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簡介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連地帶的一支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雲貴高原東端余脈的大婁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萬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於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家族人口數為8353912人,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34%,僅次於壯、回、滿、維吾爾、苗、彝族,在全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排第七位,其中湖南2632452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40.18%;占全國土家族人口的31.51%;湖北2100052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5.07%,占全國土家族人口的25.15%;重慶1398707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72.21%,占全國土家族人口的16.75%;貴州1436977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11.58%,占全國土家族人口的17.2%;散居地區前十位的分別是浙江227012人,廣東212513人,福建89824人,四川59231人,江蘇41258人,上海33584人,北京23601人,新疆17850人,廣西9155人,河北8061人。起源歷史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漢語稱為“土家”。土家族稱謂較多。秦漢時,稱為“廩君種”、“板蠻”、“賽人”等。此後多以地域命族,被稱為“酉水蠻”、“嶁山蠻”、“巴建蠻”、“信州蠻”、“酉陽蠻”等。宋代,出現了區別於武陵地區其他族別而專指土家的“土民”、“土蠻”、“土兵”等名稱。以後隨著漢族居民大量遷入,“土家”作為族稱開始出現。
土家族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源於秦滅巴後,定居於湘、鄂、川、黔的巴人與漢人融合而成;二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語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雲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源於唐中葉之“烏蠻”。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但其來源,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開始用“土家”名稱。
歷史上封建領主經濟從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發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間“改土歸流”時,逐漸過渡到地主經濟。新中國成立前社會經濟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了社會改革,與苗族聯合建立了2個自治州。
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現在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源於秦滅巴後,定居於湘、鄂、川、黔的巴人與漢人融合而成;二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語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雲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源於唐中葉之“烏蠻”。
自然地理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鄰地區,以武陵東脈和清江流域為中心,西抵貴州梵淨山和烏江,東接彝陵和江漢,北界巫山長江,南控蘭澧芷沅,方圓約10萬平方公里。這裡屬山區丘陵地帶,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間,境內山巒重疊,山勢險峻,溝壑縱橫,溪河密布。武陵山脈橫貫其間,三峽巫山綿延北部。河流主要有酉水、澧水、清江、烏江。整個地區,峰巔山巒挾持河谷平壩,自雲貴高原向東傾斜延伸。這裡屬於典型的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山地遼闊,年平均氣溫為13.5至17.5攝氏度。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之間,適宜於農作物和果木的生長,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良好條件。
自治地區
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重慶直轄市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黔江區
貴州省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民族語言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比較接近彝語的一種獨立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目前沿酉水(沅江支流)流域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來鳳等縣的部分地區尚有20餘萬人使用土家語外(有的兼通漢語),其餘大部分地區的土家族已通用漢語。
社會經濟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婦女的傳統工藝。農作物有水稻、玉米、薯類、麥類等。農業
早期農業耕作方式很原始、粗放。追溯到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先民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種植水稻。隨著歲月的更替,土家人與中央王朝不斷加強聯繫,與周邊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增多,其經濟不斷發展,農業也緩慢進步。改土歸流後,土家農民改變傳統的粗放經營方法,開始精耕細作。牛耕已很普遍;修築堰塘、池渠,使用水車、筒車等來灌溉;並有了用水力作動力的“水碾”、“水磨”、“水碓”。生產工具中,鐵制的鐵犁、鐵鐮、鐵鋤、鐵鈀等逐漸取代木製農具。此外,農作物品種也豐富起來。
1949年,土家地區的農耕水平、生產工具已與相鄰漢族地區相差無幾。土家文化是山地農耕文化。先民巴人就“彈鋏而歌”,墾殖於清江之濱,漁獵於江川林莽。
漁獵
土家先民擅長射虎,以漁獵而聞名。溪河交錯,森林密布的環境,為漁獵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農業不斷發展壯大後,食物開始豐富,漁獵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逐漸被動搖,它不再是舉足輕重的一部分,而僅成了人們對過去生活方式的追思,一種喜好、一種娛樂形式。只有極少數的土家人仍以捕漁為生。捕魚方法與工具也多種多樣:有織網或魚楗捕魚、用藥藥魚,以鉤釣魚、養魚鷹捉魚等。
土家人狩獵方法很多。有集體圍獵、設網套、埋炸彈、埋鐵貓、用煙燻等捕捉方式。有經驗的獵手可根據飛禽走獸的足跡、糞便、脫落的皮毛來斷定活動獵物的種類、大小、多少。每當冬雪降臨,農人賦閒在家,男人們便邀約進山打獵,土家人叫“趕仗”。圍獵成功的可能性大,人們常是滿載而歸。獵物的分配方法是:打中獵物的槍手分得獸皮、獸頭,剩下的獸肉則由參加者平均分配。土家人還利用各種動物的嗜好來捕捉動物。用動物食吃的東西包上炸藥或把食物放在“鐵貓”上,等獵物貪吃時炸死或夾住它。或用家養的“媒雞”誘惑山雞,而後捕捉。世代相襲,土家人積累了豐富的漁獵經驗。
牧業
歷史上,土家地區屢次向中央王朝貢馬,說明他們的牧業早已有較高的水平。土家的荒山坡地是寬廣的牧場,這裡牧草豐盛,載畜量高。土家人利用優厚的自然條件,飼養馬、牛、羊、豬、兔等牲畜。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早在漢代以前就開始飼養山羊,到明代山羊就已成為當地主要畜產,該地區飼養黃牛也有悠久的歷史,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長毛兔享有盛譽。恩施及長陽的山羊板皮,皮質優良。土家地區的牛市、獵市每年也向湘鄂川黔及鄰近省份提供充足的貨源,這是土家地區牧業發展的佐證。土家人在從事飼養的悠久歲月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商業貿易
土家人是地道的農耕民族,生活自給自足,有恥於經商心理。但是土家地區的商貿活動仍然開始較早,只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漢族商人都是這一地區商品貿易的主宰。土家與漢區的商品貿易,較早開始於土家地區與中央王朝之間的“納貢”與“回賜”的官方貿易。土家人把當地的土特產品如土布、茶葉、良馬等獻給朝廷,再從朝廷得到食鹽、金銀器物、貨幣、絲綢等。起到了互通有無的作用。
插花場,是相鄰的集市,相互交錯趕場日期。天天場是固定的集市,天天可進行買賣活動。在土家地區,這種圩場並不很多。由於生活在山裡,交通不便利,人們趕場的機會並不多。而使趕場,也只是為互通有無,調濟餘缺,牟利並未深入土家人的心中。
信仰
土家族處於原始宗教崇拜階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其祖先崇拜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軍,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認為其靈魂可以庇護本民族的繁榮昌盛。建有廟、祠堂,定期祭祀。對自然崇拜,認為萬物皆有神。日、月、星、辰、雷、雨等等。另外還信仰梅山神、梯瑪神。狩獵時要拜祭。阿密麻瑪、土地神、岩石神、火神、水神等等。
圖騰崇拜其內容則是崇拜遠古時期的英雄,或祖先。如土家族信仰“白虎圖騰”。傳說八部大神是喝虎奶長大的,其先祖是虎。虎又是英雄形象,傳說白帝天王三兄弟被皇帝毒死後,變成三隻白虎,坐在金殿寶座上。皇帝驚恐萬狀,只好封他三兄弟為白帝大王,並立廟祭祀,三隻白虎才離開。人死後變虎,虎也可變人。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廟,有的家裡神憲上供有白虎神位,以求保佑平安。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民族教育
古代
土家人的學校教育,是漢文化逐漸被土家人所接受的過程。在土家地區傳播漢文化的學校歷史悠久。西漢武帝曾詔令全國設立官學。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25—57年),宋均在五溪蠻居住地立學校,以期改變他們“少學者而信巫鬼”的傳統。東漢和帝永興年間(89—105年),武陵郡太守應奉“興學校、舉側陋”,但此前的學校多是招收漢族官員子弟。
隋唐時期,中央王朝在土家地區立學校。唐初,“巴酋長子弟,量才授仁”(《資治通鑑》卷一八八,《唐紀》四),田世康為唐代的第一位住黔州刺史;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年),牂牁酋長後裔趙國珍官至工部尚書(《舊唐書》卷一五),田英曾為溪州刺史,進“上柱國”(光緒《彭水縣誌》四)。這些獲得高官厚祿的土家人,都是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有較高的漢文化造詣。
宋元時期,封建王朝在土家地區設學校,並招收土童入學。宋時曾在沿河司修建鑾塘書院。這一時期,土家族中出現了進士、狀元等:宋元祐三年(1088年),出身於施州都亭里的詹邈考中進七第一,為博學宏詞科狀元;元的年間(1086—1093年),施州地區的向九錫也考中進士;僅施州一地,宋代便有9人考中進士。元代,在建始、施州設立學校。
近代
抗戰時期,淪陷區學校不斷遷入湘鄂西土家地區:國立湖北師範學校、武漢大學工學院、(湖北)省立農學院等25所學校遷往恩施地區;國立商業專科學校、國立第八中學、江蘇省立旅湘中學等從長沙、江蘇、安徽遷到所里(今吉首)、乾城;湖南省立第一民眾教育館從長沙遷往永順。這些高質量學校的遷入,促進了土家地區原有學校教育的恢復和發展。
土家地區千餘年的學校教育,使土家地區人才炳蔚,代有傳人:造就了精通漢文典籍,工於詩,詞、賦、雜文、散文的作家群,他們有大量的作品傳世;造就了醫學、農學、書畫等領域的專門人才。如精於醫術的張官曙、長於農學的黃召棠,善於書畫的覃光裕、姚春堂、羅金生,周正南、張一尊、黃永玉等。
社會教育是土家人教育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家庭與宗族內進行,內容包括:緬懷先祖業績、修煉自身人品、傳授日常生活中的禁忌、須遵行的行為準則和習慣法,學習生產技能等。社會教育的職能是:既傳播漢文化,又要結承土家傳統文化。這是土家族傳統文化承襲的唯一途徑。
科學曆法
天文曆法
土家人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氣象、水利、農學、生物學、醫藥學知識,並用這些知識指導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產與生活。
土家人的氣象知識是以諺語、歌謠的形式留傳下來的,如:“雲朝工,亮通通;雲朝西,披蓑衣;雲朝南,打破船,雲朝北,下不徹”、“早晨燒霞,等不燒茶;傍晚燒霞,曬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東虹日頭西虹雨,虹在南方漲大水”、“月亮打傘,曬破岩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抹腰”等都是通過對雲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體的觀察來預測天氣的晴好,準確性高。
土家人還根據山里草木枯榮、候鳥來去、日月星辰的變化、雲風雨雷電的交替來按排農時,預測氣候,估算年成的豐歉。他們把世代積累的農耕經驗編成山歌、諺語,口耳相傳,指導春種秋收。如:“老張莫聽老問哄,桐子花開要下種”、“三月逢春好盤花,滿山陽雀叫喳喳,一來報知陽春節,二來摧動種莊稼”告誡人們桐樹開花、陽雀歡叫的時節,也是播種時候了。又如:“清明要明,穀雨要淋”、“三伏不熱,五穀不結;三九不冷,百果不很”。這是根據特定節氣的氣象情況來推測農業的收成好壞。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服飾特色
比較而言,土家族服飾沒有苗族那樣穿金戴銀,更接近生活型、實用型。民國以來,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以青、藍、白或條紋布為主,長二三米,一圈圈地纏繞在頭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則多為青絲帕或白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最長達七、八米,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死後必以帕纏頭入葬。衣服以青、藍、白、印花布為主,男穿對胸衣,雙排七至十一扣,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女人則右開襟,袖大而短,飾花邊,拄銀銅佩飾,俗稱“滿襟”,有滿清遺風。未出閣少女著花衣,講究大紅大綠;小孩喜戴菩薩帽,虎頭帽;男鞋多為青藍布,女人穿繡鞋;姑娘出嫁時必穿“露水衣”,上著鮮艷挑花繡衣,下著八幅羅裙,與土老司八幅羅裙有異曲同工之妙。據大文豪沈從文考證,八幅羅裙是正宗土家裝。對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還要按土老司的指點戴“百家鎖”、穿百納衣,即從一百戶人家討一百塊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則難養成人等等。
婦女的首飾多而富有特色。除髮髻上的銀釵外,在著盛裝時,還戴各種式樣的金銀髮花和“燈籠”、“瓜子”、“單環”、“兩環”等銀耳環;胸前右衽扣上“銀環”,在環上掛著八串銀鏈,在鏈上繫著銀牌、銀鈴、銀牙、銀挖耳,手腕上戴手圈,手指上戴戒指。
男子服飾比較簡單,把頭用青藍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纏成“人”字形,過去還在左耳穿耳環。青年男子喜穿對襟短衫,釘上七對、九對、十一對不等量的扣子。老年男子常穿無領滿襟短衣,壓素色布條“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單褂,俗稱“鴉鵲褂”。男子穿白布圍腳和青、藍布的大筒褲,在膝至踝上纏“布裹腳”。
建築風格
土家族多居住于山林地帶,依山而居、聚而成寨。雖然,其集聚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炎熱多雨,為土家族人民提供了一個較為舒適的生活空間,但是由於歷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導致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再加上生存的環境中多數是少田少地的自然條件,土家人就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建吊腳樓,因為其結構和樣式都能適應此種環境。
土家族房屋的形式主要是以吊腳樓群為主,選用木材,十分講究房屋的內涵與實用性。根據地形,吊腳樓可分為半截住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盡吊、臨水吊、跨峽過澗吊等。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乾”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富裕的人家還特別注重雕樑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意境。
吊腳樓的建造可以說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多為兩層樓的建築,有著幾道詳細的工序,特別講究和注重內在含義所帶給自己的祝福。土家族的吊腳樓群是集建築、繪畫和雕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的民族文化結晶,也是土家族建築藝術史上的傑出代表。從屋脊造型到樑柱、走廊欄桿、挑枋頭、支柱的下端,再到檐板和門窗的裝飾和石柱的基部,土家人都特別講究裝飾和雕刻的藝術。這些都凝聚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
傳統工藝
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土家人的著名工藝品。以湘西最盛,鄂西一帶遠不及湘西普及。長陽文化館為發展旅遊業的需要,特建有西蘭普卡廠,十多年來生產西蘭卡普一千多件,市場仍供不應求,主要是以質量取勝。湖北省在長陽成立了西蘭卡普研究中心,為西蘭卡普的普及提高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西蘭卡普的製作與數花、篾片穿花、草編穿花原理相似,不過西蘭卡普是以簡單的木製機械織成的,比篾編、草編要方便得多,工藝要求更精細。長陽西蘭卡普廠不但可以織提包、挎包、扁額,還可以製成衣服,色彩鮮艷,經久耐用,受到廣大旅遊者的厚愛。
銅鼓
土家的銅鼓與苗家的銅鼓全不一樣,其直徑約40厘米,厚約10厘米,鼓面中心突起一個小凸,所以也有叫它凸兒鑼的。槌擊小凸,傳聲數里。用手帶水抹擦小凸,能發出悅耳的聲音,它是土家細樂中的樂器之一。
陶器
清江陶器,歷史悠久,技術水平較高。目前清江中上游的招徠河,仍保留有一座陶器廠。這個廠已有約一百餘年的歷史,今湘西一帶的陶器據說都是從這裡傳出去的。這座陶廠為甚么能一直延續不斷生產兩百餘年,必有它的絕妙之處:一是產品耐溫度高,小罐兒可以化銅。二是耐酸,蓋罈子泡醃菜過熱天菜不壞。三是手上的硬功夫,提制一百個蓋罈子,每個溶量相差不過二兩。
民俗婚俗
土家人的頭飾
土家人群中,不論是男是女;也不分是冬還是夏,他們總是喜歡在頭上包一個“袱子”。這“袱子”,在山裡也有人稱為“包頭”、“包袱”。這“袱子”的長度、顏色和包法都是很有利講究的。頭人、老人(長輩)、中年、青年、少年和男女所用的布料,都是各不相同的。
在舊時,頭人用十二尺、老人用九尺、中青年用六至七尺(常說七尺男兒七尺布)、少年用五尺。用料,頭人、長輩(有聲望的老人)用絲品、上等細布或用手工自織蠟染的專供頭人用的貢品;一般人用的則是根據各自的經濟條件而自織或購買的普通布料。從使用顏色上,通常以青、藍或帶點、條白色花紋的花巾為主,頭人、在人群中享有威望的長者(多為他人、晚輩饋贈)用絳紅或絳紅帶藍青條紋的;普通人則多用藍(毛月、藍布等)。
二月初二龍抬頭
二月初二,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臘月初八話“臘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民俗謂之臘八,俗稱“臘八節”。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從先秦起,臘八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逐疫驅鬼的固定祭日,後來相沿成俗。臘月初八,中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文化藝術
音樂
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土家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和獨有的風俗習慣。《張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間故事,流傳至今。詩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長篇敘事詩《綿雞》最為著名。民族民間音樂品種繁多。聲樂有勞動號子、山歌、神歌等。器樂有打擊樂、吹奏樂等。音樂界把打擊樂“打溜子”譽為“土家族的交響樂”,通常用四件樂器演奏,強烈的節奏、快速的鏇律、變幻的音響,令人傾倒。
“打溜子”也是“標題音樂”,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鵲鬧梅》、《火車進山》、《馬過橋》、《牛擦癢》等固定名目,傳統曲牌多達200多套。土家族的戲劇有茅古斯、陰花歌、儺戲、南戲、酉戲等多種。土家族的儺戲,可以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貴州銅仁土家族地區,是中國保存儺戲最完整、演出儺戲最多的一個儺文化圈,國內外專家都十分關注。傳統的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跳喪舞古樸剛健,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歌舞
“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繫的。不論什麼盛大的聚會,都要跳的。“擺手”選陰曆單日開始,持續的天數也是單數。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參加的人數有上萬人。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史詩、山歌最為著名。
文學
土家族文學以敘事詩、山歌及跳擺手舞時所唱之擺手歌等最為著名。擺手歌有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之分,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為苦歌、戀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長篇敘事詩《錦雞》是四句頭民歌的組合體,用男女對唱方式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主要節日
春節
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過,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稱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烯起一根大柴,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土家人要吃象徵吉祥如意,富富有餘(魚)的“紅曲魚”和大鍋燴菜(或稱合菜)。正月初舉行古老的“擺手舞”會。“擺手舞”又稱“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著絢麗多彩的“西蘭卡普”(錦被),打著繡龍鳳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嗩吶、牛角等樂器的伴秦下起舞,常伴有詩歌,舞姿古樸,曲雅,優美,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七十多個動作,形象鮮明,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參加者達萬人之多,場面盛大。此外,耍龍燈,耍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為歡樂的土家人帶來無限情趣。
趕年
是四川、湖南、湖北三省交界處的土家族人民緬懷祖先勝利凱鏇的節日。傳說在很早以前,土家族的一位祖先被迫離鄉被井,多年戊守邊關,杳無音信。望眼欲穿的家人,突然得知戊邊人正月初一回家團聚的訊息,非常高興,約親友即日前來相聚。可是征人因戰事緊張,直到來年七月初一才返回故里。屆時,眾人殺豬宰羊、打糍粑、磨豆腐、釀米酒、灌香腸、慶賀親人安全無羌、勝利凱鏇。節日期間,親戚朋友要共進午餐,吃團圓飯,跳“舍日巴”。
調年會
土家語叫“社巴”。它是與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相聯繫的一種民眾性歌舞活動。屆時,各村寨的調年坪和擺手場(即平坦的開闊地)上鑼鼓喧天,規模很大,與會者往往上萬人。除跳擺手舞外,還有漢戲、西戲、陽戲、車車兒燈、龍燈、獅舞等。這種規模大的調年會每隔數年舉行一次,單日開始和結束,日期也是奇數,歷時7天左右。還有一種叫“小擺手”,日期短,只有3天,規模較小,在調年會上表演反映一年四季農事活動的舞蹈,舞蹈動作粗獷有力,幅度較大,雙手擺動乾淨利索,手不過肩。這種舞蹈在當地又稱“舍巴巴”,“舍巴月”等。
牛毛大王節
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為牛毛大王節。這一天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先。擺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親好友。這個節的來歷流傳著“牛王”神話說。古代農民刀耕火種日夜辛勞卻忍飢挨餓,牛王奉命下凡了解到“三日一餐”難以活命,便擅改“聖旨”叫老百姓“一日三餐”。玉皇將它貶到凡間只許其吃草。因此,土家人為感激牛王,把四月八定為“牛王節”。
六月六
傳說六月六是茅崗土司覃屋遇難的日子。血染了龍袍,土家為紀念他,就在這一天把好衣料,衣服拿出曬,俗稱曬龍袍。以保土家子孫後代昌盛興旺。有的地主則以六月六為“吃新節”,家家都用包穀煮酒行祭,殺牛敬神,還有一些地方在這天會殺兩頭豬,到神壇敬彭公爵主。
土家族禁忌
1)歲時節日禁忌。農曆臘月二十九日,年飯上甑後,婦女忌動針線。臘月三十忌挑水,否則觸動龍王而導致水災、旱災;不準殺生,意為讓各種動物安全愉快地過年。正月初一早,未吃東西前,忌言及“死”、“病”、“窮”、“殺”、“沒有”、“不要”等字眼以及與此相似相近的字音;是日,不說不吉利語,忌吵架、罵人、哭泣;對去睡覺的守夜人,忌說去“睡覺”,要說“去挖金窖銀窖”;忌見稱桿,否則長年見蛇。正月及農曆七月的初一至十五,忌給孩童剃頭。每年小暑前,從辰日到丑日止,禁宰殺、釣、獵,忌穿紅衣,忌舉樂。
2)飲食禁忌。吃飯時忌端碗立於他人背後,面向其背吃,據信,如是會使人“背時”背食。忌幼童吃雞爪,否則認為日後寫字似雞爬;亦忌吃豬鼻,信其日後睡覺打鼻鼾;忌吃豬尾,恐其日後事事落後;忌吃敬神祭品,否則記憶力差。
3)回門忌。新娘回門時,忌為娘家掃地,恐將娘家財氣掃光。回門日,新郎吃岳丈家頭一餐時,忌將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飯吃光,忌將酒杯中事先投入的兩粒黃豆金豆吃掉,酒後應留在杯中,以免將岳家吃窮喝光。回門時,忌新婚夫婦在岳娘家同房。
4)孕期禁忌。孕婦在屋不可用刀砍物,否則認為胎兒身上會有刀痕;不可將線繞於頸間,否則胎兒臍帶會盤於其頸;禁在孕婦屋中釘木樁或釘子,以免胎兒出生後排不出小便;禁在孕婦家中動土、折門窗、隨意移動已固定的家俱,重撞房屋等,以免胎兒被振墮胎。
5)禮俗禁忌。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場中打3、4以外數目的雞蛋。俗信,1個雞蛋為獨吞,2個為罵人,5個銷五穀,6個是賞祿,7、8、9個則應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語,故習於打3個或4個荷包蛋待賓客。
旅遊景點
值得稱道的是,土家族地區有神奇的山水風光,這是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就山而言,這裡有張家界、武陵山、梵淨山、巫山、桑植天平山、石門壺瓶山、利川星斗山、長陽武當山、龍山八面山等,其中號稱“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張家界,群峰挺秀,古原蒼莽,周圍百里,翠屏環列,宛如蓬萊仙境。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後,每年接待中外遊客180萬人次。就水而言,除上述幾條主要河流外,還有數千條溪流密布,如正在開發的猛洞河、茅岩河等,都是神奇幽境,長川瀉碧的自然景觀,蘊涵著旅遊的巨大潛力。猛洞河青山綠水,灘浪起伏,每年遊客嘗試“天下第一漂”者達數十萬人。土家族地區山高地窪,溶洞十分眾多壯觀,現已開發的龍山火岩溶洞、利川騰龍洞、酉陽大、二酉洞、索溪峪黃龍洞、桑植九天洞等,洞內千姿百態,世人稱絕。
土家族地區還有不少名勝古蹟值得讚賞,如永順的溪州銅柱、永順老司城、鹹豐唐崖土司城、五峰土漢疆界碑、長陽武落鍾離山、永順不二門、酉陽桃花源等等。不少名勝古蹟記錄著土家族的歷史與文化,譜寫著中華文明。土家族地區的物產資源和山水風光乃是土家族民族心性潛移默化的基因,這些奇麗的山川自然造就了土家人民心靈的美麗和性格的堅忍頑強。
知名名人
沈從文: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生於湘西鳳凰,他身上有一半的土家血統。
戴秉國:生於貴州印江,曾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現任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國家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向達:中國著名的敦煌學家、中外交通史家,湖南漵浦人。
廖漢生:中國共產黨重要人物,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湖南省桑植縣人。
楊正午:生於湖南龍山,曾長期擔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省長。
劉仁:曾任中共北京市市委第二書記,北京市副市長,四川酉陽人。
黃永玉:土家族,著名畫家,生於湖南鳳凰,沈從文系其表叔。
冉雲飛:中國當代著名自由主義作家,生於重慶,現居四川成都。
彭司勛:中國工程院院士,藥物化學專家。
李正天:廣州著名當代藝術作家。
許晴:中國女演員。
阿朵:中國女歌手。
汪嘉杉(原名:汪洋,1987--至今),土家族,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魚池鎮人。著名導演.
民族政策
新中國成立前,土家族地區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1957年9月20日,撤消湘西苗族自治州,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並於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0年代民族成分更改開始後,許多原被劃為漢族、苗族的人口紛紛改為土家族,規模最大的是鄂西140萬人口歸併至土家族。由是,土家族人口從1957年的50餘萬飆升至2000年的802萬,人口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六位。
人口膨脹大幅提升了土家族的政治地位。除民族代表增加,行政區劃地位也向上晉級。湘西地區原為苗族自治州,后土家族人口數量壓過苗族,遂改名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人口急劇膨脹,1980年代,一些土家族代表不滿足自治州待遇,一度提出將湘、鄂、黔、渝地區土家族合併成自治區。
這令中央始料未及。若出現省一級行政區劃的變更,其牽涉與影響極為巨大。其時,國際形勢動盪的外部環境及蘇聯解體前車之鑑,不能不使中共在民族政治問題上謹慎行事。鑒於此,儘管西藏的僜人等民族猶待識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還是下決心徹底叫停民族識別。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 | 中文名稱 | 人口 |
Hàn Zú | 漢族 | 1,230,117,207 |
Zhuàng Zú | 壯族 | 16,178,811 |
Mǎn Zú | 滿族 | 10,682,263 |
Huí Zú | 回族 | 9,816,802 |
Miáo Zú | 苗族 | 8,940,116 |
Wéiwúěr Zú | 維吾爾族 | 8,399,393 |
Tǔjiā Zú | 土家族 | 8,028,133 |
Yí Zú | 彝族 | 7,762,286 |
Měnggǔ Zú | 蒙古族 | 5,813,947 |
Zàng Zú | 藏族 | 5,416,021 |
Bùyī Zú | 布依族 | 2,971,460 |
Dòng Zú | 侗族 | 2,960,293 |
Yáo Zú | 瑤族 | 2,637,421 |
Cháoxiǎn Zú | 朝鮮族 | 1,923,842 |
Bái Zú | 白族 | 1,858,063 |
Hāní Zú | 哈尼族 | 1,439,673 |
Hāsàkè Zú | 哈薩克族 | 1,250,458 |
Lí Zú | 黎族 | 1,247,814 |
Dǎi Zú | 傣族 | 1,158,989 |
Shē Zú | 畲族 | 709,592 |
Lìsù Zú | 傈僳族 | 634,912 |
Gēlǎo Zú | 仡佬族 | 579,357 |
Dōngxiāng Zú | 東鄉族 | 513,805 |
Gāoshān Zú | 高山族 | 458,000 |
Lāhù Zú | 拉祜族 | 453,705 |
Shuǐ Zú | 水族 | 406,902 |
Wǎ Zú | 佤族 | 396,610 |
Nàxī Zú | 納西族 | 308,839 |
Qiāng Zú | 羌族 | 306,072 |
Tǔ Zú | 土族 | 241,198 |
Mùlǎo Zú | 仫佬族 | 207,352 |
Xíbó Zú | 錫伯族 | 188,824 |
Kēěrkèzī Zú | 柯爾克孜族 | 160,823 |
Dáwòěr Zú | 達斡爾族 | 132,394 |
Jǐngpō Zú | 景頗族 | 132,143 |
Màonán Zú | 毛南族 | 107,166 |
Sǎlá Zú | 撒拉族 | 104,503 |
Bùlǎng Zú | 布朗族 | 91,882 |
Tǎjíkè Zú | 塔吉克族 | 41,028 |
Āchāng Zú | 阿昌族 | 33,936 |
Pǔmǐ Zú | 普米族 | 33,600 |
Èwēnkè Zú | 鄂溫克族 | 30,505 |
Nù Zú | 怒族 | 28,759 |
Jīng Zú | 京族 | 22,517 |
Jīnuò Zú | 基諾族 | 20,899 |
Déáng Zú | 德昂族 | 17,935 |
Bǎoān Zú | 保全族 | 16,505 |
Éluōsī Zú | 俄羅斯族 | 15,609 |
Yùgù Zú | 裕固族 | 13,719 |
Wūzībiékè Zú | 烏孜別克族 | 12,370 |
Ménbā Zú | 門巴族 | 8,923 |
Èlúnchūn Zú | 鄂倫春族 | 8,196 |
Dúlóng Zú | 獨龍族 | 7,426 |
Tǎtǎěr Zú | 塔塔爾族 | 4,890 |
Hèzhé Zú | 赫哲族 | 4,640 |
Luòbā Zú | 珞巴族 | 2,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