱“豫東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韻,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音樂,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各自具有顯著特色流派。“豫東調”唱腔主音為“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唱腔主音為“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寒韻(哭腔)較,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系在豫劇早期發展過程中,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建國後,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上是過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區,有豫東調、享福調、沙河調、豫西調的傳統分類;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樂在演唱音區的不同,而將前面三類統歸豫東調,俗稱“上五音”。與這些相對應的是演唱的音區較低的豫西調,俗稱“下五音”。

唱腔結構

河南梆子河南梆子
河南梆子(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河南梆子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因過去是由兩個八板(八小節)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反覆使用而得名。隨著表現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一板一眼2/4拍,可構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於敘事。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噠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打小鑼、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於中眼而落於板上。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豫東調和豫西調不同。“慢板”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為“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第二句(下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構是將一句唱腔分為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後,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有通過局部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稱“鎖板”,基本結構與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速度大多漸慢,並隨著收腔尾音有一個簡短的過門。“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用的速度。
流水板亦為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據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曲調比較自由靈活,鏇律流暢,節奏跳蕩,既適用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於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鑽子等。它的主要特徵是鏇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鏇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出現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贊子”等。
飛板也作“非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格式。“哭韻”表現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於吐訴敘述,“絕韻”適用於表現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句即轉入其他板式。以上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七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為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為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

優點特徵

河南梆子(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它的唱腔流暢,節奏鮮明,近幾年來,演員多以真聲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於為觀眾聽清。加之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通俗易解,故一躍而成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及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河南梆子(豫劇)的特徵,主要重在唱詞動態,純全合於河南的風俗習慣,而起為觀眾所愛好者,則在表現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係,與觀眾的生活行動打成一片。雖然不免有些俗氣,但俗有俗的風格,俗的趣味。河南梆子的劇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節奏為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偉,間雜以方言,盡人皆解。豫劇具備歷久不衰,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優點:

(一)娛樂性強河南梆子鑼鼓聲響,絲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滿台走扭。勞動大眾在多日工作之餘,逢年過會,許多人擠在一起,聽聽看看,就感到無限的輕鬆愉快。(二)接近民眾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台形象比較接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合乎勞動大眾的脾味。(三)易懂易學調子簡單,詞句通俗,容易聽懂、學會。(四)富於地方性腔調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現河南人民的地方戲

保護現狀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河南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上)

讓我們用圖片和文字來領略一下這些戲曲帶給我們的享受吧。

中國戲曲聲腔劇種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存在著語言及音樂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區別,因而從戲曲形成之始,就有民族戲曲和地方戲曲之分。因為流行地域的不同,從而在全國形成了360多個聲腔各異,特色鮮明的地方戲曲劇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