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革鼓,是革家人特有的棰擊膜鳴樂器,故稱革鼓,也稱祖鼓。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凱里等地。
革鼓為革家人祖先所制,每寨一面,它代表革家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民族團結興旺的象徵。革家人把它作為偶像崇拜,奉若天上玉皇。凡革家發生重大糾紛,必先到革鼓前焚香磕頭,然後才能評判是非。哪戶家革人遇到災難,就要把革鼓抬到他家,以驅惡避邪,逢凶化吉。
平時,革鼓置於寨主家中,鼓身放在堂屋和西側屋之間,鑿通牆壁,鼓首在堂屋外露20厘米,鼓腰系以紅綢巾為飾。演奏前,先唱祭神大歌、吹蘆笙,男女青年載歌載舞,將革鼓從鼓房抬出,橫置於木製鼓架上,架高150厘米。演奏時,奏者兩人站立鼓的兩端,雙手執棰擊奏,有專用曲牌,人們圍圈隨樂踏節而舞。用於革年或重大喜慶節日等場合。
由來
在遠古年代,革家祖先在山上狩獵時,突然與一隻大老虎相遇,老虎衝來,先祖立即躲進一棵老樟木樹的樹洞內,老虎在外守了兩天兩夜不走,祖先身上帶的乾糧吃光了,呼救的嗓子喊啞了。在絕望之中,他把身上帶的一節竹棍通個洞,用竹棍當哨子吹,竹笛聲把老虎嚇跑,才得以脫險。回到家中,他把狩獵遭遇老虎的經過告訴妻室兒女,說樟木樹是神樹,救了他的性命,確定把樟木樹製成鼓,後人死去就把亡魂引進鼓裡,以保護兒孫平安,興旺發達。
同時,把竹子製成蘆笙,編詞作曲,吹蘆笙祭祖。革鼓按祖宗意願輪流到家族成員家“休息”,想去哪一家就請陰系族長用“蛋卜”的方式來裁定。由陰系組織,召集五房族人約百餘人,穿長袍盛裝,人人打傘,吹笙迎祖鼓,陪著祖鼓到達它要去的主人家。祖鼓安放之後,要吹蘆笙祭供一天一夜。祖鼓安放堂屋西壁的鼓窗內。祖鼓存放的住戶,360天每飯必供,香火不斷,必躬必敬,以報祖先養育之恩。
製作
革鼓鼓框選用主幹筆挺、枝葉繁茂的整節整段香椿或香樟掏空製成,兩端蒙以牛皮,皮面四周邊緣用橡皮或牛皮釘密封精製而成。鼓體大小不一,常見者鼓面直徑35厘米~40厘米、鼓長4尺8寸8分,鼓腔中裝有若干谷穗、高粱、玉米、銀子和一支蘆笙。對祖鼓的祭祀膜拜是革家人的生活習慣,對祖鼓舉行的祭祀活動最為隆重的當數幾十年一屆的“哈戎”大膜拜儀式。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