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鼻簫,是黎族青年男女相愛時用來傳情逗趣的一種小巧玲瓏的樂器。這 種用鼻孔吹奏的古老的傳統樂器,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歷史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愛了。臨結婚之前,這位姑娘到檳榔園采檳榔,被峒主發現,被抓起來,峒主硬迫著姑娘嫁給他。姑娘不允,便被關起來。小伙子找了十天十夜,
終於發現姑娘被關在密林中的一個小洞裡。兩人無法相見,小伙子只好唱歌傳情。峒主知道後,又把小伙子抓起來,割掉舌頭,發配到一個荒遠的山林里,過了一個月,小伙子又在山洞邊出現。他砍 了一節白竹,用鼻吹出自己的痛苦和思戀之情。姑娘心領意會,感動不已。後來,小伙子被峒主抓去處死。死前托人將鼻簫轉交給姑娘,不久,姑娘逃出虎口,跪在小伙子墳前,悲痛欲絕,把小伙子生前吹奏過的鼻簫曲吹奏了一遍。然且,姑娘懷揣鼻簫,長眠在小伙子墓前。以後,鼻簫便一代又一代傳下來。
歷史久遠,一千多年前已在中國海南島民間流傳。清代張慶長著《黎岐紀聞》載:“男女未婚者,每於春夏之 交齊集曠野間,男彈嘴琴,女弄鼻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漸湊一處,即訂耦配,其不合者,不敢強也。”可見,鼻簫是黎族青年表達愛情時常用的樂器,男女都會吹奏。每當夜幕低垂,寂靜的黎家村寨里,不時傳來陣陣纖細而清幽的簫聲,這是黎家小伙子在吹簫召喚女友, 還是姑娘對男友的回答,也許是一對情侶依靠在檳榔樹下,輪流吹著鼻簫訴說相互的鐘情。 在黎家,以鼻簫吹得是否出色來定親結緣,還可互換鼻簫作為定情的信物。多么富有詩意!黎家就是這樣世代相延,將鼻簫流傳至今。
形制結構
簫管用石竹製作,其長短、粗細規格不一,民間多使用一根無節的細竹管,管長60厘米~70厘米、 管徑 1.6厘米左右,在距兩端管口8厘米處,各開一個圓形按音孔。按音孔既可開 在管身一側, 也可開成前後各一。如果使用兩端帶竹節的竹管,需在節隔中心開一圓形通孔;使用多節竹 管制作,則要打通竹節。吹孔在竹管的細端。
如果使用多節竹管制作,則要打通竹節。吹孔在竹管的細端。吹奏時,將吹孔斜放在一側鼻孔旁,靠鼻孔出氣吹響,有時也可用手堵住另一側鼻孔吹奏。
演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拇指按上 孔 ,右手拇指、食指分別按下孔和底孔。將上端吹孔斜放在右側鼻孔,靠鼻孔呼氣激振管內空 氣柱而發音。有時也可用手堵住左側鼻孔吹奏。鼻簫除吹孔外,連管底口共有三個音孔,可 吹出下列:g、a、c1、d1、e1、g1六個音。音量較小。也可用嘴吹奏,音量略大些 。鼻簫的音色清幽、低沉,娓娓動聽,低音猶如洞簫,但更柔和,高音微弱,運用豐富的泛 音,能吹出三個八度音域,並能奏出顫音、滑音。有時由於氣息較難控制,樂聲出現似有若無、斷續飄渺現象,聽來更有仙樂韻味。在夜闌人靜時吹起鼻簫,整個村寨隱約可聞。鼻 簫常用於獨奏、對奏,並登上舞台、成為舞蹈的道具。
現狀
1980年8月,廣東省少數民族文藝會 演時,海南樂東縣文藝隊演出的舞蹈《鼻簫戀》極富特色。舞台上呈現出五指山的夜晚,月 色如銀。身著盛裝的黎族青年男女,一邊吹響柔和的鼻簫,一邊翩翩起舞。在黎家,還流行著一種用人聲唱的鼻簫歌,除唱歌詞外,有時也只唱曲調。
在黎族民間,偶爾也能見 到管身很長的鼻簫,其中最長者竟達160厘米,需要躺著吹奏,用腳趾來按下面的音孔。這 種長鼻簫,現在只有極少數的老人才能吹奏,一般黎家後生是很難勝任的。
曲調含義
鼻簫有許多固定的曲調,它們大都是無標題的抒情短曲,每曲都有一定的含義,在黎族人民中世代相傳,但各地也不盡相同。而在黎家青年男女中,鼻簫則多為即興吹奏,其曲調也因人而異,難怪黎族姑娘可以根據樂曲和音色的不同,能夠在很多的簫聲中辨認出自己情人獨特的簫聲來。“拋個石頭探水深,吹曲鼻簫試儂心”。從這句黎謠中也可看出,鼻簫。
與黎族青年的戀愛生活有著密切關係。黎族姑娘也是吹鼻簫的能手,每逢農閒、節日或戀 愛時,當小伙子吹起嘟嚕(洞簫)時,姑娘則吹響鼻簫對答。
紀念
每當傳統佳節或明月高掛之夜,座落在海南島五指山下的黎家村寨的男女青年就吹起鼻簫,互訴愛慕之情,以鼻簫吹得出色與否來定結緣,而且往往互換鼻簫作為定情的信物。年輕的戀人在老遠就能辨認得出自己心上的人獨特的鼻簫聲。在村寨里有經驗的黎族阿爹阿媽還可以從簫聲中辨出究竟是出自那一位小伙子還是姑娘的傾訴。一根小小的鼻簫,為有情人搭橋當“紅娘”。不知成全了多少黎族青年男女的美滿姻緣。現有黎族愛情歌謠為證:“拋個石頭探水深,吹曲鼻簫試儂心。”由此可見,鼻簫在黎族青年的愛情生活中是有著多么特殊的地位啊!
十年動亂期間,已蒐集起來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被毀掉了一部分,古老的民間樂器——鼻簫也同樣被當“四舊”來清除。鼻簫已瀕於失傳,只有偏遠的黎寨山村的黎族老藝人能夠吹奏,流傳下來的鼻簫曲也寥寥無幾。黨的三中全會以後,有關文化部門採取積極措施,對鼻簫音樂進行了系統地挖掘、蒐集、整理,翻譯、研究現存的民間樂曲,並且通過辦班的形式組織年輕人深入黎家山村採風,跟老藝人學習鼻簫的製作和吹奏,努力使古老的民間樂器鼻簫煥發青春。
樂器推廣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文化飛速發展,鼻笛也枯木逢春,迎來了新生,有了很大的進步發展。海南省相關部門採取積極措施,對鼻簫音樂進行了系統地挖掘、蒐集、整理,翻譯、研究現存的民間樂曲,並且通過辦班的形式組織年輕人深入黎家山村採風,跟老藝人學習鼻簫的製作和吹奏,努力使古老的民間樂器鼻簫得到恢復發展。同時,海南作為觀光旅遊勝地吸引眾多遊客前往黎族民俗村寨或旅遊景點觀看黎胞們的獨特的樂器表演,鼻笛這一黎族文化的奇芭受到熱烈歡迎,這無形中也對鼻笛的發展和推廣起到積極作用。鼻笛更是受到專業藝術工作者高度重視,各藝術團體重點培養鼻笛演奏人材,創作演出曲目,鼻笛演出中除了擔當各種伴奏外,節目還有二重奏、三重奏,以及和利列等樂器的合奏等形式,曲目日漸豐富。在海口市藝術團,這個以舞蹈見長的藝術團里,有好幾個年青人會吹鼻笛,經常有各種演出活動,除了活躍在舞台上的正式演出外,還在參加各種比賽、對外文化交流以及重要性的外事活動,獨具風韻的鼻笛是演出中的一大亮點,使觀眾增添了一份別致的樂趣,大開眼界,對獨特的黎族音樂稱讚不已。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 | 樂器名稱 |
吹奏樂器 | 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簫(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笛(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多(克木人) | 篪(漢族) | 塤(漢族) | 貝(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管(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笙(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 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阮(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箏(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
拉奏樂器 | 梆子(漢族) | 杵(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鈸(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 | 碰鐘 | 鍾(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板(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額(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
打擊樂器 | 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