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是台灣其中一個大型電影節,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最初由侯孝賢導演領導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策劃。自1998年開始舉辦以來,除2001年停辦外每年舉行,已城為台北市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近年,台北電影節以城市為題,除電影放映外亦舉辦各類展覽及表演活動,希望透過電影帶領台灣觀眾認識其他國家的文化。電影節頒發台北電影獎及台北主題獎,鼓勵台灣本土的電影創作。
「台北電影節」其前身為1988年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1994年起更名為「台北電影獎」,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挖掘出許多有潛力的影像創作者,自1998年起,台北市政府加入主辦行列,除台北電影獎外,並有國際電影觀摩,從此擴大舉辦成為國際規模的市民影展。
2002年起,台北電影節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規畫下,加入「城市主題影展」,藉由一系列電影放映、展覽、座談及各式活動,帶領觀眾認識每年主題城市的電影、歷史及文化。2005年起,首次加入「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單元,藉此進行國際與國內電影工作者的相互切磋,奠定了「城市、華人、新銳」三大主軸,成為台北電影節不可或缺的特色。
自2007年底,台北電影節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影展單位,期望透過永續經營的理念,讓台北成為一個更親切友善的電影城市,同時也結契約屬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台北市電影委員會」,進行電影與城市行銷產業交流工作。藉由影展活動,廣邀國際重要城市電影委員會成員,舉辦電影城市論壇,以及電影與城市行銷經驗等相關交流,攜手拓展國際視野。
獎項設定
2005年開始增設“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用以鼓勵新銳導演,自此台北電影節最大獎項分別為“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最佳影片和“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2007年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開始現場直播。2008年台北電影獎正式取消了不分類的競賽項目,除了新增分類別的競賽之外,逐步取消最佳實驗片等獎項,甚至百萬首獎只頒給劇情長片,引起影評、紀錄片工會強烈反彈,認為台北電影節失去原創精精神與獨厚劇情長片的發展;2010年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的競逐正式不受參賽影片種類的限制,從該屆開始至今總共連續四年的百萬首獎得獎者都是紀錄片。
歷屆回顧
歷屆台北電影節回顧 | |||
1998年 | 第1屆台北電影節 | 1999年 | 第2屆台北電影節 |
2000年 | 第3屆台北電影節 | 2002年 | 第4屆台北電影節 |
2003年 | 第5屆台北電影節 | 2004年 | 第6屆台北電影節 |
2005年 | 第7屆台北電影節 | 2006年 | 第8屆台北電影節 |
2007年 | 第9屆台北電影節 | 2008年 | 第10屆台北電影節 |
2009年 | 第11屆台北電影節 | 2010年 | 第12屆台北電影節 |
2011年 | 第13屆台北電影節 | 2012年 | 第14屆台北電影節 |
2013年 | 第15屆台北電影節 | 2014年 | 第16屆台北電影節 |
2015年 | 第17屆台北電影節 | 2016年 | 第18屆台北電影節 |
2017年 | 第19屆台北電影節 | 2018年 | 第20屆台北電影節 |
獲獎名單
第01屆(1998年)
獎項/獲獎人/獲獎影片
商業類獎項
年度最佳影片:王小棣《魔法阿媽》
年度評審團大獎:蔡明亮《洞》
年度最佳導演:侯孝賢《海上花》
最佳藝術指導:黃文英《海上花》
年度最佳演員:劉若英《徵婚啟事》
年度最佳新人:六月《果醬》
非商業類獎項
百萬首獎:陳碩儀《在山上下不來》
最佳劇情片:黃明川《破輪胎》
最佳實驗片:關文勝《1998很難過之小婷的高跟鞋》
最佳紀錄片:羅興階《勞資趣味競賽——你濃我濃》
最佳卡通片:林浩溥《末日世界》
台北特別獎:楊立洲《畢業紀念冊》
國際類獎項
評審團大獎:蒙索阿曼達斯 Montxo Armendariz《心中的秘密》
特別獎:安德烈伍德Andres Wood《足球夢》
獨立精神獎:查德都爾利 Ziad Doueiri《城西無戰事》
第02屆(1999年)
商業類獎項
年度最佳影片:張作驥《黑暗之光》
年度最佳演員:蔡燦德《惡女列傳之猜手槍》
年度最具潛力新人:李康宜《黑暗之光》
年度特別獎:陳俊志《美麗少年》
導演新人獎:林靖傑《惡女列傳之猜手槍》
評審團特別推薦獎:(生活演員)《黑暗之光》、李崗條《子阿不拉》
獨立創作競賽類獎項
首獎:史筱筠《女子》
最佳劇情片:沈可尚《與山》
最佳實驗片:林泰洲《獻給自己的作品》
最佳紀錄片:蕭菊貞《紅葉傳奇》
最佳卡通片:林巧芳《Show Return》
台北特別獎:鄭文堂《明信片》
國際觀摩影展
評審團大獎: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下一站,天國》(日)
觀眾票選獎:羅科·貝里克Roko Belic《成吉思汗藍調》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Emily Young《二手貨》
銀獅獎:Michal Zabka《熱氣球》
銅獅獎:Kim Jae-yon《廁所不能共享》
特別獎:Jesse Lawrence《小傢伙》
觀眾票選獎:Nir Bergmar《海馬》
第03屆(2000年)
商業類獎項
最佳影片:蕭雅全《命帶追逐》
評審團大獎:陳以文、張華坤《運轉手之戀》
最佳導演:陳以文、張華坤《運轉手之戀》
導演新人獎:蕭雅全《命帶追逐》、陳義雄《晴天娃娃》
最佳演員:李康宜《晴天娃娃》、方中信《驚天動地》
最佳配角獎:王瑞《天公金》、太保《運轉手之戀》、趙美齡《沙河悲歌》
最具潛力新人獎:向麗雯《純屬意外》
最佳技術獎:《聖石傳說》
特別獎:《沙河悲歌》
台北電影獎
獨立創作獎首獎:黃銘正《城市飛行》
最佳劇情片:陳心宜《我叫阿銘啦》
最佳紀錄片:許子苹《我在看天花板的日子》
最佳卡通片:邱禹鳳《時光》
最佳實驗片:劉吉雄、劉建偉《沒參加》
最佳新人:陳心宜《我叫阿銘啦》
評審團特別獎:吳靜宜《什錦水果香蕉船》
市民影展類
金城獎:邱立偉《森林》 The Forest
銀城獎:夏曼寧Manon Garceau《台北救命》
銅城獎:范揚仲《捷運車票》
評審團特別獎:北村豐晴Toyoharu《歐巴桑》
優等獎:顏景弘縛《2000.11》
鄭文力《靜夜諦視》
李俊宏《台北捷運·電光火石之間》
蕭力修《貳零零零陌生人》
袁哲彬《Calendar》
廖明毅《離開》
黃凱迪《數羊》
黃凱迪《台北色相》
廖堃言《台北上課》
林皇耀《阿母交代的話》
朱詩倩《台北發的南下尾班車》
觀眾票選獎:鄭文力《靜夜諦視》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攝影師》(俄)
銀獅獎:《夜行車夫》(越南)
銅獅獎:《魔鍾》(捷克)
評審團特別獎:《廣告人生》(羅馬尼亞)
《島嶼愛情故事》(德)
《彩虹的那一端:世界電影的視窗》(巴西)
觀眾票選獎:《攝影師》(俄)
第04屆(2002年)
專業類競賽
專業類首獎:戴立忍《兩個夏天》
專業類最佳劇情片:鄭有傑《石碇的夏天》
最佳紀錄片:周美玲、劉芸后《私角落》
長期獨立紀錄獎:羅興階《光榮戰役》
最佳卡通片:史明輝《馬桶共和國》
最佳實驗片(空缺)
最佳新人:黃健瑋《石碇的夏天》
美術及造形獎:湯淑芬、橘子琪琪《空中花園》
動畫導演獎:丘禹鳳旅、馮偉中謎系列作品
紀錄片特別獎:陳龍男《我的莒光作文簿》
業餘類競賽
業餘類首獎:陳明玉《實驗電影》
業餘類二獎:蔡泓源《鬥魚》
業餘類三獎:薄筱山《狂舞城市》
業餘類佳作:江芳存《地下台北》
林信志、湯雅《如庵》
洪淳修《誰說基隆河》
邵易謹《雙連打鐵仔師》
鍾權《邊緣》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Slawomir Fabicki《傷痕的秘密》
銀獅獎:楊超《待辟》 、《肖像》
銅獅獎:《戶中風景》
評審團特別獎:鄭有傑《私顏》 、《殘燭淚》
觀眾票選獎:《戶中風景》
第05屆(2003年)
台北電影獎
首獎:候季然《星塵15749001》、陳黽偉《出口》
最佳劇情片:鄭文堂《風中的小米田》
最佳紀錄片:吳靜怡《快不快樂四人行》
最佳實驗電影:吳俊輝、辛建宗《傷感之旅》、肖力修《COPY:COPY》
最佳卡通片:黃士銘《Meteo》
傑出視覺設計獎:《夢,在飄浮》
傑出聲音設計獎:《指月記》
傑出紀錄攝影獎:《背起玉山最高峰》
傑出個人表現獎:《李靖惠阿么的戀歌》
類型創意獎:《藍色咒語》
台北主題獎
首獎:廖憶玲《深》
二獎:林信志、湯雅如《隱蔽》
三獎:張至涵《調味》
佳作獎:賴秉寰《橡皮擦》
黃慶樟《色即是空》
謝孟儒《台北:2003》
范盛弘《台北意識流》
宋權洪《足跡》
陳奕仁《巷子裡》
鍾天裕《回遊》
蔡坤霖《故事》
廖明毅《最後一分鐘》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維特兄弟》
銀獅獎/Jens JonssonK-G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銅獅獎《敗北人》
評審團特別大獎:《當個美國人》
評審團特別獎:《表》
評審團動畫特別獎:《買方便》
觀眾票選項獎/Wolfgang DinslageRudi的十七歲
第06屆(2004年)
台北電影獎
首獎:吳靜怡《再會吧一九九九》
最佳劇情片:蔡明亮《不散》
最佳紀錄片:李家驊《25歲,國小二年級》
佳實驗電影:吳俊輝《諾亞諾亞》
最佳卡通片:馬君輔《充氣娃娃極樂生活》
評審團特別獎:陳秋苓《過晌雨》、陳尚柏《飛鳥航道》、陳龍男《海洋熱》、吳米森《月球學園》、蔡一峰《假裝看不見》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陳龍男《海洋熱》
媒體推薦獎:蔡明亮《不散》
台北主題獎
首獎:賴俊羽《告別式》
二獎:肖紫涵《審判日》
三獎:王燕妮《造機人》
佳作獎:張榮吉《聽見》、張皓然《場景路人》、盧泓詩《戀台北》、吳康豪《Old My Generation》、黃子青《一百個想死的理由》、葉俊慶《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我們》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王燕妮《造機人》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查票員》
銀獅獎:《原味世界》
銅獅獎:《不見天日》
評審團特別獎:《敗北兄弟》
台灣獎:劉靜宜《王燕妮生日》
佳作獎:《工廠女孩》、《波瑪克、《德國神偷》、《電視狂想曲》
最佳觀眾票選獎:《單程車票》
台灣學生影視作品競賽
金獅獎:王天佑《花》
銀獅獎:王雲霖《跨越》
銅獅獎:范勝翔《四弦上的天堂》
評審團特別獎:邱恆爭《戲》
年度推薦獎:林雲斐《死別秀》
最佳觀眾票選獎:范勝翔《四弦上的天堂》
第07屆(2005年)
台北電影獎
首獎:顏蘭權《壯益增無米樂》 Let It Be
最佳劇情片: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The Wayward Cloud
最佳紀錄片:柯金源《獼猴列傳》Biographies of the Macaques
佳實驗電影:(空缺)
最佳卡通片:陳岡緯《下班時間》 The Man of the Hour
評審團特別獎:周以文《出去走走》 Go Out to Sea
王秀齡、羅與階《再生計畫》 Plan of Regeneration
潘心屏《小小的深深的愛的故事》 Small & Deep, Love Stories
陳博文《大正男》 Grandpa’s Mountain Ballad
林育賢《翻滾吧,男孩》 Jump! Boys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林育賢《翻滾吧,男孩》 Jump! Boys
媒體推薦獎:顏蘭權《壯益增無米樂》 Let It Be
台北主題獎
首獎:翁靜婷《點鈔機》 The Dumping River
二獎:朱柏穎《情書》 A Love Letter
三獎:王承洋《新年快樂》 Happy New Year
佳作獎:陳鵬宇《24》
賴俊羽《告別式之告別視》 Fly Away
黃世光《答案》 The Answer
柯惠尹《你們為什麼這么好》 Marvelous!
周相君《Nice Dream》
張英西《門町行進》In Ximen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周相君《Nice Dream》
國際青年導演競賽
最佳影片:瑪麗娜·拉貝斯基納Marina Razbezhkina《等待豐收的季節》 Harvest Time(俄)
評審團特別獎:丹尼爾·加格利亞諾內Daniele Gaglianone《命中不注定》 Changing Destiny(義大利)
評審團特別表揚:布萊德·麥根Brad McGann《謎屋》 In My Father’s Den(紐西蘭)
觀眾票選獎:亨德里克·霍斯曼Hendrik Holzemann《最後一次心動》 Off Beat(德/法)
第08屆(2006年)
開幕片:《愛瘋狂(C.R.A.Z.Y.)》,導演:Jean-Marc Vallée,加拿大
閉幕片:《赤裸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導演:Atom Egoyan,加拿大
主題城市:多倫多、蒙特婁
焦點導演:Robert Lepage
百萬首獎:鄭有傑《一年之初》
最佳劇情片:林書宇《海巡尖兵》
最佳紀錄片:鍾孟宏《醫生》
最佳實驗片:鄒念祖《少了一個美國人》
最佳卡通片:蘇文聖《傳染》
評審團特別獎:黃淑梅《在中寮相遇》
評審團特別獎:何蔚庭《呼吸》
評審團特別獎:郭亮吟《綠的海平線》
評審團特別獎:包軒鳴Jake Pollock
媒體推薦獎:黃淑梅《在中寮相遇》
觀眾票選獎:鄭有傑《一年之初》
第09屆(2007年)
開幕片:《最遙遠的距離》,導演:林靖傑,台灣; 《誰才是導演(Clash of Egos)》,導演:Tomas Villum Jensen,丹麥
閉幕片:《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導演:Susanne Bier,丹麥
主題城市:哥本哈根
焦點導演:Carl Theodor Dreyer
百萬首獎 《黑眼睛》蔡明亮
最佳劇情片:《風中的秘密》王嬿妮
最佳記錄片:《海棠.馬沙與珊瑚》郭笑芸
最佳實驗片:《看看我》鄭皓詮
最佳卡通片:《將軍》蘇文聖
評審團特別獎:《最遙遠的距離》與《嘜相害》林靖傑
評審團特別獎:《穿牆人》 美術設計湯濰瑄、張耿華
評審團特別獎:《練習曲》 攝影陳懷恩
評審團特別獎:《靜夜星空》與《愛的麵包魂》 導演高炳權
評審團特別獎:《木偶人2巴哈Kuso版的逆襲》
特別推薦:《穿牆人》 女演員李佳穎
媒體推薦獎:《練習曲》
特別推薦導演:高炳權
特別推薦記錄片:《寶島曼波》
觀眾票選獎第一名:《愛的麵包魂》高炳權
觀眾票選獎第二名:《盛夏光年》
觀眾票選獎第三名:《寶島曼波》
首獎:《艾瑪的禮物》 史凡塔迪肯
評審團特別獎:《後青春物語》金英男
觀眾票選獎:《玻璃心》肯尼斯凱茲
特別推薦:林靖傑《最遙遠的距離》、斯拉禾米法比基《愛與宿命的習題》
台北主題獎
首獎:《發條女孩》錢威達
二獎:《男孩型塑》高士文
三獎:《剎那時空》顏景弘
佳作:《少女心中的小濕》
佳作:《台北愛戀物語》
佳作:《如果在台北,一個靈感》
佳作:《後院》
佳作:《搖滾教室》
佳作:《搬家》
觀眾票選獎:《發條女孩》
第10屆(2008年)
時間:2008年6月20日至7月6日
地點:中山堂、新光影城、台北縣藝文中心演藝廳
開幕片:《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台灣;《檸檬樹 (Lemon Tree)》,導演:Eran Riklis,以色列
閉幕片:《鬥茶》,導演:王也民,台灣;《夏日時光 (Summer Hours)》,導演:Olivier Assayas,法國
主題城市:耶路撒冷、都柏林
賈克.諾勒 Jacques Nolot
獎項 | 獲獎及作品 |
百萬首獎 | 《海角七號》 |
最佳劇情短片 | 張榮吉《天黑》 |
最佳導演 | 楊雅喆《冏男孩》 |
最佳編劇 | 蔡宗翰、林書宇《九降風》 |
最佳男主角 | 鈕承澤《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
最佳女主角 | 張鈞甯《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
演員特別推薦 | 梅芳《囧男孩》 |
評審團特別獎 | 林書宇《九降風》 賀照緹《薩爾瓦多日記》 |
最佳新人 | 王柏傑《九降風》 |
最佳攝影 | 秦鼎昌《海角七號》 |
最佳音樂 | 呂聖斐、駱集益 《海角七號》 |
最佳美術 | 翁桂邦 《囧男孩》 |
最佳紀錄片 | 黃嘉俊《飛行少年》 |
劇情短片評審團特別獎 | 陳映蓉 《女力》 |
最佳動畫短片 | 史明輝《飛越藍調》 |
動畫短片特別推薦 | 張祖綺《富士將軍》 |
媒體推薦獎 | 林書宇《九降風》 |
觀眾票選獎 | 紐承澤《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
第11屆(2009年)
時間:2009年6月26日至7月12日
地點:中山堂、新光影城
開幕片:《陽陽(Yang Yang)》,導演:鄭有傑,台灣;《德國09 (Germany 09)》,導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沃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塞克·恩德斯(Sylke ENDERS)/多明力克·加夫(Dominik GRAF)/克里斯多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羅穆阿德·卡馬克(Romuald KARMAKAR)/妮可葉特·克雷畢茲(Nicolette KREBITZ)/丹尼·雷維(Dani LEVY)/安姬拉·夏娜萊克(Angela SCHANELEC)/漢斯·斯特恩比奇(Hans STEINBICHLER)/伊莎貝拉·斯蒂沃(Isabelle STEVER)/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漢斯·韋恩加特納(Hans WEINGARTNER),德國
閉幕片:《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導演:克勞蒂亞‧尤薩,秘魯;
《爸,你好嗎? (How Are You, Dad?)》,導演:張作驥,台灣
主題城市:典藏柏林、摩登德國
焦點導演:賽吉‧德沃茲佛 Sergey Dvortsevoy、勞勃‧伊普斯汀 Rob Epstein
獎項 | 獲獎及作品 |
百萬首獎 |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
評審團特別獎 | 鄭有傑《陽陽》 |
最佳導演 | 鍾孟宏《停車》 |
最佳編劇 | 鍾孟宏《停車》 |
最佳男演員 | 陳文彬《不能沒有你》 |
最佳女演員 | 張榕容《陽陽》 |
最佳男配角 | 林志儒《不能沒有你》 |
最佳女配角 | 陸弈靜《一席之地》 |
最佳新演員 | 曾佩瑜《停車》 |
最佳音樂 | 林強《陽陽》 |
最佳剪輯 | 張叔平《渺渺》 |
最佳攝影 | 關本良《渺渺》 |
最佳美術設計 | 黃美清《一席之地》 |
評審團大獎 | 姜秀瓊《跳格子》 |
最佳紀錄片 | 劉嵩《黃羊川》 |
紀錄片特別獎 | 鄒猷新∕韓忠翰∕王振宇《練將》 |
最佳短片 | 賴孟傑《恐懼屋》 |
最佳動畫短片 | 呂文忠《蕃茄醬》 |
媒體推薦獎 | 戴立忍 《不能沒有你》 |
觀眾票選獎 | 樓一安《一席之地》 |
終身成就獎 | 李行、明驥 |
卓越創新獎 | 《艋舺》 |
特別感謝獎 | 郭台強 |
第12屆(2010年)
時間:2010年6月25日至7月15日
地點:中山堂、新光影城、總督數位影城
開幕片:《精銳部隊》Elite Squad,荷西‧派迪夏Jose PADILHA,巴西;《第四張畫》The Fourth Portrait,
鍾孟宏 CHUNG Mong-hong,台灣
閉幕片:《酷馬》fantôme, où es-tu ?,導演:王小棣,Wang Shaudi,台灣
主題城市:巴西“里約熱內盧”
獎項 | 獲獎及作品 |
百萬首獎 | 《乘著光影旅行》 |
最佳劇情長片 | 《第四張畫》 |
最佳導演 | 鄭文堂《眼淚》 |
最佳編劇 | 劉梓潔《父後七日》 |
最佳男演員 | 畢曉海《第四張畫》 |
最佳女演員 | 陳意涵《聽說》 |
最佳男配角 | 蔡振南《老徐的完結篇》 |
最佳女配角 | 張詩盈《父後七日》 |
最佳新演員 | 郭采潔《一頁台北》 |
最佳劇情短片 | 陳博彥《爸爸不在家》 |
最佳紀錄片 | 《乘著光影旅行》 |
最佳動畫 | 《簡單作業》 |
最佳剪輯 | 關本良、許紘源《乘著光影旅行》 |
最佳技術 | 黃美清、陳柏任《艋舺》 |
最佳攝影 | 廖本榕《臉》 |
最佳音樂 | 雷光夏、侯志堅《第36個故事》 |
媒體推薦獎 | 《簡單作業》 |
觀眾票選獎 | 《第36個故事》 |
終身成就獎 | 葛香亭、文英 |
電影產業獎 | 《台北星期天》、《狙擊手》 |
第13屆(2011年)
時間:2011年6月24日至7月16日
地點:中山堂、信義威秀影城、總督數位影城
開幕片:《翻滾吧!阿信》Jump Ashin!,林育賢LIN Yu-Hsien,台灣;《吐司:敬美味人生》Toast,S. J. 克拉克森 S. J. Clarkson,英國
閉幕片:《王者逆襲》Coriolanus,導演:雷夫范恩斯 Ralph Fiennes英國
主題城市:英國“倫敦”
獎項 | 獲獎及作品 |
百萬首獎 | 黃信堯《沉默之島》 羅興階《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 |
最佳劇情長片 | 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
最佳導演 | 陳宏一《消失打看》 |
最佳男演員 | 吳朋奉《歸·途》 |
最佳女演員 | 謝欣穎《命運化妝師》 |
最佳男配角 | 柯宇綸《翻滾吧!阿信》 |
最佳女配角 | 何子華《當愛來的時候》 |
最佳編劇 | 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
最佳新演員 | 李亦捷《當愛來的時候》 |
最佳劇情短片 | 《下落村的來電》 |
最佳紀錄片 | 《沉默之島》 《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 |
最佳動畫獎 | 陳秋苓《彼岸》 |
最佳攝影獎 | 余靜萍 |
最佳音樂 | 張午午《消失打看》 |
卓越貢獻獎 | 李幼鸚鵡鵪鶉 |
觀眾票選獎 | 《翻滾吧!阿信》 |
最佳藝術設計大獎 | 《飛魚》 |
第14屆(2012年)
獎項 | 獲獎及作品 |
百萬首獎 | 《金城小子》 |
最佳劇情長片 | 《寶米恰恰》 |
最佳導演 | 姚宏易《金城小子》 |
最佳男主角 | 張孝全《女朋友男朋友》 |
最佳女主角 | 張榕容《逆光飛翔》 |
最佳男配角 | 張書豪《女朋友男朋友》 |
最佳女配角 | 郭采潔《LOVE》 |
最佳新演員 | 林暉閔《星空》 |
最佳卡通片 | 《禮物》 |
最佳劇情短片 | 《我愛恰恰》 |
最佳紀錄片 | 《金城小子》 |
媒體推薦獎 | 《女朋友男朋友》 |
觀眾票選獎 | 《逆光飛翔》 |
第15屆(2013年)
獎項 | 獲獎 |
百萬首獎 | 《築巢人》 |
最佳劇情長片 | 《失魂》 |
最佳編劇獎 | 林真豪《阿嬤的夢中情人》 |
最佳導演獎 | 詹京霖《狀況排除》 |
最佳男主角 | 王羽《失魂》 |
最佳女主角 | 林彥禎《回家作業》 |
最佳男配角 | 蔡明修《狀況排除》 |
最佳女配角 | 尹馨《權力過程》 |
最佳新演員 | 黃劭揚《甜秘密》 |
最佳音樂獎 | 曾思銘《失魂》 |
最佳攝影獎 | 鍾孟宏《失魂》 |
最佳剪輯獎 | 《築巢人》 |
最佳紀錄片 | 《築巢人》 |
最佳卡通片 | 《幸福路上》、《氣息》 |
最佳技術獎 | 《南方小羊牧場》 |
卓越貢獻獎 | 焦雄屏 |
第16屆(2014年)
獎項 | 獲獎 |
百萬首獎 | 李惠仁《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紀錄片) |
最佳劇情長片 | 《回光奏鳴曲》 |
最佳編劇獎 | 易智言《行動代號:孫中山》 |
最佳導演獎 | 趙德胤《冰毒》 |
最佳男主角獎 | 李康生《郊遊》 |
最佳女主角獎 | 陳湘琪《回光奏鳴曲》 |
最佳男配角獎 | 曹佑寧《KANO》 |
最佳女配角獎 | 林美秀《總鋪師》 |
最佳新演員獎 | 余佩真《神算》 |
最佳攝影獎 | 姚宏易《餘生-賽德克巴萊》 |
最佳視覺效果獎 | 陳明和《搖滾搖籃曲》 |
最佳美術獎 | 黃美清《總鋪師》 |
最佳剪輯獎 | 洪淳修《刪海經》 |
最佳短片 | 《神算》 |
最佳卡通片 | 《荒城之月》 |
最佳紀錄片獎 | 李惠仁《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 |
媒體推薦獎 | 《冰毒》 |
最佳觀眾票選獎 | 《KANO》 |
卓越貢獻獎 | 井迎瑞 |
第17屆(2015年)
百萬首獎 | 《醉·生夢死》 |
最佳劇情長片 | 《醉·生夢死》 |
最佳紀錄片 | 《如歌的行板》 |
最佳短片 | 《保全員之死》 |
最佳卡通片 | 《自動販賣機》 |
最佳導演獎 | 蔡明亮《無無眠》 |
最佳編劇獎 | 鈕承澤、曾莉婷《軍中樂園》 |
最佳男主角獎 | 李鴻其《醉·生夢死》 |
最佳女主角獎 | 永作博美《寧靜咖啡館之歌》 |
最佳男配角獎 | 鄭人碩《醉·生夢死》 |
最佳女配角獎 | 呂雪鳳《醉·生夢死》 |
最佳新演員獎 | 葳爾森《悄悄》 |
最佳攝影獎 | 陳懷恩、張皓然《如歌的行板》 |
最佳美術獎 | 黃美清《軍中樂園》 |
最佳剪輯獎 | 許惟堯《如歌的行板》 |
評審團特別獎 | 黃大旺《台北抽搐》 |
媒體推薦獎 | 《醉·生夢死》 |
觀眾票選獎 | 《太陽的孩子》 |
卓越貢獻獎 | 柯一正 |
第18屆(2016年)
獎項名稱 | 獲獎名單 |
百萬首獎 | 陳潔瑤《只要我長大》 |
最佳劇情長片 | 陳潔瑤《只要我長大》 |
最佳紀錄片 | 《河北台北》 |
最佳短片 | 《禁止下錨》 |
最佳卡通片 | 《撞擊測試》 |
最佳編劇獎 | 黃亞歷《日曜日式散步者》 |
最佳導演獎 | 陳潔瑤《只要我長大》 |
最佳男主角獎 | 黃河《紅衣小女孩》 |
最佳女主角獎 | 許瑋甯《紅衣小女孩》、《失控謊言》、《世紀末的華麗》 |
最佳男配角獎 | 莊凱勛《菜鳥》 |
最佳女配角獎 | 簡嫚書《菜鳥》 |
最佳新演員獎 | 陳宇、林晨皓、吳瀚業、小薰(黃瀞怡)、曹世輝、柯曉龍、林金郎、高靖榕、葉瑋庭、莊春花《只要我長大》 |
最佳攝影獎 | 趙非《左耳》 |
最佳剪輯獎 | 陳建志《只要我長大》 |
最佳音樂獎 | 林強《翡翠之城》 |
最佳聲音設計獎 | 黃亞歷、澎葉生《日曜日式散步者》 |
媒體推薦獎 | 《蘋果的滋味》 |
觀眾票選獎 | 《樓下的房客》 |
卓越貢獻獎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
第19屆(2017年)
獎項名稱 | 獲獎名單 |
百萬首獎 | 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
最佳劇情長片 | 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
最佳編劇獎 | 黃熙《強尼凱克》 |
最佳導演獎 | 呂柏勛《野潮》 |
最佳男主角 | 吳慷仁《白蟻- 欲望謎網》 |
最佳女主角 | 尹馨《川流之島》 |
最佳男配角獎 | 黃遠《強尼凱克》 |
最佳女配角獎 | 劉引商《順雲》 |
最佳新演員獎 | 瑞瑪席丹《強尼凱克》 |
最佳紀錄片 | 《日常對話》 |
最佳攝影獎 | 姚宏易《強尼凱克》 |
最佳配樂獎 | 林生祥《大佛普拉斯》 |
楊士琪卓越貢獻獎 | 詹宏志 |
觀眾票選獎 | 《徐自強的練習題》 |
媒體推薦獎 | 《再見瓦城》 |
最佳短片 | 《鹹水雞的滋味》 |
最佳剪輯獎 | 賴秀雄《大佛普拉斯》 |
最佳美術設計獎 | 趙思豪《大佛普拉斯》 |
最佳動畫獎 | 楊詠亘《關於他的故事》 |
第20屆(2018年)
獎項名稱 | 獲獎名單 |
百萬首獎 | 《幸福路上》 |
最佳劇情長片 | 《誰先愛上他的》 |
最佳編劇 | 楊雅喆《血觀音》 |
最佳導演 | 蕭雅全《范保德》 |
最佳男主角 | 邱澤《誰先愛上他的》 |
最佳女主角 | 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 |
最佳男配角 | 鄭人碩《角頭2:王者再起》 |
最佳女配角 | 文淇《血觀音》 |
最佳新演員 | 舞炯恩·加以法利得《阿莉芙》 |
最佳短片 | 《洞兩洞六》 |
最佳卡通片 | 《幸福路上》、《霓虹》 |
最佳剪輯 | 陳俊宏《血觀音》 |
最佳攝影 | 中島長雄《小美》 |
最佳配樂 | 雷光夏、侯志堅《范保德》 |
最佳美術 | 王志成《范保德》 |
觀眾票選獎 | 《幸福路上》 |
媒體推薦獎 | 《誰先愛上他的》 |
楊士琪卓越貢獻獎 | 陳國富 |
歷屆大獎
影帝影后
年份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1998 | 劉若英 | |
1999 | 蔡燦得 | |
2000 | 方中信 | 李康宜 |
2008 | 鈕承澤 | 張鈞甯 |
2009 | 陳文彬 | 張榕容 |
2010 | 畢曉海· | 陳意涵 |
2011 | 吳朋奉《歸·途》 | 謝欣穎《命運化妝師》 |
2012 | 張孝全《女朋友男朋友》· | 張榕容《逆光飛翔》 |
2013 | 王羽《失魂》 | 林彥禎《回家作業》 |
2014 | 李康生《郊遊》 | 陳湘琪《回光奏鳴曲》 |
2015 | 李鴻其《醉·生夢死》 | 永作博美《寧靜咖啡館之歌》 |
2016 | 黃河《紅衣小女孩》 | 許瑋甯《紅衣小女孩》、《失控謊言》、《世紀末的華麗》 |
2017 | 吳慷仁《白蟻- 欲望謎網》 | 尹馨《川流之島》 |
2018 | 邱澤《誰先愛上他的》 | 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 |
百萬首獎影片
1990年代 | 1998蔡明亮《洞)》、陳碩儀《在山上下不來》 ·1999 史筱筠《女子》 · |
2000年代 | 2000陳以文、張華坤《運轉手之戀》、黃銘正《城市飛行》 ·2002戴立忍《兩個夏天》 ·2003侯季然《星塵 15749001》、陳竜偉《出口》 ·2004 吳靜怡(吳汰紝)《再會吧一九九九》 ·2005 顏蘭權、莊益增《無米樂》 ·2006鄭有傑《一年之初》 ·2007蔡明亮《黑眼圈》 ·2008魏德聖《海角七號》 ·2009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 |
2010年代 | 2010姜秀瓊、關本良《乘著光影旅行》 ·2011 黃信堯《沉沒之島》、羅興階+王秀齡《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 ·2012 姚宏易《金城小子》 ·2013 沈可尚《築巢人》 ·2014 李惠仁《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 |
最佳劇情片
1990年代 | 1998王小棣《魔法阿媽》 ·1999張作驥《黑暗之光》 · |
2000年代 | 2000 蕭雅全《命帶追逐》、陳芯宜《我叫阿銘啦》 ·2002鄭有傑《石碇的夏天》 ·2003鄭文堂《風中的小米田》 ·2004蔡明亮《不散》 ·2005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2006林書宇《海巡尖兵》 ·2007 王嬿妮《風中的秘密》 ·2008林書宇《九降風》 ·2009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 |
2010年代 | 2010鍾孟宏《第四張畫》 ·2011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2012楊貽茜、王傳宗《寶米恰恰》 ·2013鍾孟宏《失魂》 ·2014 錢翔《回光奏鳴曲》 |
最佳導演
1990年代 | 1998侯孝賢· |
2000年代 | 2000陳以文、張華坤 ·2002 無 ·2003 無 ·2004 無 ·2005 無 ·2006 無 ·2007 無 ·2008楊雅喆·2009鍾孟宏· |
2010年代 | 2010鄭文堂·2011陳宏一·2012 姚宏易 ·2013 詹京霖 ·2014趙德胤 |
最佳男配角
2000年代 | 2009林志儒 |
2010年代 | 2010蔡振南·2011柯宇綸·2012張書豪·2013蔡明修·2014曹佑寧 |
最佳女配角
2000年代 | 2009陸弈靜 |
2010年代 | 2010張詩盈·2011何子華·2012郭采潔·2013尹馨·2014林美秀 |
最佳新演員
1990年代 | 1998蔡君茹(六月) ·1999李康宜· |
2000年代 | 2000向麗雯·2002黃健瑋·2003 無 ·2004 無 ·2005 無 ·2006 無 ·2007 無 ·2008王柏傑·2009曾佩瑜· |
2010年代 | 2010郭采潔·2011李亦捷·2012林暉閔·2013黃劭揚·2014餘佩真 |
最佳編劇
2000年代 | 2008蔡宗翰+林書宇《九降風》 ·2009鍾孟宏《停車》 |
2010年代 | 2010劉梓潔《父後七日》 ·2011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2012楊貽茜《寶米恰恰》 ·2013 林真豪《阿嬤的夢中情人》 ·2014易智言《行動代號:孫中山》 |
歷屆之最
歷屆台北電影節獲獎之最 | |
獲獎最多的女演員:張榕容、郭采潔 | |
張榕容 | 2009年第11屆最佳女主角《陽陽》、2012年第14屆最佳女主角《逆光飛翔》 |
郭采潔 | 2010年第12屆最佳新演員《一頁台北》、2012年第14屆最佳女配角《LOVE》 |
獲獎最多的男演員:鄭人碩 | |
鄭人碩 | 先後於2015年第17屆《醉·生夢死》、2018年第20屆《角頭2:王者再起》兩度獲得最佳男配角獎。 |
相關介紹
大事紀
2004年首度舉辦「全球華人影像精選」,增加台灣電影創作者與世界影壇接觸的機會。
2005年第7屆台北電影節增設「國際青年導演競賽」。
2016年,許瑋甯以《紅衣小女孩》、《失控謊言》、短片《世紀末的華麗》奪下影后寶座,也是台北電影獎史上首度以三部作品同時得獎。