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

笛子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笛。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做民族吹管樂的代表,被稱作“民樂之王“。大部分笛子是竹製的,但也有石笛、玉笛,有紅木做的笛子,古時還有骨笛。不過,製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為竹笛聲音效果較好,製作成本較低。

基本信息

簡介

笛

笛屬於邊棱音氣鳴樂器。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竹笛是從什麼時候才有的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與我們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另外還有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音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三號漢墓(公元前168年)中的兩支橫吹的笛;廣西貴縣羅泊灣 出土的一號墓中一支用二節竹製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都足已證明笛子是比其他任何樂器都早幾代的、最原始的樂器

歷史

笛子笛子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現在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今天的中國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現在的民間樂曲《小白菜》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鏇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形狀構造

笛子的構造笛子的構造
笛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長管,上面開有若干小孔。常見的六孔竹製膜笛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個)、膜孔(1個)、音孔(6個),笛子背面的後出音孔(2個)、前出音孔(2個,又名筒音),以及笛管的笛頭、和笛尾組成。笛子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即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製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過,製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為這種材料的笛子聲音效果最好。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頭塞

不論中國樂器西洋樂器,在吹孔與笛頭之間,有木片塞住,成為笛頭塞(Crown)。笛頭塞的位置是決定笛子音調的因素之一。

竹笛接口

為了解決笛子因吹奏發熱後發聲頻率升高的問題,在孔建華等老一輩藝術家的推動下,竹笛金屬調音套管接口技術應運而生。該技術在全國樂器廠竹笛的製作中已被廣泛採用,並成為中國竹笛的常規配置而普及全國。除了解決發聲頻率調節的問題之外,由於帶接頭的竹笛在接頭處可以卸下,使細長的笛子分成2截,保管時無需使用長於笛身的容器,因而攜帶更為方便。帶有接口的竹笛稱為“插口竹笛”。竹笛接口可分為“單插”和“雙插”。單插型:接口銅管只有一層,內壁於竹子內壁相接並作為笛子的一部分,外壁與笛頭端的銅管相插。優點是設計簡單方便修理,缺點是長時間使用可能會漏氣。
雙插型:通過兩層插口解決了單插型的漏氣問題。

入門與技法

吹奏入門

很簡單,只要能吹響“筆套”這個簡單的小玩意兒,您就已有足夠的天份來學笛子了!再配合以下說明及方法要領,吹笛是用口將氣息吹進笛子的吹孔而發出的聲音。吹響它的要領如下:
1.嘴唇自然閉合,雙手捧著笛子兩端,左手握笛頭,右手握笛尾,將吹孔置於下嘴唇下沿,對準吹孔吹氣。
2.當氣息衝出時,只讓出小空隙使氣息通過,並使成為一束氣柱往吹孔下方斜著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響筆套一樣。
3.為使氣息衝出時不將兩唇沖開,而致氣息散掉,兩頰肌肉必須用勁,保持氣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來的聲音要求純淨,避免夾雜氣聲。
5.要對著鏡子常練,體會如何對準氣孔,使發音位置正確,不偏不倚,使氣息全部化為笛音。
推薦觀看趙松庭老師的竹笛十講、俞遜發笛子教程、曾明老師的笛子入門、張維良老師的笛子教程等視頻教程。

技法

指法指法
循環換氣法中國笛子開孔貼膜,使之脆亮的音色不同於世界上任何一種笛子,這是在我國有許多嗩吶吹奏家,都能使氣息不間斷地進行吹奏,獲得了廣大聽眾的讚賞。他們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換氣方法------“鼓腮換氣法”。

約在1957年間,笛子演奏家趙松庭先生,把嗩吶這一“鼓腮換氣”法運用在笛子上,定名曰“特長音演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的方法是:在吹奏中,當第一口氣即將吹完之際(約留三分之一左右),將餘氣存入兩腮,使兩腮鼓起(比吹嗩吶時鼓得小些),然後用鼻吸氣,與此同時,將兩腮漸漸收縮,用儲存在兩腮的氣吹奏笛子,直到接上第二口氣時,又繼續吹奏。這樣一反一復,使笛音保持延續不斷。這種鼓腮換氣法,雖可解決笛子上的特長音演奏,但卻因在以下缺點,所以效果不很理想:

1、因要鼓起兩腮,就會引起口形的變化,進而影響笛子的音色和音量。

2、鼓起兩腮,不但吹起來很費勁,同時也不雅觀,容易引起觀眾為吹奏者擔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影響樂曲的演奏效果。

3、氣的儲存量小,強度較差,往往不能吹奏高強的特長音和大段樂曲,易使笛音中斷。

這種“鼓腮換氣法”使用在嗩吶上效果不錯,而照搬在笛子演奏中就不很理想呢,通過研究和實踐找到了如下原因:

1、因為嗩吶是雙簧管樂器,它是用嘴包住扁圓形的哨子,用氣息去吹,使哨子振動發音。也就是說,只要有氣基本上就可以吹響。所以當你鼓腮之後口形外表雖已變化,但並不影響嘴裡(口腔內)的吹奏形態。笛子是吹孔樂器,它是靠“風門”,將氣息恰當地送入吹孔而發音。所以當兩腮鼓起之後,口形就不能保持原樣。風門就要引起變化,故笛子也就不能正常發音。

2、嗩吶上大多還有一個檔片,這個檔片可以幫助嘴的控制,在鼓腮之後,雙唇有力地頂住檔片,這就大大增加了兩腮的壓縮(控制)力量。也就有力地增大了氣的儲存和排氣時的壓力。而笛子上卻不能裝置和使用這個檔片。

五十年代末,演奏家們在原鼓腮換氣(特長音演奏)的基礎上,通過反覆琢磨,練習和演奏實踐,使這一技巧更加充實、完整和規範並把這一技巧定名為-----“循環換氣”法和從理論上作了文字總結,於1962、1963年,先後兩次在《解放軍歌曲》上發表。

這種“循環換氣”法,解放了鼓腮換氣法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1、可以使吹奏中的口形不產生任何變化;

2、不致使觀眾因鼓腮而分散注意力,不但可以吹奏特長音,而且也可以吹奏高音和整段樂曲。

3、擴大了氣的儲存量,不但可以吹奏特長音,而且也可以吹奏高音和整段樂曲。循環換氣法有三種,第一種為長音循環換氣,第二種為鏇律循環換氣,第三種為雙吐循環換氣。

下面分別介紹這三種循環換氣的方法和要領:

長音與鏇律循環換氣

笛子笛子
此種循環換氣是所有循環換氣的基礎和前提,不掌握這種換氣法,其它兩種循環換氣就無法學會。

循環換氣法比較難學,在初練時,除刻苦學練之外,還要細心尋找規律和突破點,循環換氣究竟難在何處?表面上看好像是換氣二字,其實是難在換氣時“循環”上。而使氣息循環不斷的突破點又是在“呼”與“吸”上。呼、吸二項對比,主要又難在呼氣同時的吸上。也可以反過來講,它難在吸氣同時的呼上。再進一步分析,與吸氣的同時的呼氣,氣又是從何而來?是來自胸、腹還是口腔?當然是口腔(下頜部),所以在吸氣時的同時,下顎蓄氣的呼出是循環換氣法的最關健之處。

長音循環換氣在練習時,首先將舌頭(舌根)往內(後)收縮,使喉腔形成發“歐”音時的形態。當你發出這個音後,下顎必然會向外(下)擴張,喉腔也隨之擴大,口腔內的空間圓而大。在呼吸的運用上,和“鼓腮換氣法”差不多,每當你即將吹完一口氣時(約留三分之一左右),就將舌頭(舌根)往後收,把氣存入喉腔(下顎)處,要儘量增大氣在喉腔的儲存量,然後用鼻迅速吸氣(吸氣時小腹往裡收,把氣往上提)。記住,在與鼻吸氣的同時,下顎往上收縮(舌頭自然向前伸去),使儲存的氣根據樂曲的需要用顎收縮的不同壓力將氣壓出,吹響笛子,保持笛音的不斷。當第二口氣吸進之後,應迅速接上去,這樣反覆循環就可使笛音不斷。

開始練習時,可先用曲笛練吹低八度“1”、“2”、“3”三個音(即平吹),待掌握到一定程度後,再練其它的音,或換梆笛、中音笛進行練習。

練習可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先練習儲氣和呼氣。先用下顎儲存氣的呼出,把笛子吹響。方法是:

1、舌根往內(後)收縮,形成發“歐”字音的形態,把氣儲滿下顎部。

2、下顎往上收縮(舌頭自然向前伸)把儲存的氣排壓呼出,此時最重要之點就是保持住吹笛時的口形,風門不能變化,不能抖動。否則,笛子就無法吹響。音吹得越長、越響越好。

第二步: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礎上,加用鼻子吸氣。這裡要注意:

1、吸氣要快,先一口氣一口氣的分解練習,不要急於去連續進行。

2、一定要在呼(吹)氣的同時用鼻吸氣(即口呼鼻吸同時進行),這一步比較困難,但只要第一步打好了基礎,也是容易掌握的。

第三步循環不斷地連續練習,練習這一步時的關鍵在於從鼻子吸進氣之後又要轉送到肺部,然後呼出去。這時,鼻子和嘴需要一個連線轉換過程。變在這個轉換之中,往往易有一個斷續的痕跡,這是初學者普遍遇到的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在日常練習時一定要注意:

1、全身不要過於緊張,特別是口腔、鼻腔要有意識地放鬆弛一些。

2、加強小腹(丹田)的控制,以減輕口腔的控制力和緊張感。

3、初練時,每到口吹鼻吸兩動作轉換這際,可將氣息縮小,使音弱下來,慢慢地去完成轉換過程。

4、在兩動作(吸與呼)轉換過程中,頭部和上體儘量不要幌動,應保持平穩。

只要注意到這幾方面,細心摸索練習,就可以很快突破這一關的。平日最好在笛子上練習,但在沒有笛子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練習。方法是:

1、把某一隻手(左右都可以)抬起,手心對著風門(嘴)練習換氣,依靠手心的感覺,來測量你我氣是否集中,有無中斷。

2、用循環換氣方法來練習吹燈(蠟燭)要使燈火擺動,但不能使它熄滅,來測量你的運氣是否連貫、均勻。

3、民間藝人過去練習嗩吶的鼓腮換氣法時,常用一節空心小棒,插入水中練吹,使水落石出泡不停斷地翻滾來練習吹、吸兩動作的連續轉換。這一方法雖不太適用於笛子,(因為在吹笛子時,要時常改變用氣的力度、角度和口形),但用來練習呼吸動作也還是可取的。

在練習過程中,可逐步將嘴與目的物(燈或手)的距離由近漸遠地拉開,以測量你的氣量是否增加。

在練習和運用這一技巧時,總括起來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吸氣的動作要迅速。

2、第二口氣接上去時,一定要連貫均勻,不可時多時少,時緩時急。

3、在吹奏時,光可稍下俯一些,不可直硬挺仰。這樣可使喉腔有力地擴大,以增加口腔和喉腔的控制力。

4、在換氣的過程中,小腹要始終保持控制狀態,不可鬆軟,以免失去控制。

5、身體要平穩,不可上下前後倒斜抖動。

6、為使笛音柔細動聽,而且便於換氣,遇到長音時,可加用本位或下位虛顫音(即指震音)相助。

雙吐循環換氣

笛子笛子
雙吐循環換氣,是近十幾年來一些演奏家發展運用的,它難於長音特環換氣。但又不及長音與鏇律循環換氣使用廣泛。

在吹奏單吐、三吐時,由於可以採用搶氣的方法,使吹奏不間斷地進行,而在吹奏雙吐時,是不能搶氣的。過去往往都是利用半拍或四分之一拍的空隙時間來換氣,這就使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的雙吐不得不中途停斷。雙吐循環換氣的發展就解決了這一難題。

雙吐循環換氣有兩種吹奏方法,吹奏者可以選練其一,或兩者全學。現分述如下:

第一種是前音換氣法。所謂前音換氣法,就是在“吐庫”的第一個吐字的位置上換氣。在換氣時那個吐字發音,應變成“普”字發音。“普”音是利用下頜的蓄存氣,壓沖而出,使雙唇碰開之音。在此普字沖發的同時,鼻子吸氣並很快轉換,接上正常的吹奏,使笛音不停不斷。

第二種是後音換氣法。所謂後音換氣法,就是在“吐庫”的“庫”字音的位置上來換氣。其方法同第一種一樣,只不過庫字音要變成由下頜壓沖而出的“虎”字音形。

它們的練習方法如下:

1、循環換氣的基本方法,同前面所介紹的相同,這裡不再述。

2、用下頜(喉腔)處的儲存氣先吹響笛音,它於吹奏長音換氣不同之處是,氣流從下顎處壓時要短、猛而有力,氣速要快,使之能有力地沖響一個吐奏音。口形發音的“普”或“虎”要首先進行單吹練習,能把音吹響,吹結實。這裡要注意“普”“虎”兩音不是從丹田衝出的氣,而是胸腹都處在有控制的止氣狀氣,只由下顎的蓄氣衝壓而得。

3、當“普”或“虎”能把笛音吹出吐奏音的效果時,接著就練習舌頭的連貫動作,把“普”或“虎”與“庫”連結起來練習。前音換氣是,當舌頭隨著下顎壓出的氣流伸向前發出吐音,立即利用舌的慣性力,從根部急發出“庫”字音。這樣就把“普”與“庫”連起來形成雙吐。而後音換氣則是當“吐”字音發出之後,用下顎所存之氣,迅速衝壓出“虎”音的同時搶吸,並準確無誤地再接發“吐庫”演奏下去。

4、特別注意的是,在練習過程中,每發“普”或“虎”音的同時,一定要用鼻急速而靈巧地搶吸一口氣。雙吐循環換氣的難練之處,也就難在這裡。它比長音循環換氣時,要求吸氣與呼氣(下顎壓出的氣)動作更快而敏捷。

5、由慢練開始,找到正確方法後,漸次加速為宜。

6、先從第三、四兩孔的中音區練起,逐漸擴大音區。

7、以上練習達到要求時,即可進行同音的雙吐換氣練習。

演奏技巧

笛子的演奏由於技巧、地域的關係,簡單形成兩大流派,一為南派;一為北派,就技巧而言:南曲出手顫、疊、振、打;北曲拿手吐、滑、剁、花。因此區分了不同的演奏風格,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笛子技巧: 顫音(tr):例如6的顫音相當於演奏67676767一般。 虛顫音:顫音的一種,手指顫動時並末完全蓋住音孔(按半孔)的虛顫手法。波音(w):短顫音的一種,也稱漣音,意為主音上方的手指快速顫指跳躍一次。 疊音(又):例如6的疊音相當於717 6一般。6是主音,而717相當於復倚音,是裝飾音的一種,也稱喚音。贈音:出現在音尾的一種裝飾音,會標示出所“贈”之音高,也稱送音。打音(丁):將主音的下一孔位置,用手指迅速的“打”一下。也稱導音。吐音(TK):用吐尖輕吐的一種技巧,有單吐(T)、雙吐(TK)、三吐(TKT或TTK),是一種斷奏的技巧。 滑音:音符之間移動的過程是“圓滑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復滑音。藉助手指移的慢慢打開音孔或慢慢按閉,造成類似唱腔的效果(指滑音),或藉助氣息控制,達到類似軟綿綿的效果(氣滑音)。

剁音:類似鳥叫聲,各手指同時快速起落,加上頓音(重吐音),造成特殊音效。 花舌(*):利用舌頭自然不斷的震動,造成音符的綿密顆粒感的一種技巧。 歷音:類似鋼琴琶音的一種快速音階進行,速度很快的時候,亦能摹仿鳥叫聲。有上、下歷音之分。 強音(>):類似重吐音,主要是用“呼”的氣息來吐音,有加重音的效果。 頓音:明顯地斷奏,用舌重吐發音。 舌起音:一般在吹奏連線中的第一個音域或沒有連線的音符時,舌尖輕重適度地(比輕吐還要輕微)吐奏一下,與發“提”字聲音時的動作相似,將這些音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 喉音:類似花舌的音響效果,與花舌不同的是震動的部位在咽喉中的那塊突起下垂的小舌。發音顆粒較粗糙。泛音(。):同種指法吹出不同於八度音關係的音,力度介於兩個八度音之間,屬於超吹的一種。

飛指(飛):利用臂力的帶動作用,使一隻手的一指或數指(最多三指)在一個或幾個音孔上迅速地左右抹動的奏法。可產生強烈的碎音效果。 歷音:由低而高(上歷音)或由高而低(下歷音)急速地逐級上行或下行的音,叫做“歷音”。要求吹奏中手指起落肯定、果斷,使經歷的每個音都十分清楚,流暢,好象快速上下樓梯那樣一級一級地出現。 腹震音(—):利用腹部的力度控制,使得氣息如波浪般起伏,可快可慢,可大可小,藉以表達情緒的激動。 大致一般來說,笛子的演奏技巧可概括氣、指、舌、唇四大基本功,氣的功夫最難掌握,指的功夫要求手指動作乾淨、利落、速度平均、靈活、有彈性;舌的功夫要求力度平均、富顆粒感、節奏平均、能持久; 唇的功夫就必須注意風門大、小及口勁的適當表現。意之不管什麼技巧,只要練得勤,定能熟能生巧。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笛子演奏者在使用各式各樣的技巧是時候,一定要為音樂負責,否則畫蛇添足,破壞了曲子原有的美感,這是應有的認識。

種類

民族樂器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笛子實際上是一類樂器的通稱,如果從音高上分類,笛子一般分為曲笛(笛身較為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於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為細短,音高較高,音色清亮,多用於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笛(形狀、發音特點介於曲笛和梆笛之間)。

曲笛

曲笛曲笛
因伴奏崑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這種笛子多為D調或C調乃至降B調,管身粗而長,可能是大橫吹的遺制。音色渾厚而柔和,清新而圓潤。廣泛流行在我國南方各地,最適於獨奏或合奏,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和崑曲等戲曲音樂中富有特色的重要樂器之一。

梆笛

因伴奏梆子戲曲而得名。這種笛子通常分為:F調梆笛、G調梆笛、A調梆笛。管身較曲笛細而短,可能是小橫吹的遺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種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玉屏笛

玉屏笛玉屏笛
產於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用當地的小水竹製成。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音明亮,上刻"彩鳳"。這種龍鳳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
玉屏簫笛遍布全國,曾遠銷美國荷蘭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由於產品制藝大師人數有限,使得產品並未得到大規模的生產,無疑是給簫笛愛好者一個沉重的打擊。
隨著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玉屏簫笛並順利成為聚購科技的戰略合作夥伴。使得玉屏簫笛在亞馬遜、聚購商城、京東商城等國內知名平台銷售,解決了以往購買簫笛的尷尬局面。

西洋管樂器

西洋管樂器中,笛分為短笛、長笛、風笛、直笛、陶笛

製作

笛子採用的竹子在陰乾以後基本上要經過裁料、上漆、鑽孔、校音、纏線、刻字等工序。笛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詩以及製作者的名稱。比較著名的笛子製作師有:周林生、常敦明、應明章、王益亮、黃衛東董雪華、丁小明、王建宏、李國偉、羅啟培、杜志剛、王小剛、賈耀亮、鄒敘生、林谷珍、趙景國等。

笛膜

笛膜蘆葦膜竹子膜腸衣膜等等,其中竹膜太脆,吹時易破,腸衣膜伸縮性太大,吹時共鳴小。蘆葦膜最好,不易破且伸縮性適中。蘆葦膜是粘附在蘆葦桿中的一層薄膜

笛膜位置笛膜位置
,較嫩的葦膜質薄、光亮有透明感,並有一定的伸縮力,笛子貼上後,發音明亮結實。太厚和大薄的膜都不適用,過厚發音沉悶,太薄則發音鬆散、發沙、易破裂。貼笛膜是一件非常細緻的工作,笛膜好但貼上不好,同樣不能發出最好的音色來。正確的方法是:將笛膜剪成比膜孔大的方形小塊,用白芨(中藥)、樹膠、桃膠或大蒜頭沾水,在膜孔四周抹擦,待產生膠質之後就將笛膜用雙手拇、食兩指捏住,輕輕向兩邊拉一拉,使之出現又密又整齊的皺紋(和葦膜本身的紋路相垂直),使其與笛身垂直,整齊地貼在膜孔上,使笛膜本身的紋路和竹笛的紋路一致,再用兩手大拇指按住膜孔兩側的笛膜,向兩邊輕輕抹一下,使笛膜鬆緊適度,吹奏時低音圓潤、高音明亮即可。貼膜時要注意手指和膜孔內側四周的清潔,不可把笛膜弄髒、弄濕,使笛膜變質,影響吹奏和音色。

笛膜質薄嬌嫩,很容易受氣溫、濕度變化的影響而變松或變緊,需要經常細緻地進行調整。笛膜鬆了可用一種民間稱之為“醒膜法”的方法,將笛子靠近嘴邊,向笛膜呵熱氣,然後再遠離笛膜吹冷氣或將笛膜靠在臉上、或放在腋下,使其受熱將水氣蒸發,如此多次反覆進行,笛膜逐漸變緊。“醒膜法”比較費時,要急速調好還得用另一種方法:將笛膜貼上處浸濕,如膜松就向兩側抹緊,如膜緊則在膜上輕輕按一下使其變松,這種方法快速省時。

冬天笛膜易上水,是由於口中吹出的熱氣在笛管內遇冷變成氣水,浸上笛膜的緣故,這時可將膜孔風乾,在內壁塗上一層蠟或凡士林,便可阻止氣水浸濕笛膜。單支笛子不裝笛盒時要用稍硬的紙卷在笛膜上,纏上橡筋,用以保護笛膜,防止笛膜老化和破裂。

選用及貼上

笛膜的種類、品牌眾多,有人用竹膜(品質差、缺乏韌性、彈性、易吹破是其缺點)也有人演奏邊疆民族音樂時使用羊腸膜(振動不良、音色較硬或悶,別有一番風味),但是人們大都采自蘆葦管內壁之上葦膜(也稱管膜),由於質地細緻,韌性佳,彈性又好,發音明亮清脆,振動情形良好,而廣受歡迎。市面上可買的笛膜品牌常見的大致有一般的管膜、佳音牌笛膜、敦煌笛膜、百花牌笛膜、安徽龍潭湖笛膜……不管是哪種牌子的笛膜,選用時以細白、半透明、無雜質或纖維和膜為上選,以目前葦膜產地的質量來看,要數安徽的五河、小溪、淮南一帶的葦膜為最佳,由於當地土壤關係,那裡的葦膜厚薄均勻,富有彈性,是專業笛子演奏家理想的笛膜(俞遜發先生介紹的“明貴笛膜”品質相當好)。

笛膜的運用,首先是選擇黏合劑,目前使用的有阿膠、驢皮膏、黃魚膠、樹脂、白芨……等,何膠、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藥店、藥材行皆可購得。由於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和吸水性,貼好的笛膜還會有一定程度的自動還原,所以貼膜時可稍偏緊些,等它自動還原後,笛膜的鬆緊度為適中,能發出悅耳的聲音,但是如果要隨貼隨用的時候,笛膜就要放鬆來貼。

貼膜時,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纖維與笛子的纖維平行、重疊,再用阿膠沾水塗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姆指和食指捏住笛膜兩側,拉出與葦膜纖維紋路成垂直的皺紋,而後慢慢地往下側按貼上,調整均勻後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曬,笛膜變黃、變老、失去彈性時要更換使用(新鮮的笛膜如需保存長久,可將笛膜用塑膠袋包好放進冰櫃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鮮

包吹法

簡介

一、關於發音

包吹法不僅是一種笛子演奏技巧,而是一種全新的吹奏方法

顧名思義,包吹法,就是把笛子的吹孔完全用雙唇包起來吹奏,它是一種自有笛子和類似笛子這類吹孔樂器以來,從未有過的,全新的吹奏方法。

包吹法雖然是用上下雙唇把身子的吹孔包起來吹(形似吹巴烏狀),但它的發音不是通過簧片振動,也不像喉音那樣用喉頭或口腔振動發音,而是在雙唇包住吹孔的唇內側(外邊看不到)形成風門,氣息通過風門時衝擊唇內側的唇沿產生振動,進而振動笛體使之發出音來。道理上近似吹銅管樂器,但不同的是,笛子只有吹孔而沒有號嘴,沒有像號嘴那樣的東西擋住雙唇,也不需要像吹號那樣大的,強硬的口風和氣流。包吹法的風門形成是領先丹田的控制與兩腮的緊收(雙唇不能緊收,要自然放鬆)風門的大小、緊松、和口風的軟、硬、緩、急,決定著音的準確和音色的優劣。

用包吹法吹出的音呼效果近似巴烏和喉管。音量大、音質渾厚、低沉,如控制弱一些就與巴烏的音色十分相似。

包吹法可以採用笛膜和不採用笛膜兩種方法來演奏,不用笛膜(或將膜貼緊)發出的音圓潤,但振動的共鳴略差,用笛膜吹奏發音透明,秀麗,清脆,此兩種音色可以選擇使用。

包吹法在笛子上所發出的音,比原來笛子上的音高一個大二度,就是說比笛子高一個調。用第三孔作D的笛子來吹奏,吹出的實際音高為E(第三孔變成了E)。所以,在實際使用中,包吹法應以第二孔為基調(第二孔作“1”)筒音為“低音6”。如用D調笛(全按為低音5)吹奏某一首樂曲,當吹奏要變為用包吹法時,變就要以第二孔作“1”(全按為低音6)的指法來吹奏,其音就與用哨吹法所用的第三孔作“1”的調一樣高。由於氣流的大小和口風的軟硬緩急不同,對音高的影響很大(最大幅度可達一個大二度至小三度),所以用包吹法也可以用和哨吹法同樣的指孔吹奏出同樣的音高,如第三孔的D音,用包吹法也可吹成D音,但這樣吹出來的音不夠圓潤,不夠豐滿,不夠明亮。因此我們經過反覆的比較,不斷探索,最後選定了高一個全音的吹奏方法,效果就比較理想了。

二、關於指法

包吹法的指法和哨吹法的指法一樣,但是由於它的發音比笛子高一個大二度,所以必須轉調(變指法)吹奏。而這幾個調(指法)在哨吹法中卻很用的很少。所以演奏較為困難。如:小工調(全按為低音5)哨吹轉為包吹就成了第二孔作“1”(全按為低音6)的指法吹。正宮調的哨吹(全按為低音2)轉包吹法後,卻成了六字調(全按作為低音3)的指法。以此類推即可。

三、關於使用

包吹法掌握好了,在實際工作中用途十分廣泛,可以代替巴烏進行吹奏,把膜帖松一點,或氣息猛一點,音色又很近似喉管和西洋單簧管的中低音色,把笛子發展成多種功能,多種用途,豐富了表現能力。

包吹法的運用有兩個方面,一是單獨使用,另一方面是與哨吹法交換使用。因為能交換吹奏,能在一支笛子上吹奏絕然不同的兩種音色效果,正是運用包吹法的最大成功。它獨有的特色使人耳目一新。在獨奏中廣泛運用各種交換吹奏手法使演奏在高、低、快慢、長短、強弱變化中又增添了一種絕妙的音色對比,能出人意外,能引人入勝,收到極好的效果

用笛

包吹法適用於任何調的笛子。只要是依靠吹孔奏發音的笛子及西洋長笛,都能適用包吹法,不過用中音笛(如D、E調)和低音笛子,(如大C調、B調、A調等),效果尤佳。在梆笛了使用包吹法,發音高昂、粗壯、有力但音色燥,而且吹時較費勁,不如在中低音笛子上那樣自如,音色音質那樣柔麗動聽。

傳統的六孔笛子,用包吹法可奏出一個八度的音,如果在傳統笛子的上、下(第六孔之上、第一孔之下的適當處)各增開一個音孔,音域就可達到十度音。隨著笛子不斷改革,包吹法的音域將還會擴展。

練習

包吹法初練時會有些茫然,很不習慣,吹久了還會有些頭昏和嘴發麻,特別是辛辛苦苦練了一陣,連一個音都沒有發出來,這時最容易對此吹法產生疑慮和失去信心。“有志者事竟成”,如果堅持練下去,就會突破一點,只要突破了一點,就會全面開花,取得勝利。

練習包吹法一定要一步一步地由淺入深,由易漸難地進行,不能急於求成。所以練習包吹法時應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練前準備

德化龍鳳紋笛子一對德化龍鳳紋笛子一對
首先準備的是選好的笛子,一般來講選用E、D、C調(三孔為“1”)笛子為好,而且最好是有調節頭的雙節笛,吹奏時先把吹孔和音孔兩節轉動一下,使吹孔與音孔膜孔不要成一條直線(同哨吹法那樣成為一條直線,雖也可以吹奏,但手指按孔有些彆扭,所以不如轉動一下好),要把吹孔向內側轉動與膜孔音孔約成20度的斜度,使雙唇包起來方便自然,使手指保持原吹笛姿態不變,如同吹巴烏那樣。

用傳統的六孔笛吹奏,為了使包吹的音域增寬,可自己動手在第六孔上方適當處(準確位置應按音高的要求和個人持笛的習慣而測定),增開一個附加孔,如果自己製作笛子(也可以定製)可將兩個後出音孔(又稱穿繩孔)去掉,在適當處改開一個附加孔(即增加笛子本調的一個4音),這樣不但增加了一個音(包吹的本調是低音5),而且使用起來也很方便。開始練習先要注意找到正確的口形,注意在雙唇將要包住吹孔的那一瞬間,嘴巴不宜張開的過大,不宜緊張,要自然鬆弛,要微微地把嘴張開似微笑狀,輕輕地包住吹孔。雙唇外側邊沿要把吹孔包完,但所包的面積不可過大,要儘量少占一點面積,以外面看不見吹孔為宜。雙唇的內側邊沿要微微接攏,注意不可用力緊閉。氣息的流動衝擊,使雙唇之間形成一個自然的風門,氣流的衝擊(口風)使雙唇微微有麻感地振動,進而振動笛子發出所需的聲音來。

練習時要特別注意:

1、事可挺肚、弓背和仰起脖子吹奏。
2、要用胸腹聯合呼吸法
3、不可拚命使勁地蠻吹猛練,要注意摸索,體會巧練。
4、口腔、喉頭要放鬆,不可緊張,要使氣息通暢。不能漲脖子和喉頭髮出聲來
5、注意運用正確的吹笛姿勢,千萬不可躺臥,東歪丁斜和翹起二郎腿。
6、要集中精力,不可吹著笛子,而心卻另有所思。因為這樣最易不知不覺地產生許多毛病,久而久之成為惡習,改之困難。
7、不可遇難而退,喪失信心。

二、練習發音
練習發音時特別注意要平心靜氣,不可性急,也不可埋頭苦幹,要開動腦子,邊體會,邊摸索,邊吹奏。練習第三孔的發音(此音比較容易發出)。先不要顧忌音準,要爭取儘快使之發出音來。第三孔的音能發出來了再去發第四孔,第一孔,第二孔這幾個音。只要吹響了第一個音,後邊的音就能較容易地吹出來了。

吹響了一個音,再往下吹別的音時,可採用連線吹奏法練習,就是說音與音之間(一個音孔轉向另一個音孔)不要換氣,不要停頓,不要改變和重新確定口形和調整風門。在正吹奏著的這個音不斷延響之時,在口形、風門、丹田控制等一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只把手指開放或按閉,這樣就比較容易發出各孔的音來,而且還能很自然地、慢慢地找到和掌握每個音在高低不同變化時,隨之而來的口形、風門、嘴勁,丹田控制的松、緊、緩、急、大、小、軟、硬等各方面的微妙變化。

用包吹法最難吹奏的音是最高和最低的兩極音,吹奏兩極音的口形、風門和丹田控制的力度相互差別比較大,所以從吹高音突然跳轉到低音,或者由吹低音猛然跳轉到高音,就較為困難,因此在練習發音的過程中,當依次能吹出各音後,就應進行三度、四度、五度直到八度的跳轉發音練習。這樣由易漸難,由淺入深,步步練下去收效一定會很快。

三、平吹練習
當第二步練習基本達到要求時,即可進行平吹練習。平吹,就是不附加任何技巧的曲調練習,這一步除了吹奏一些練習曲外,還可以選一些音域在一個八度之內的民歌小調進行練習。平吹練習的主要目的是,使風門、口風、嘴勁隨著曲調的高、低、長、短、強、弱、快、慢的不斷變化而自如地變化,使發音更加鞏固,手指更為靈活。

平吹是包吹法的基本功,一定要扎紮實實地練,要求發音準確,音色純淨、優美、明亮、節奏穩定和強弱的控制自如,在音符與音符、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銜接轉化時要自然連貫,不能斷斷續續,不能虎頭蛇尾,開始很強很硬,結尾卻空虛無力。每個音發出時,要防止舌頭硬吐和氣息的猛衝,使發出的音呆滯難聽。

四、吐奏練習
平吹練習能自如地、毫無顧忌地、準確地吹奏曲調時,即可進行吐奏練習。吐奏練習要先從單吐練習開始,然後進行雙吐、三吐的練習。
包吹的吐奏方法與哨吹的吐奏基本一樣。理論上講,凡是笛子上能運用的吐奏技巧,在包吹法中也同樣可以套用。不過這裡要說明一點的是:包吹法的吐奏應多用“內吐”(“齊”的發音),因為吐奏在哨吹法中的使用,吐的效果結實、乾淨、有力、而且富有彈性,但用在包吹法中雖然也可以使用,但效果太剛硬、太死板,所以包吹法中應多用內吐。包吹法中用內吐所奏的力度效果,與哨吹法中外吐的力度效果基本平衡,若在交換吹奏時就較統一諧和。為此我們練習包吹法的吐奏時應多練內吐“齊”為好。

練習吐奏時,也要先從第二孔第三孔音開始,然後向其它音擴展,進而再吹奏練習曲。這樣由淺入深、由易漸難地練,根底才能牢固,才不致於產生毛病和引起不良後果。

雙吐和三吐及反三吐的練習,也同單吐練習一樣,要以內吐為主,就是把外吐的“吐庫”發音,改變為“齊肯”。由於縮短了舌頭的運動線,縮小了舌頭的衝擊力,而使吐出來的音柔和圓潤,有點似吐似連的味道,有人說內吐即“輕吐”,這是一個誤解。內吐是一種吐奏的方法,它本身就可強可弱,音色可大可小。

五、技巧練習
在平吹、吐奏(單吐、雙吐、三吐)練習達到一定程度時,即可進行技巧方面的練習。這裡所指的技巧,也就是哨吹中常用的各種技巧(可稱常規技巧)和一些特殊技巧。只要是在哨吹法中能運用的技巧,一般來說在包吹法中稍加練習就可以適應和運用。

我們把這些常規技巧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手指技巧,如滑音、歷音、剁音和各種裝飾手法等,另一類是口舌技巧,如花舌、喉音、循環換氣等,這兩大類技巧相比,手指技巧在包吹法中較易掌握。但由於哨吹和包吹法的口形、風門、口風的不同,所以把哨吹中的口舌技巧運用到包吹法中就較為困難。

在技巧練習時,應該相對的集中時間、集是精力,一個技巧一個技巧地練,不要隨心所欲。集中精力、集中時間練習,可以使

你很好地去熟悉去摸索,去體會其中的巧妙,增加你的耐久力,鞏固你的練習成果。

六、交換練習
包吹法的發音、平吹達到要求後,在練習吐奏和技巧的過程中,同時可以進行哨吹法與包吹法的交換練習。

這種練習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和習慣兩種吹奏法的相互交換使用。要求正確地完成交換動作,縮短交換過程中所需要的時間,使交換之後都能準確地發音和連貫順利地進行演奏,為以後的實際運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交換練習的方法可採取以下幾種:

1、同曲調的交換練習,就是說一首曲調相同的鏇律,可以用兩種吹奏方法交換吹奏,先用包吹法吹一至二遍,再交換用哨吹法去吹奏,不斷地反覆練習。

2、連線形式的變換練習。就是說用一段音域很寬的鏇律把它的高音區用哨吹法來演奏,到低音區時(包吹法可達到的音區)交換成包吹法來吹奏,不論上行或者下行的鏇律都可以採用此辦法,這種方法練好了,以後在實際吹奏中會有很大用場,特別在獨奏中的使用效果尤佳。

3、快慢形式的交換練習。當一段鏇律音域寬、速度極快的十六分音符連奏或吐奏時,可採用哨吹法來演奏,待樂曲達到高潮,又突然收往,變為縱情舒展的自由板或慢板時,可交換成包吹法吹奏。除以上所談的三種交換練習外,也還可以用別的交換辦法來練習,這裡不再多談了,練習中可以自己酌情選此曲調進行練習。

包吹法可以使笛子像巴烏、喉管那樣單獨用於伴奏、獨奏,但更多地運用應該是採取兩種吹奏法交換的辦法。因此,應重視兩種吹法的交換練習。

吹奏級別

初級(一級~四級)
內蒙小調內蒙小調
一級:
加試:檢查演奏姿勢
長音音階練習
世上只有媽媽好
春天來了
歌唱二小放牛郎
康定情歌
內蒙小調
鳳陽花鼓
老六板
歡樂頌
北風吹
金蛇狂舞
婚誓
二級:
彩雲追月彩雲追月
為熟練指法而編寫的音階練習
打音基本練習
思鄉曲
我的祖國
八月桂花遍地開
十大姐
只要媽媽露笑臉
彩雲追月
拉駱駝
牧羊曲
牧羊姑娘
旱天雷
三級:
馬蘭花開馬蘭花開
(一)全按作5指法樂曲
單吐基本練習
黃水謠
蘇武牧羊
洗衣歌
太湖美
馬蘭花開
在北京的金山上
黃鶴的故事
中六板
滿江紅
(二)全按作2指法樂曲
單、雙、三吐綜合練習
沂蒙山小調
採茶撲蝶
紅梅贊
一枝梅
高山青
翻身農奴把歌唱
南泥灣
西藏舞曲
四級:
顫音練習
(一)小品
小河淌水
瑪依拉
茉莉花
繡金匾
(二)獨奏曲
山歌
小推車
我是一個兵
天山舞曲
歡樂歌
中級(五~六級)
小放牛小放牛
五級:
(一)小品
關山月
讚歌
信天游
藍花花
(二)獨奏曲
姑蘇行
水鄉船歌
快樂的小笛手
塔塔爾族舞曲
小放牛
京調
到農村去
六級:
(一)小品
紡棉花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古箏伴奏)
阿細跳月
三十里舖
(二)獨奏曲
列車奔向北京
陝北好
揚鞭催馬運糧忙
喜報
中花六板
早晨
梅花三弄
鄂爾多斯的春天
高級(七~十級)
七級:
喜相逢
腳踏水車唱山歌
五梆子
百鳥引
沂河歡歌
故鄉的回憶
妝檯思秋(低音大笛與古箏)
牧民新歌(E調)
雷鋒(協奏曲)
冷月
鄉歌
高級(八級~~十級後)
棗園春色棗園春色
八級:
春到湘江
掛紅燈
鷓鴣飛(一)
鷓鴣飛(二)
三五七
棗園春色
九級
收割
雲雀
沙場
牧笛
帕米爾的春天
聽泉
幽蘭逢春
十級:
霍拉舞曲
秦川抒懷
走西口
山村迎親人
秋湖月夜
十級後:
第四交響曲
琅琊神韻
匯流(協奏曲)
牡丹亭(組曲)
“赤日”
梆笛協奏曲
竹跡

選擇方法

選擇笛子,應從笛子的質量和類別上來考慮。笛子的質量,除取決於笛管本身的質材好壞外,還取決於製作水平的高低。
選擇、購買時,應進行檢驗:
1.檢驗笛子的竹質。笛管要求竹質堅實(竹紋老)。竹紋細密。管身直而圓。笛身一般頭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別不宜過大。笛管厚薄適中。笛管內壁平整光滑。全身無蟲蛀、裂痕等現象。造型美觀大方。這些要求,憑視覺便可以鑑定
2.檢驗笛子的音準。方法是按照校音儀器標準音笛或定音樂器(手風琴電子琴等)對照試吹。主音確定後,再按音程關係,對笛子的全部發音的準確性進行檢驗。還可以吹吹各個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乾淨。檢驗泛音也是檢驗實音音準的好方法。
3.檢驗笛子的音量。一般來說,音量大者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鳴大,振動力強。吹奏時手指上有時有一種發麻的感覺。
4.檢驗笛子的音色。對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圓、亮,這一方面取決於笛子本身的質量,另一方面與貼膜技術、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關係。
5.檢驗笛子的靈敏度。一般來講,以氣到音出、發音不遲鈍為好,反應越快越好。
6.如果是初學者,最好找熟悉笛子的人一起去購買。檢驗筒音5指法中高音6是否好上,也是檢驗笛子好壞的一個標準。
7.初學者應選調性。同樣一款竹笛有各種不同調性。怎么選擇?一般來說,初學者以選用中音笛類,E調或F調笛子較為合適。因為這類笛子音高適中較易吹奏,演奏也常用到。如果有條件,想多選幾支笛子,那么,除E調和F調中笛外,還可再選一支D調曲笛和一支G調梆笛,這兩個調子的笛子也常用到。G、F調笛子對口風有幫助。而C、D調的笛子對氣息有幫助。

保養

新笛保養

新買回的笛子或自己新製作的笛子,如果發現竹質不太乾,可將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後灌進點鹽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據竹質濕度而定,竹質濕者浸泡時間應長一些),然後打開洞孔將鹽水倒出,稍用清水沖洗,待一小時後,再在筒內塗些熟過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湯辣椒的純紅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體變紅,永不生蟲破裂),便可使用。如果買回來的笛子本來竹質很乾而又堅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圍,以達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內的少許水份也會隨酒精的揮發而排除。

笛盒保護

專業吹笛的人,都有一個笛盒,沒有盒的人,可做一個布套(最好是夾層或棉的),最好做一個寬的,一個窄的,寬的夏天用,窄的冬天用。平日將笛子放在裡面,如果套,盒都沒有,可找一塊乾淨的布來包住,以免風吹日曬,灰塵進入。

用後清潔

每次吹完之後,一定要將笛筒內的口水倒出來。最好做一個布刷,口水倒出後,捅進去輕輕一擦,然後裝入盒或袋內。這樣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內發霉發臭,以至笛筒腐爛。

笛膽保護

天氣過熱或過於乾燥時,最好做一個“笛膽”(用相當笛筒長度的小棍,纏上幾層乾淨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時候可將它塞入笛筒內,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膽”粗細要和笛筒的粗細相適應,粗了塞不進去,細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潤笛作用。

細心洗滌

笛子吹久了,笛筒內慢慢會有許多灰塵。灰塵加之氣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結成了污垢,這不但不衛生,常常發出臭味,甚至要影響音色、音準。這時就需要洗滌。特別是沒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應在一定的時期內洗滌一次笛子。洗時要注意,不宜要用水清洗,這樣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濕一乾,很容易使笛子破裂。可用軟布或藥綿等,捆纏在木棒上(木棒要細不可太粗),浸酒精(最好是醫用酒精)擦洗。

破後修理

有時由於天氣的變化,太冷或太熱或由於竹質過嫩,竹節過少,笛身都易破裂。為防止這種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後,可在兩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間,膜孔至第六孔之間,這兩處各用絲線捆纏(有伸縮性的塑膠最好不用)。或將頭尾用銅(或鋁)圈箍住。

演奏名家

趙松庭趙松庭
近代著名的笛子男演奏家有:趙松庭劉森杜次文伍國忠馮子存、劉管樂、江先渭、陸春齡、周林生、王鐵錘、簡廣易、俞遜發、曾永清、蔣國基、繆宜民(美國)、陳惠龍、劉天福、馬迪杜如松張維良張向華詹永明、王次恆、戴亞劉海成,陳濤、陳中申、孔慶寶、鄧邦國、瞿同慶、高明、蔡敬民、魏顯忠、劉鳳山、李大同、郝益軍、張延武、榮政、鄔滿棟、周波、向思義、孫曉東、易加義、余占友、郭新旺、譚炎健、劉寬忍黃尚元、耿濤、曲祥、曲廣義、李增光、李鎮、許國屏、周可奇、吳良松、孔建華、梁培印、胡結續、戴樹紅韓寶康劉強王彥、劉鐵男、周丕君、劉含有、蔡拯林斯昆、鄭濟民、陸金山、王鍵、元修和、何維清、張平、蔣寧、高純華、鮑敖法、劉貞伶、林谷珍、李娟、趙也、張紅陽、王溪、鄭文萍、胡玉林、趙遜、杜如松。
笛子女演奏家有:唐俊喬曾格格陳悅、劉貞伶、姜妍、蔣寧、蔣真、李霜壅、李娟、揚帆、鄭盼、王瑩瑩、張瑩瑩、常箏、楊嵐、孫楚泊、范臨風、馬雲鶴、陳昀穎、李娟、張夢婕、劉貞伶、施丹華等。一代笛子宗師趙松庭先生曾經遺憾未能培養出女笛子演奏家,其實趙老不必遺憾,唐俊喬陳悅就是他的得意門生,也是當今笛壇傑出的演奏家。隨著笛子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女生愛好笛子,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女笛子演奏家出現,其數量甚至可以與男性笛子演奏家平分秋色。

制笛材質

製作竹笛的材質有很多種,其中竹子的種類就分很多,像蘄竹苦竹紫竹白竹湘妃竹等。而其他材質的笛子也有很多,像紅木檀木象牙蛇紋玉樹脂合成材料,銅鐵等材質。

世界樂器

所謂的樂器又稱為器樂,是指演奏音樂用的器具,也是聲樂的相對語。樂器的源起可追溯到遠古之前,起初只是當作信號之用,當時並不是為了聆聽音樂而製造的,經過了幾千年的演進,人們開始講求樂器的材質、音色、技巧,才演變到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樂器。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拼音是di的漢字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