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長鼓
朝鮮族長鼓,又稱杖鼓、兩杖鼓。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鮮族聚居地區。
長鼓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中。宋代《樂書》:“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沈括《夢溪筆談》:“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日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元代記載尤詳,《元史·禮樂志》:“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
鼓身木製,呈圓筒形,兩端粗而中空,中段細而實。全長(70—80厘米,鼓面直徑約40厘米。兩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別。粗的一端蒙牛皮、馬皮或豬皮,細的一端蒙鹿皮或狗皮,皮膜以鐵圈為框,由皮條或繩索繃緊並可調節張度。鼓身外塗紅漆。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別,可發出兩種不同音色,粗端為柔和深沉的低音,細端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為四度或五度音程關係,並可根據需要調節音高。
演奏時,坐勢,置鼓於架上;立勢,將鼓掛於奏者身前,右手執鼓棰敲擊細端鼓面,鼓棰用細竹條做成,長40厘米左右,棰頭稍大;左手拇指放在粗端鼓框邊,用其餘四指拍擊。演奏技巧豐富,左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和悶鼓點四種,右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滾奏、震奏等多種。
瑤族長鼓
瑤族長鼓,流傳於瑤族地區的細腰鼓,主要用於舞蹈伴奏。早在12世紀的宋代,瑤族人民已能製作長鼓。但不相送、不出售,並且寨寨都有。古時稱為“鐃鼓”或“銃鼓”。明清兩代仍以鐃鼓為名,至今有的瑤寨還將長鼓叫作鐃鼓。
瑤族長鼓製作精細,外形美觀,多以燕脂木製作,鼓身呈一長筒形,長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塊木料車鏇而成,中腰較細而實,兩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體彩繪著雲頭、日月、龍鳳、花草或鳥獸等圖飾,油漆色調鮮明,極富民族風格,有的還在鼓的兩端和腰間繫著8個小銅鈴。
在瑤族的民間舞蹈中,《長鼓舞》是最為著名的。舞蹈者將鼓斜掛腰側,雙手拍擊,或左手執鼓中部,用右手拍擊,邊擊邊舞,長鼓既是伴奏的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在瑤族村寨,每年逢10月16日這天,人們便會如醉如痴地跳起長鼓舞。
長鼓瑤語稱"播公",其歷史悠久。南宋紹興二年(1132)五月三日頒發的《十二姓瑤人進山榜文》載:"天子殿前,國王長衫大袖,長腰木鼓,斑衣赤領,琵琶吹唱。"據此已有800多年歷史。傳說瑤族始祖盤瓠上山打獵,與一野牛搏鬥時跌落懸崖,死在一棵樹權上。人們便挖空樹心,剝下牛皮蒙成長鼓,日夜敲打以祭盤王。
長鼓按其形狀分小、中、大三種。小長鼓亦稱短鼓,長約70-90厘米,鼓腰直徑為4-5厘米,兩端鼓面直徑為8-10厘米;中長鼓亦稱長腰鼓或黃泥鼓,長約110-130厘米,鼓腰直徑約15-20厘米,兩端鼓面直徑約25-30厘米;大長鼓亦稱賽鼓,長約 180-200厘米,鼓腰直徑約20-25厘米,兩端鼓面直徑約30-40厘米。無論哪種長鼓,均由木質鬆軟的樹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塗上油漆,繪上龍風圖案。
長鼓的擊鼓動作有72套,大多是表現生產、生活內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種地、摹仿禽獸動作等,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擊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動作柔和緩慢,武打粗獷豪放;有2人對打、4人對打,也可大群人圍成圓圈打,氣氛熱烈,鼓聲洪亮。
瑤族打長鼓大多在農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舉行。尤以十月十六日瑤族"盤王節"最為盛行。"還盤王願"三年一小願,十二年一大願;小願打長鼓三天三夜,大願則打七天七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此類活動由同姓宗族組織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則以村為單位組織,而且不限 於上述節日,國慶節、春節或慶賀豐收時,均可打長鼓。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 | 樂器名稱 |
吹奏樂器 | 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簫(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笛(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多(克木人) | 篪(漢族) | 塤(漢族) | 貝(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管(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笙(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 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阮(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箏(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
拉奏樂器 | 梆子(漢族) | 杵(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鈸(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 | 碰鐘 | 鍾(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板(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額(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
打擊樂器 | 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