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禾木科植物]

芒[禾木科植物]
芒[禾木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禾本科芒屬。又名芭茅。一種多年生牧草。植株較高大。是中國南方山地黃牛的傳統青飼料。其根、莖、花及含寄生蟲的幼莖,芒氣筍子均可入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芒[禾木科植物] 芒[禾木科植物]

禾本科(Gramineae)芒屬。又名芭茅。一種多年生牧草。植株較高大。是中國南方山地黃牛的傳統青飼料。廣泛分布於亞洲與太平洋島嶼,中國長江以南丘陵山地普遍生長。常與野古草 (Arundinella hirta)、金茅(Eulalia speciosa)等組成穩定群落。在不常利用的草地多形成密集 草叢;在高山上部受生境影響,植株常矮化成疏叢狀。根系發達。莖高1~2米。葉片長而扁平或內卷,邊緣有細齒。頂生圓錐花序,分枝每節各具披針形小穗(見圖),基部具白色至黃褐色絲狀毛,芒短,稍扭曲。適應性強,喜酸性土壤。易再生,耐刈割,年可刈割青草2~3次。抽穗期刈割的可加工為青貯飼料。耐踐踏,也可放牧。此外,芒還可用作造紙原料等。

多年生草本。稈直立,稍粗壯,高1~1.25米,無毛,節間有白粉。葉鞘長於節間,鞘口有長柔毛;葉舌鈍圓,長1~2毫米,先端有短毛。葉片長條形,長約20~50厘米,寬約1~1.5厘米,下面疏被柔毛並有白粉。圓錐花序扇形,長10~40厘米,主軸長不超過花序之半;穗軸不脫落,分枝堅硬直立;小穗披針形,成對生於各節,具不等長的柄,含2小花,僅第二小花結實,基盤具白色至黃褐色柔毛;第一穎先端漸尖,兩側具脊,脊間有2~3脈;第二穎舟形,邊緣具小纖毛;第一外稃矩圓狀披針形,較穎稍短;第二外稃較狹,較穎短1/3,芒自先端裂齒間伸出,長8~10毫米,膝曲。內稃微小,長約為外稃的1/2。細胞染色體:2n=28,38。

多年生葦狀草本。稈高1-2米,無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葉鞘無毛,長於其節間;葉舌膜質,長1-3毫米,頂端及其後面具纖毛;葉片線形,長20-50厘米,寬6-10毫米,下面疏生柔毛及被白粉,邊緣粗糙。圓錐花序直立,長15-40厘米,主軸無毛,延伸至花序的中部以下,節與分枝腋間具柔毛;分枝較粗硬,直立,不再分枝或基部分枝具第二次分枝,長10-30厘米;小枝節間三棱形,邊緣微粗糙,短柄長2毫米,長柄長4-6毫米;小穗披針形,長4.5-5毫米,黃色有光澤,基盤具等長於小穗的白色或淡黃色的絲狀毛;第一穎頂具3-4脈,邊脈上部粗糙,頂端漸尖,背部無毛;第二穎常具1脈,粗糙,上部內折之邊緣具纖毛;第一外稃長圓形,膜質,長約4毫米,邊緣具纖毛;第二外稃明顯短於第一外稃,先端2裂,裂片間具1芒,芒長9-10毫米,棕色,膝曲,芒柱稍扭曲,長約2毫米,第二內稃長約為其外稃的1/2;雄蕊3枚,花葯長約2-2-2.5毫米,稃褐色,先雌蕊而成熟;柱頭羽狀,長約2毫米,紫褐色,從小穗中部之兩側伸出。穎果長圓形,暗紫色。染色體2n=35, 36, 38, 40, 41 (Takizawa S. , 1952);57 (Adati,1858)。花果期7-12月。

生長環境

芒——墨線圖 芒——墨線圖

多年生根莖性禾草。對環境適應性強,為廣布性植物。芒為中旱生的陽性根狀莖,侵占力強,能迅速形成大面積草地。喜濕潤,但能耐乾旱,對溫度要求不嚴格。生於酸性土壤上,在以黃壤、黃棕壤上生長良好,但能適應多種土壤類型,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再生能力。該種在淮河似南海拔800—1500m的中低山地、丘陵、河灘、林間、農林隙地、荒地上均有廣泛的分布。在土層比較深厚、濕潤的地帶,在海拔2000m左右的山地和數十米的農區低濕地上,芒也能良好地生長。在江蘇南部丘陵低山,湖北大別山區都有廣泛分布。在東北地區有零星分布。在夏季清涼、冬季略寒,多雨多霧的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不低於14—16℃,≥IO℃,積溫4500—5000℃的地區,可以成片分布。在土壤瘠薄,易旱的丘陵地,雖能生長,但分布零散,植株矮小,高僅50—70Cm,莖細葉狹,分櫱少,再生力強。

在亞熱帶土壤濕潤的山地,草層的植被組成大致有20—25種植物,芒常與野古草(Arundinellahirt。)、五節芒(Miscanthusfloridulus),白茅(lmperatcylindricavar.major)等組成群落。在偏南地區,常與金茅(Eulaliaspeci0Sa)等組成草叢,偏北的地區,常與野青茅(Deyeuxiaarundinacea)、黃背茅(Themdatriandravar.joponica)形成優勢的群落,在土壤濕潤的農區,常與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組成灌草叢。在山區灌草叢中,芒常成為建群種。在撂荒地,農田隙地,芒的侵占力很強,常成為重要的優勢種。在高放牧頻度的草地上,芒的再生受到強烈的控制,草層變矮,但基部叢生莖增多,草質變嫩,分櫱增多。草地的青草期一般自4月下旬起到9月中旬止。若在青草期適當地割草或放牧利用,青草期可延至10月左右。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產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遍布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和荒坡原野,常組成優勢群落。

國外分布:也分布於朝鮮、日本。模式標本采自廣東。

產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遍布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和荒坡原野,常組成優勢群落。也分布於朝鮮、日本。模式標本采自廣東。

主要價值

稈纖維用途較廣,作造紙原料等。  

醫藥價值

 芒莖
甘;平。清熱利尿;解毒散血。主小便不利; 蟲獸咬傷。
1.《本草拾遺》:主治人、畜為虎、狼等傷,恐毒入肉者,取莖雜葛根濃煮服之,亦取汁。
2.《綱目》:煮汁服,散血。
3.《動植物民間藥》:利尿,解熱,解毒,治風邪。
內服:煎湯,3-6g。
芒氣筍子
芒含寄生蟲的幼莖
甘,平。補腎止嘔。主治腎虛陽痿,妊娠嘔吐。
《全國中草藥彙編》:調氣,補腎,生津。主治妊娠嘔吐,精枯陽痿。
內服:煎湯,5-10g; 或研末。
附方
1.治腎虛陽痿(芒)氣筍子5-7個。水煎服;或燒存性,開水沖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妊娠嘔吐(芒)氣筍子5-7個,豬肉適量。同煮熟。食肉服湯。《浙江藥用植物志》
芒根
甘;平。止咳利尿;活血止渴。主咳嗽;小便不利;乾血癆;帶下;熱病口渴。
1.《分類草藥性》:治咳嗽,淋症,女子帶症。
2.《國藥提要》:為利尿、止渴劑。
3.《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通氣血,治婦女乾病。
4.《全國中草藥彙編》:利尿,止渴。主治小便不利,熱病口渴。
內服:煎湯,60-90g。孕婦忌服。
芒花
甘;平。活血通經。主治月經不調;閉經;產後惡露不淨;半身不遂。內服:煎湯,30-60g。
附方:
治半身不遂(芒)花序60-90g,癟桃乾30g,水煎,沖燒酒服,早晚各服一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飼用價值

春季萌發早,一般3月中旬開始萌發,4月中旬草高10厘米餘,莖葉柔嫩,適口性良好,營養價值高,此時可以放牧。7月以後抽穗開花,營養成分大量消耗,植株變粗糙,適口性則下降,家畜漸不喜食。芒的前期生長迅速、恢復生長快,抽穗前可以連續放牧2~3次而不衰。牛最喜食,羊也喜食。華中地區,芒是春耕時期有價值的重要飼草,農閒時進行放牧,農忙時割草青飼或作補飼料。牛群在芒的草地上放牧,可以恢復體力。營養生長的後期,放牧牛群大致可利用植株的20%~30%。芒的再生力強,

一般在8月下旬,10月刈割後,再生草層達30~50厘米時,植株鮮嫩,適口性好,家畜喜食,又是良好的秋季放牧場。它是良好的割草型牧草,在抽穗以前,可刈割曬制良好的乾草,但這段時間也正是這些地區的多雨季節,曬制期間易致霉爛。抽穗前可刈割調製青貯料。可以窖藏,也可以調製袋裝青貯製成青貯料可減少抽穗後的營養損失和調製乾草時發生霉爛。以芒為主組成的草地,3月中、下旬可以返青。4月上旬可以進入羊的飽青期,4月下旬可以達到牛的飽青期,6月牧草生長旺盛,利用率最高,7月份產草量達到高峰,此後生長停止,莖葉逐步老化,纖維素含量增高,粗蛋白質含量降低。如7月上旬,葉部蛋白質的含量為6.91%,到10月則只有4.23%,這時應注意轉移牧場,防止草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秋末割草後的再生草,營養成分高,適口性好,是良好的放牧青草。消化試驗表明,兔對芒的消化率不高,而羊的消化率較高,不低於一般禾草。芒抽穗開花後的莖稈,牲畜不喜食,以石灰水浸煮2小時後,其消化率和澱粉價均能提高。澱粉價由原來的13%可提高到40%。芒乾草的無氮浸出物含量約為30%~46%,粗蛋白質為3.0%~4.8%,其碳、氮比約為10∶1,氮的含量較少,在飼養肉牛、奶牛、奶羊、細毛羊、半細毛羊時,需要改良草地,增加豆科草,或添加含氮量高的飼料。在多雨地區,芒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要注意放牧強度對土壤基質的影響,過度利用則引起草地退化和土壤流失。芒抽穗後,可作為造紙原料及其他工業用品。

栽培技術

芒在亞熱帶地區仍處於自然分布狀態,在撂荒地及人工草地上,很易侵入,5年以後,芒可成為草地的主體。進行人工栽培時,一般靠根狀莖移植,初春切取根狀莖,經過培土,施肥後能迅速萌發,茂盛生長。芒的分櫱力很強,二三年後可以獲得較高的產品,種植方法可視土壤條件而定。若土層深厚,肥沃,種植密度宜稀,若土質瘠薄,肥力差,種植密度可以加大,增加覆蓋度,可以減少蒸發,有利於植物生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