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
由音箱、音管和簧片構成。音箱多用一個無腰的整葫蘆製作,底部鑽孔掏去籽粒,葫蘆柄處 插一截細竹管為吹口。音管用兩根粗細不同的竹管制作,上端留節封閉,中間通透,下端敞口,並列插入葫蘆底端,每根音管插入葫蘆腔部分鑲有一枚簧片,簧片銅製或銅銀合金制, 簧舌在簧框上刻出,呈12°銳三角形。音管用蜂蠟封閉固定。較粗而長的音管為主管,管 長25厘米~37厘米、管徑1.5厘米左右,管身開有七個(前六後一)圓形按音 孔, 可發出一個八度的鏇律音;較細而短的副管,只鑲簧片,不開音孔,只能發出筒音,並設有 活塞,不需要副管發音時,可將副管堵塞。音管的音高和音列,因民族和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
記載
東漢鄭玄注《周禮·春官·小師》:“管如篴而小,並兩而吹之”。可見當時已存在雙管類樂器。《隋書·音樂志》載龜茲樂中有雙篳篥。新疆吐魯番東北部的伯孜克里克石窟(開鑿於550—1368年)第二十九窟有雙篳篥圖象,雙管並列,管身有五個按孔。宋《樂書》中載有雙篳篥:“胡部安國樂器有雙篳篥,《唐樂圖》所傳也”。又有雙鳳管:“雙鳳管合兩管以足十二律之音,管端施回簧,刻鳳以為首,左右各四竅”。表明雙管自唐以來已廣為套用。現代雙管由兩支長短、音高相同的管子並排扎結而成。每管八孔(前七後一)。九孔管已很少見到。演奏時,可以兩管並吹,也可將兩管分開,兩手各持一管,手指各按管子上方的三個音孔,交替吹奏短促的音符,以烘托氣氛,把樂曲推向高潮。樂曲有《江河水》等。在我國種類繁多的民間樂器中,有一種是由一人同時演奏的兩支管樂器,這兩支管樂器就被合稱為“雙管樂器”。每一雙管樂器的確切名稱,又習慣於在其單管樂器的原名前冠一“雙”字,如雙笛、雙嗩吶等等。近年來,全國各地音樂工作者對雙管樂器的挖掘、研製取得了可喜的收穫,這些成果公諸於世後,深受樂器愛好者歡迎。雙管樂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它在文獻中時隱時現,但是其歷史的脈絡依然是清晰可辨的。這正如一條有潛流的長河,自源頭至河口其流程是不會間斷的一樣。演奏技巧
演奏時,管身豎置。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側,右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正 面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正面下三孔,氣流振動兩管簧片而發音,音量較小。 流行於德宏州潞西傣族地區的雙管篳朗叨,主管音列為:c1、d1、e1、f1、g1、 a1、c2、d2,副管筒音為a1。流行於臨滄地區耿馬傣族的雙管篳朗叨,主管與副管的筒音關係為同度,主管音列為:g1、a1、b1、c2、d2、e2、f2、g2,副管筒音為g1。德昂族的布賴,也因地區不同而有異。流行於德宏州潞西縣三台山的米倫 ,副管筒音與主管背孔音高相同,主管音列為:e1、f1、g1、a1、b1、c2、 d2、e2,副管筒音也為e2。吹奏時,持續音猶如一條長長的彩帶高飄在上方,使鏇律特別豐滿。流行於臨滄地區鎮康縣的渥格寶,不僅形制與耿馬傣族的雙管篳朗叨相似, 其主、副管的筒音也完全相同。一般說來,臨滄地區鎮康、耿馬一帶雙管篳朗叨發音明亮純 淨,德宏州潞西地區的雙管篳朗叨發音柔和圓潤。篳朗叨主管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副管持 續音的襯托下,有著一種含蓄而朦朧的美感。尤其是它吹出的顫音猶如絲綢抖動,飄逸而輕 柔。故此,從前曾有人誤稱它為葫蘆絲。演奏技巧有顫音、吐音和上下滑音等。常用於 獨奏自娛,也可由大小不同的幾支合奏。擅長演奏山歌和表現濃郁的民族風情。傳統樂曲有 :《喊木麻》(傣語意為唱山歌)、《咧少調》、《山歌調》和《蘆子調》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雙管篳朗叨進行了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 舞團首先在傳統篳朗叨的基礎上,設計製成了一種有兩支主管、無副管的篳朗叨,可吹奏十四個音,音域a—c3,達兩個多八度。20世紀70年代,又研製成功雙管四度篳朗叨。採用銅製葫蘆形音箱,代替天然葫蘆,音管塑 料制,兩管筒音相距四度,一支音域c1—d2,另一支音域f1—g2,其間有五個雙音 。可演奏各種和音及簡單的復調樂曲。雙管篳朗叨
雙管篳朗叨,是傣族、德昂族單簧氣鳴樂器。傣語稱篳朗叨,“篳”是傣族氣鳴樂器的總稱,“朗”是直吹,“叨”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德昂族稱布賴,“布”是 吹,“賴”是葫蘆,意為吹葫蘆。各地方言又稱喔格寶、米倫。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瑞麗、盈江、臨滄地區鎮康、耿馬等地。
雙管巴烏
雙管巴烏,又稱雙眼巴烏。彝族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紅 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蒙自、建水等地。 管身竹製,由兩支形制、音高完全相同的豎吹單管巴烏並排綁紮而成。管身多用較細的 無節 青竹管制作,管長20厘米、內徑1厘米,管體修削成方筷形或將兩管相鄰處的管壁削平。正面開有六對圓形按音孔,孔距均等。在上端管口各插入一截竹管作為簧管。 簧管長4厘米、外徑1厘米,上留竹節,下口與管身相通,將簧管正面竹皮削平,在節下刻出一個長3 .5厘米、寬0.3厘米的竹製簧片,簧舌朝上。將兩管的上、中、下三處用細線綁紮牢固 。也有管身用鷹腿骨、雁腿骨或銀制的雙管巴烏。其中鷹腿骨制的雙管巴烏(圖),管長1 7厘米,上開六對圓形按音孔,上口各插入一截長3.7厘米的青竹製簧管,上刻竹簧,簧舌朝上。骨制或銀制的雙管巴烏多屬禮器,為博物館或民間收藏家所珍藏。演奏時,管身豎置,將兩個簧管含入口中,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橫按兩管上三孔, 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橫按兩管下三孔,吹氣鼓簧按孔發音,音域c1—c2,為一個八度。一般不能超吹。雙管巴烏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較大。常用於獨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 。樂曲有《宰節莫》等。苗族雙管
簡介:苗族雙管是苗簇豎吹雙簧氣鳴樂器,由兩支並列的管身構成。可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隆林各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地區。苗族雙管:苗簇豎吹雙簧氣鳴樂器,由兩支並列的管身構成。苗語稱“長積”(意為兩個樂器)。可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隆林各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地區。雙管是由兩支大小相同的竹製管身並排綑紮在一起而成,分為左管、右管,民間稱管為“公”、“母”,全長30厘米左右。每支管身上都裝有芯子和管哨,並有一個共同的氣牌。管身用長約28厘米、內徑0.7厘米的細竹管制作,左管開有8個(正7背1)音孔,右管開有6個音孔,除左管的背孔(開在第六、七孔之間)外,各音孔的孔距均等,而且左、右兩管的一至六孔位置相同。每管的首端都留有竹節,節隔中心鑽有小圓孔。用以插入芯子。芯子起著連線管身和管哨的作用,多用長2.5厘米、外徑0.6厘米的更細竹管或鵝毛管制作。上端裝以管哨,下端插入管首的小圓孔中。左右兩個芯子共同套在一個氣牌上。氣牌為葫蘆殼做成的直徑4厘米的圓形薄片,吹奏時用以托住嘴唇、幫助運氣,並能使口力持久。管哨用蘆草管制成,長約1.5厘米,不需任何加工,用嘴將哨口含扁即可吹奏。演奏雙管時,管體豎置。左手在上,按第五至七孔和背孔;右手在下,按第一至四孔。口含兩支管哨,手指同按兩管音孔。發音高亢明亮,音色悅耳動聽,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音域由(c2~d3)。除可奏出同度雙音外,還能吹出簡單的雙聲和音,並可演奏二聲部曲調,有較豐富的表現力。雙管常用於獨奏,也可與其他樂器合奏或為民歌伴奏。每逢苗族人民傳統節日或婚嫁喜慶場合,常吹雙管助興。它還常與鑼、鼓等樂器一起合奏。增添歡樂氣氛。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 | 樂器名稱 |
吹奏樂器 | 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簫(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笛(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多(克木人) | 篪(漢族) | 塤(漢族) | 貝(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管(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笙(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 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阮(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箏(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
拉奏樂器 | 梆子(漢族) | 杵(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鈸(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 | 碰鐘 | 鍾(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板(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額(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
打擊樂器 | 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