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鼓

竹筒鼓

竹筒鼓,又稱竹鼓、升筒鼓。佤、布朗、傣、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在祖國西南邊陲的阿佤山區,幾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兒童敲擊娛樂。廣泛流行於雲南省滄源、耿馬、西盟、孟連、瀾滄、德宏等地。

文獻記載

竹筒鼓竹筒鼓

竹筒鼓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士竹鼓”,即陶器的竹筒鼓。由於竹筒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相傳黃帝征服蚩尤的鹿之戰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竹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

到了周代,據《周禮·地官司徒》之載,已專門設定了“竹鼓人”來管理竹鼓制、擊竹鼓等事。竹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種用途的竹鼓,如寂祠用的雷竹鼓、靈竹鼓、樂隊中的晉竹鼓等。其中,專門用於軍事的叫“汾(音)竹鼓”,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竹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竹鼓。此外,路竹鼓、晉竹鼓、等也用於軍旅,這些竹鼓以後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竹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地運用。

樂器歷史

竹筒鼓竹筒鼓

竹筒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竹筒鼓是群音的首領,竹筒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發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套用的樂器之一。有觀點認為,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中國以瓦為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腰鼓是由西域傳入中國,在唐代廣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為鼓材的。

最早的竹筒鼓,是用大龍竹筒做成的竹製體鳴樂器,後來才蒙以豬膀胱、青蛙皮或蛇皮。德宏傣族,稱竹鼓為豬尿泡鼓。瀾滄布朗族,稱竹鼓為土鼓或地鼓,它的使用與風俗活動有密切關係。過去,凡遇久旱不雨之年,根據民族傳統風俗,全寨要舉行宗教祈雨祭祀活動,多在寨外山坡大青樹下,挖一深30厘米的圓坑,將竹鼓置於坑內,坑前置桌供以雞、酒、糯米飯等食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坑前邊念祈禱詞邊執小棍擊敲。本世紀70年代末,經過滄源佤族自治縣音樂工作者的改造發展,在鼓腔下端延展出鼓腰與鼓足,使之能立地演奏。

形制結構

鼓身竹製,用一根長約100厘米、直徑10厘米-11.5厘米的三節大龍竹筒製作,竹筒中間去節,兩端通透。用上端的一節作為鼓腔,一般長20厘米-厘米、竹壁厚0.8厘米-1厘米,鼓面蒙以羊皮,鼓腔以下的一節竹筒挖成空條狀,中間用竹篾片綁紮成蜂腰狀鼓腰,並將最下面的一節制出三條腿,鼓身通體施以彩繪。大小不同的數面竹鼓組成一套。形制美觀大方,富有地方特色。

竹筒鼓又一製作,竹筒鼓外形精美,它是用三節大龍竹筒製作,通體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鳴體,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細牛皮條勒緊,拴繫於鼓腔下部,並可調節其張緊度。鼓身外表塗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裝飾圖案,有的還在鼓身上系有花綢帶和彩球。

鼓身常有圖飾,有時竹筒鼓在舞動中還插上幾根孔雀羽毛,是阿佤最珍視和喜愛的鳥類,它代表著吉祥如意,表現了阿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同樣,竹筒鼓在阿佤人的心中象徵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從竹筒鼓中看到了孔雀大象,無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願望。

演奏方法

演奏時,奏者既可將竹筒鼓立於地上,雙手執短木棰敲擊鼓面,也可用左手將竹筒鼓抱在腰間,鼓面朝前,右手執棰擊奏。竹筒鼓無固定音高,發音高亢清脆,常用於民間舞蹈伴奏。在佤族《竹鼓舞》中,男女青年邊奏邊舞,很有特色。它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也是舞者的道具。

演奏時,有時將竹筒鼓背帶掛於肩上,鼓身斜向身前,也可將鼓直立於地,左手扶住鼓邊,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敲擊鼓面。演奏高潮或情緒熱烈時,甚至手肘和腳也參加擊奏。演奏方法有正拍、悶拍、指拍(用一個指頭)、掌拍和拳擊(半握拳)等,右手多擊重拍,在演奏高潮或情緒熱烈時,甚至手肘和腳也參加擊奏。

佤族家鼓手演奏時,為了改變鼓的音色和音高,還在鼓面中心糊上飯糰,用飯糰的大小、厚薄來改變演奏效果。竹筒鼓因大小不同而發音各異,大鼓音色雄壯、渾厚,中鼓激越、昂揚,小鼓清脆、明亮。竹筒鼓常與鋩鑼、佤族鑔組合在一起,為佤族族的孔雀舞等民間舞蹈伴奏,在民族樂隊或佤族劇樂隊中,竹筒鼓常作為色彩性節奏樂器使用。此外,竹筒鼓還與舞蹈相結合,作為獨奏節目來表演,這就是人們熟悉的《竹鼓舞》。

有時演奏,鼓繩掛於頸部或左肩,將鼓置於左胯部位,雙手各執一棰擊奏。舊時用於婚喪嫁娶的儀仗樂隊,一般八至十六面鼓,排成兩列,在行進中演奏。有時在鼓身前面掛有繡花的錦緞簾面作為裝飾。當儀仗隊伍緩緩行進時,眾鼓齊奏,隆隆作響,頗有氣勢。在燈節和迎神賽會的“走會”(多種民間藝術組合在一起的綜合性表演形式)中,也有跨鼓表演節目。清人繪《北京走會圖》中有跨鼓圖,畫面上,八名強壯男性肩掛跨鼓,排成兩列,邊行進邊演奏。今日用於民間器樂合奏、民間舞蹈伴奏、節日慶祝等民間娛樂和婚喪嫁娶等場合中,是常用的節奏樂器。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