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líng
(1) ㄌㄧㄥˊ
(2) 用金屬做成的響器,形式不一:~鐺。~鈸。~鐸。按~。電~。車~。
(3) 像鈴的東西:啞~。棉~。
(4) 鄭碼:POW,U:94C3,GBK:C1E5
(5) 筆畫數:10,部首:釒,筆順編號:3111534454
參考辭彙
bell
詳細註解
鈴

líng
[名]
(1) (形聲。從金,令聲。本義:金屬製成的響器。又為打擊樂器。形似鍾而小)
(2) 同本義 【bell】
大祭祀,鳴鈴以應雞人。——《周禮·春官·巾車》
(3) 又如:鈴杵(一種有柄的鈴);鈴語(風鈴的聲音);鈴鐸(掛在樓閣寺院檐角的鈴);鈴鐺壽星(小兒帽子及手鐲上的點綴飾品。壽星釘於帽上,鈴鐺掛於鐲上,因此用於譬喻一切零星的點綴物品)
(4) 鈴的鳴響或聲音,可作為信號 【the tinkle of bells】。如: 上、下課鈴

漢譯英
鈴
bell
鈴
( 鈴 )L í ng
Make into loudly with the metals machine, the form is different.
Resemble the thing of the bell.
碰鈴

開放分類: 音樂、樂器、音樂相關
又稱碰鐘,古代稱“星”。這種樂器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壁畫中已有演奏碰鈴的雕塑,它聲音清脆悅耳,穿透性強。
在民間廣為流傳。 它的形狀如鈴,銅製,一付兩個,用繩穿連,互相撞而發音,無固定音高。常用於器樂合奏及戲曲伴奏中,為節奏樂器。
pengling
碰鈴
finger cymbals
碰奏體鳴樂器。廣泛用於中國歌舞、戲曲音樂伴奏及民間器樂合奏中的打擊樂器。亦稱碰鐘、雙磬、鈴鈸等,古代稱星。用響銅或黃銅製做。其形如一對杯狀小鍾,直徑約5.5厘米,高約4.5厘米,鈴底有孔繫繩穿連,兩隻互擊發音,亦有單鈴置於棍端,用金屬簽擊奏,其音色清脆悅耳。響銅製的鈴延音悠長,黃銅製的鈴延音較短。鈴,最早約於南北朝(420~589)時已流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六朝擊星俑”,敦煌北魏壁畫也繪有此樂器,後傳至內地,為民間管弦樂隊中增加音響色彩的伴奏樂器。
金剛鈴

通體用銅鑄成,大小規格不一,常見者高20厘米左右。鈴身外形似鍾,下口圓,頂部及鈴身用繁複花紋裝飾。鈴身內懸有銅製鈴舌。鈴柄銅製或銀制,裝飾繁縟,多鑄有佛像。
金剛鈴用於喇嘛法事誦經及佛樂中。在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四川、雲南等地區的喇嘛寺院中都有使用,也遍及東南亞各國喇嘛教分布地區。日本至今還保存不少我國唐代以來的金剛鈴遺物。在納西族,搖鈴用於洞經音樂。演奏時,左手執搖鈴,右手敲擊雲鑼。
金剛鈴也是修法時用的法器,柄端也有佛頭、觀音或五股金剛杵形。這五股金剛杵形的稱為五生牯鈴。鈴的意思是驚覺諸尊,警悟有情。在和金剛杵一起使用時,就有 陰陽的含義在其內,一般以金剛杵代表陽性,以金剛鈴代表陰性,有陰陽和合的意思。
薩滿鈴

和鈴
古代車鈴。和在軾前,鈴在旗上。《詩·周頌·載見》:“龍旂陽陽,和鈴央央。”《左傳·桓公二年》:“鍚鑾和鈴,昭其聲也。” 杜預 註:“和在衡,鈴在旂,動皆有鳴聲。” 孔穎達 疏:“和亦鈴也。以處異,故異名耳。”《太平御覽》卷三五九引 晉 傅玄 《良馬賦》:“結以輕軒,節以和鈴。”
腰鈴
腰鈴,又稱薩滿鈴。是滿、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漢等族互擊體鳴樂器。滿語稱西薩。流行於黑龍

在滿、蒙古、達斡爾等少數民族地區,腰鈴多用於祭祀和驅邪等活動中。有時它還與薩滿鼓 (手鼓)配合使用。20世紀50年代初,遼寧編創的滿族腰鈴舞,曾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得金獎。近年來,腰鈴已廣泛用於歌舞表演中,多為自擊自舞。在《腰鈴舞》中,它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炫鈴
炫鈴全稱為 CRBT(color ring back tone)炫彩回鈴音業務,簡稱炫鈴。 是由被叫用戶為呼叫自己的行動電話的其他主叫用戶設定的特殊音效的回鈴音。客戶開通炫鈴並選擇最能代表自己個性的炫鈴音後,讓播打您電話的主叫在接通等待時聽到您為他特別選定的美妙樂曲,盡情展現您的個性風采 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普通回鈴。
炫鈴業務的專業名稱是“個性化回鈴音業務”。這個業務聯通叫炫鈴,移動叫彩鈴。當用戶開通此業務後,若有其他用戶呼叫該用戶,主叫用戶聽到的不再是單調的“嘟、嘟”回鈴音,而是由被叫用戶在系統中設定的個性化回鈴音。它可以是一段音樂、音效或者是被叫用戶自己設定的留言。
掛鈴
掛鈴,是懸掛鈴鐺的簡稱,現在逐漸演化成一個名詞,一個物體。如嬰兒掛鈴、床頭掛鈴等等。
嬰兒掛鈴,又稱寶寶掛鈴。孩子出生下來就具備了看和聽的能力,有意識的對孩子視覺和聽覺進行適宜的刺激有助於大腦的建構。父母在孩子床的一側放上掛鈴(注意:最好一周左右調換掛鈴的位置,預防孩子斜視。),掛鈴懸掛著的玩具最好距離孩子的眼睛20cm左右的地方,這是新生兒看東西的最佳距離,隨著孩子月齡的增長,可以適當的抬高掛鈴的位置。
項鈴

晃鈴
晃鈴,又稱銅鈴、響鈴。滿、達斡爾、蒙古等族搖擊體鳴樂器。滿語稱轟勿。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

法鈴

寶鈴
【注音】:bǎo líng
【釋義】:1.寺廟中懸掛的鈴。 2.道教稱泥丸宮太一真君的流火之鈴。相傳此鈴能驅邪惡,滅萬殃。
鈴架
【注音】:líng jià
【釋義】:1.唐代兵營的戒嚴﹑報警設施。其法是﹕在圍在營房四周的木架上掛鈴﹐當敵人接觸它時會發出響聲﹐以便禁戒﹑迎戰。
鐸鈴

【注音】:duó líng
【釋義】:1.檐鈴﹐風鈴。一般懸掛在高大建築物的檐角﹐遇風即響。
鷹鈴
鑄於商代晚期,原件高14厘米,寬8.8厘米,鈴作鷹蹲棲狀,鷹為鉤鼻、尖喙、大眼、矮冠,整體造型神采奕奕,顯示出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韻味。是一件帶有原始藝術風格的青銅樂器。
火鈴
【注音】:huǒ líng
【釋義】:1.道士所用的法器。 2.道教亦借指人體中膽邊的肉珠。
漫畫人物
鈴(玲)日本漫畫《犬夜叉》中的人物

(CV能登麻美子)
人類的小孤女,初次登場時不會說話,以“特殊”的食物救助重傷中的殺生丸,並以其天真的笑容和古怪純潔的個性引起殺生丸的注意,第一次使用天生牙令其起死回生,並帶著她一起旅行。是一個超級“只聽”殺生丸的話,對其忠心不二,且有一些“雞婆”的卡哇伊的小妹妹,一直喜歡殺生丸。而且在動畫的其中一集,流星划過的夜晚,曾經許過願望要永遠和殺生丸在一起。 台灣譯為“玲”。
世界樂器
所謂的樂器又稱為器樂,是指演奏音樂用的器具,也是聲樂的相對語。樂器的源起可追溯到遠古之前,起初只是當作信號之用,當時並不是為了聆聽音樂而製造的,經過了幾千年的演進,人們開始講求樂器的材質、音色、技巧,才演變到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樂器。 |
動漫人物薈萃(三)
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與縮寫,在其他語言相當少用。 |
拼音是ling的漢字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 ||
金 | 鍾(編鐘 | 特鍾) | 方響 | 鑼 | 雲鑼 | 銅鼓 | 鐃 | 鈸 | 鈴 | 鐸 | 鉦 | |
石 | 磬(編磬 | 特磬) | |
絲 | 彈撥 | 古琴 | 瑟 | 箏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阮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
拉弦 | 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 |
彈擊 | 揚琴 | 築 | |
竹 | 笛子 | 簫 | 排簫 | 籥 | 篪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匏 | 笙 | 竽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土 | 塤 | 缶 | |
革 | 鼓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鞀 | | |
木 | 木魚 | 柷 | 敔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 |
其他 | 骨笛 | 口弦 | 木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