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維吾爾語中,“恰克恰克”(“qakqak”)用來表示笑話。恰克恰克”,是隨著人們日常交流中的玩笑、趣語以及語言技巧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是一種以逗人發笑為目的而說的具有幽默性的話語”。“恰克恰克”表演就蘊藏於這種廣為流傳的民間活動之中。根據傳說,在維吾爾古代宮廷中就曾有專門表演“恰克恰克”的藝人,如今在諸多民間口頭文化面臨生存傳承危機的情況下.恰克恰克表演
攻擊型通常以某一話題為中心,展開一場比拼智慧和幽默的戰役,在場的“恰克恰克奇”們都會圍繞這個主題,極盡搞笑逗樂之能事,幽默諷刺,句句緊逼,使得每一次發言就如同一次激烈的進攻,整個過程始終處在緊張而熱烈的氣氛當中。綽號型,在維吾爾族民間,把人名與綽號連用作為稱呼的習俗由來已久,許多人都有綽號。而在綽號型“恰克恰克”中,就是在某個人的綽號上做文章,運用諧音、多意或曲解、聯想等方法,來搞笑逗樂。
諺語型,在這種“恰克恰克”中,對話雙方會通過精彩的諺語或俗語等形式的語句互相諷刺,對話雙方中後者所說的內容必須能夠對前者所說的內容進行有力的反擊,亦或是能夠利用對方的綽號製造幽默。此類“恰克恰克”要求恰克恰克奇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蘊,將大量民間諺語俗語等知識爛熟於心,才能夠在“恰克恰克”表演中運用自如,出奇制勝。
故事型“恰克恰克”是由恰克恰克奇講述一個短小的故事,通常會在結尾部分引出笑點,達到幽默效果。
歌謠型“恰克恰克”使用的語言與維吾爾民間歌謠類似,相繼表演的兩位恰克恰克奇的對話必須押韻。這種類型的“恰克恰克”對恰克恰克奇的民間知識儲備和語言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市申報的“恰克恰克”入選,列入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人物
維吾爾族“恰克恰克”藝術殿堂級宗師——伊沙木·庫爾班(1930年--- )。被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盛讚為“活著的阿凡提”。“活著的阿凡提”——伊沙木
2008年9月末的一天,在伊寧市人民公園的綠蔭下,維吾爾族笑話大師伊沙木和眾弟子盤腿坐在草地上,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恰克恰克(維吾爾語,意為“笑話”),雖然聽不懂笑話的意思,但他們開心的笑聲卻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伊寧市文化館負責人蘇國暉告訴記者:“笑話大師伊沙木用畢生精力在伊犁乃至全疆營造起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維吾爾族恰克恰克文化,現已被州直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月份伊寧市將維吾爾族恰克恰克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剛才見到的情景是伊沙木和眾弟子們正在配合拍攝申報片。
恰克恰克的歷史淵源
維吾爾族恰克恰克發源於伊犁並在伊犁廣為流傳,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向新疆各地及中亞各國傳播。伊犁的恰克恰克藝術以州直八縣一市為中心,逐漸輻射到博樂、哈密、庫爾勒、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地區,並進一步傳播到了哈薩克斯坦國的部分地區。
恰克恰克翻譯成漢語意為笑話,有些人也把它稱為“拉提帕”,即“幽默”的意思。恰克恰克是一種曲藝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具一格的口頭文學魅力,源於伊犁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和習俗,是維吾爾族民間文學中的一種諷刺文學形式。恰克恰克是伊犁麥西來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逐漸融入到了維吾爾族人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維吾爾族人的喜慶婚禮、朋友聚會、節慶娛樂甚至相互聊天時,你都能聽到恰克恰克引起的爽朗笑聲。恰克恰克的語言簡練、短小精悍、諷刺性強、幽默詼諧、風趣活潑,這些特點使恰克恰克極易於傳播。有的恰克恰克是即興產生的,根據當時的環境、氣氛即興編排創作而成。
伊犁恰克恰克的產生與維吾爾族人的性格分不開。維吾爾族人能歌善舞,喜歡幽默與說笑,性格開朗、大方、直爽、樂觀,這種性格特徵為恰克恰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並與他們的歷史交融在一起,由以前散漫、業餘的民間說笑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恰克恰克專業曲藝藝術,並登上了表演舞台。維吾爾人將說恰克恰克的人稱為恰克恰克大師或恰克恰克匠人。在伊犁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恰克恰克猶如潺潺細流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著名的恰克恰克大師,如納斯爾丁、阿凡提、毛拉·再丁、賽萊·恰坎等,他們的作品內容豐富,積極向上,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真實地反映了維吾爾族人的生活與歷史環境,在當時及物質文化匱乏的年代,給維吾爾族人送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在伊犁的維吾爾族歷史中,還有一些說恰克恰克者被伊犁人民所熟悉,如包維漢·庫爾、買提它也爾、吾甫爾燈葫蘆、圖爾遜·鐵依普、祖爾東·努斯來提和亞庫甫吹牛大王等,他們一方面在各種場合講恰克恰克以滿足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渴望,另一方面又對身邊的恰克恰克愛好者言傳身教,積極培養他們,使得伊犁維吾爾族恰克恰克流傳數百年,依然廣為人民喜愛。
“活著的阿凡提”伊沙木
現在,在伊犁說恰克恰克的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譽為“活著的阿凡提”的伊沙木。
蘇國暉說:“伊沙木會講很多維吾爾族傳統故事和笑話,他的笑話繼承了維吾爾族民間文學的優秀傳統,特別是對維吾爾族機智人物故事的講述形式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如依沙木講過的一則名為《魔鬼》的笑話:一場激烈的唇槍舌劍之後,為了躲避妻子的凶臉,伊沙木來到了村頭的十字路口。一位喜歡提問的年輕人到他身邊逗他說:“伊沙木大哥,魔鬼這個東西到底是真存在呢?還是虛無的?”
“當然是真存在,”伊沙木回答,“我們家就有一個。”
“什麼?”年輕人驚奇地瞪大眼說,“請您別胡說好嗎?”
“如果不信請你到我家去!”於是伊沙木把年輕人帶到家裡,指著正在燃燒的爐膛說,“這就是魔鬼,這是他火紅的大口,他的尾巴在房頂,要不要上去看一看啊?”
伊沙木之所以被譽為“活著的阿凡提”,是因為他用本民族的眼光和心理來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在他的恰克恰克中有一種內在的、獨特的、濃烈的民族特色,而這些都源於勞動人民的本色,因為恰克恰克來源於維吾爾族人的生活本質。
伊沙木全名為伊沙木·庫爾班,1930齣生於伊寧縣的一個小生意人家庭。伊沙木的父親庫爾班與祖父司馬依都是當地享譽一方的著名幽默人物,很擅長講笑話。庫爾班非常喜歡伊沙木,在伊沙木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帶著他參加民間舉行的各種麥西來甫和親朋好友的婚禮、聚會等。伊沙木在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聽到了不少奇聞軼事,並深深喜歡上了恰克恰克。
解放後,伊沙木成了一名演員,開始在各種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華。伊沙木熟悉生活,善於用敏銳的眼光發現和捕捉生活中有意義的事物與現象。他思維敏捷,能說會道,有很強的表演才能,能在即興說出一連串的笑話。他的恰克恰克聲情並茂、簡潔凝練、寓意深刻,能用開玩笑的形式鞭笞假醜惡,弘揚真善美。人們往往在被逗得捧腹大笑之後得到啟發,激發起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伊沙木還善於把自己的生活閱歷與思想情感與恰克恰克融為一體,他以自己為主人公創作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笑話。這些笑話在當地人民民眾中廣泛流傳,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伊沙木的恰克恰克開始在伊犁的各類維吾爾文報刊陸續發表,傳播到天山南北,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歡迎和喜愛。
傳承後繼乏人
恰克恰克傳承至今,雖然廣為民眾喜愛,但受現代娛樂方式的衝擊,在民間從事這一口頭文學表演的人越來越少。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輩的藝術家銳減,傳承後繼乏人,恰克恰克處於失傳的邊緣。現在伊沙木年高體弱,已不能在公眾場合表演恰克恰克。因此,恰克恰克急需採取有力的保護措施,使這種維吾爾族的原生態藝術形式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談到已採取的保護措施,蘇國暉說,伊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致力於維吾爾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收集整理、研究與交流工作,建立了有關伊沙木恰克恰克的文字、圖片、影像檔案資料,並組織專家學者對已公開發表的伊沙木的恰克恰克作品彙編成冊。未來五年,該中心還將舉辦恰克恰克培訓班、培養專業的恰克恰克演員,並將在市文化館和各鄉鎮文化站建立恰克恰克傳承和欣賞點,並計畫開展形式多樣的恰克恰克比賽,出版恰克恰克研究著作,建立恰克恰克網站,全面推廣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